2006-8-86:54:44这几天,大连甘井子区山东路一栋居民楼里来了个银发飘飘的老者。说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经常能语出惊人。
附近的居民现在都知道他是一位有很深国学功底的老人,会写诗、会书法、会作画,并且在今年年初打了一场官司,索要郭沫若的亲笔信,引得央视都来关注。
他就是82岁的蓝菊荪,郭沫若的弟子。据蓝老介绍,他曾在大连工作生活了10余年。
上世纪一部活的历史档案
蓝菊荪的妹妹蓝静平住在大连几十年,当年以教师的身份从重庆来到东北。
她说起这个哥哥,眼神里都是崇拜。“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苦,读书只读到13岁,他特别喜欢看书,几乎到了痴迷程度,忘了穿衣,忘了吃饭。”
蓝老尽管今年已82岁高龄,但尤其健谈,记忆力惊人,整个人几乎就是上世纪一部活的历史档案。
蓝老回忆,青年时代起,对诗歌情有独钟的他就崇拜才华横溢的郭沫若,上世纪40年代,他当时在重庆为一个银行董事长做秘书。
经过同乡介绍,蓝菊荪步行百余里去看望住在重庆天官府的郭沫若,并请他指点诗词写作。“一进门,我就向郭老行了大礼,还送了一份小礼物。”
蓝菊荪从此成为郭沫若的入室弟子。见面当天,郭沫若欣然给蓝菊荪题字,并鼓励他好好做人、做事、作文。
郭沫若接济100元钱
1951年冬,蓝菊荪有机会到北京工作,在北京前门的一个叫“永乐客栈”的小旅店里住了下来。
他怀揣着文学青年的梦想在北京呆了20多天,那时候他拒绝了到山西大学教书的推荐,一心想留在北京。
但工作是个问题,生活费用也是问题,最后,他给郭沫若写了一封“求救信”,并将新做的几首新诗词一并转到了郭沫若的手中。
当时住在北京西四南大院的郭沫若赶紧派人给他送了100元当作生活费,并在几天之后约见了他。“当时,郭老对我说,你家人在大连工作,工作的事,你先到大连等消息吧!”之后不久,蓝菊荪在郭沫若的推荐下成为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名教授。
郭沫若回信称赞他
蓝菊荪回忆,因为深受郭沫若的影响,他也开始搞诗经国风研究。当时他不到30岁,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因为妹妹在旅大图书馆工作,蓝菊荪看到一些第一手的资料。
在大连的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诗经国风研究》,并在1956年12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诗经的三首译诗。
蓝菊荪在《诗经国风研究》脱稿后,直接给郭沫若写信:“郭老,请你审订我的稿子,够标准就给题词。”他在信中恳求。
1957年2月10日,蓝菊荪收到了一封三尺多长的宣纸信,署名郭沫若。在信中,郭沫若写道:“你做了很好的一件工作,我赞成出版。”
蓝菊荪目前在大连的弟子有百余人,遍布各个行业,在国学影响渐弱的趋势下,这位老人也表示,国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记者王继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