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巡视二组近年来,贵阳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通过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十五”时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104元上升到3135元,增长了4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
强化五条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
构建四级组织领导网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贵阳市迅速成立了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6名市委常委和副市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6个工作组,成员由近50个市直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区(市、县)、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制,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组织领导网络体系。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十五”期间,贵阳市从“大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出发,提出“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字方针”,筹集资金50多亿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提出紧扣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等六大任务,搞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五个统筹,实现村寨规划建设等四突破,以“生态经济示范村、党建示范村和文明示范村”三项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新农村建设。随后又提出了“一基三化四提高”的工作思路:继续实施“十字方针”,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农村工业化,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化,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提高公共财政支持农村比重;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落实农村民主制度,提高农村政治民主建设水平。这些思路的提出,有效地指导了该市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推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贵阳市采取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的方式,加大农村投入。今年全市从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法定增长、价格调节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建设投资、新增教育和卫生及文化专项经费、土地出让金等10个方面整合资金10多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采取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捆资金,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对资金实行捆绑使用,把有限的资金和项目重点向示范村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市建设部门发动中央、省、市建筑单位向农村捐赠2000吨水泥、100多万元;民建贵阳市委发动近10名民营企业家向开阳县一个贫困村捐款就达20万元。激发农民群众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贵阳市始终把握好“政府搞服务、农民唱主角”定位,为了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该市规划部门制定了百村村寨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由建设部门设计60套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农村住房图集,由农口相关部门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其次是坚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具体怎么搞,农民说了算,采取实物补贴、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再次是坚持自我管理原则。各地在村、支“两委”领导下,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一事一议,自己作主、自己办理。探索示范带动路子。为使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该市坚持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路子,提出了“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千村推进”的工作思路。选择经济发展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11个村作为市、区(市、县)共建示范点,同时指导、支持和帮助各区(市、县)搞好100个示范村试点建设工作,配合抓好12个省级示范点建设工作,现已整合各类资金1.5亿元投入示范点建设。
立足五个提高,支撑新农村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实现新提高。近年来,贵阳市以“十字方针”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亿多元,大力实施“渴望工程”和“万户小水池”建设工程,新建和改造县乡道路2400公里、村级道路2358公里,完成了3.75万户农村茅草房改造任务,建成沼气池8.9万口,完成农村一户一表工程38万户,基本实现城乡同电同网同价,完成造林4.53万公顷、封山育林2.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77%;1166个村实现广播电视“模改数”,5040个自然村寨通了广播电视。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新提高。贵阳市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紧紧围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目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城市需求做文章,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建成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5个。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提高。贵阳市坚持“三轮驱动”战略,加快小城镇和覆盖城乡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畅通、活跃城乡之间物流、人流和信息流。2004年以来,每年还投入600万元资金,完成非农技能培训17万人,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8.5万人。构建和谐新农村实现新提高。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强村寨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三是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开展普法教育,加快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四是完成110个各具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村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实现新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始终坚持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鼓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致富”工程;实施以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双千工程”;建立辐射全市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党建示范村创建活动;计划用2年时间,培养1000名致富能手入党,2000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3000名党员致富能手成为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4000名村级干部,使5000名农村优秀青壮年成为致富能手。积累五条经验,探索新农村建设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贵阳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抓住“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较好地发挥了城市带动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三化联动”为抓手,构建新型区域发展关系,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该市从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战略全局出发,实施“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推进工业化、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建设大贵阳为契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加快与周边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产业对接和政策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互补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贵阳市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特别注重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由于在工作中尊重农民意愿,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建强产业支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贵阳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有力地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坚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确保建设方向,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贵阳市提出正确把握好强力推进与急功近利、服务农民与主体错位、因地制宜和统一规划、抓好示范与形象工程、抓试点先进与扶弱、村容村貌整治与产业支撑、抓长期和抓活动、制定大规划与小规划等“八大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符合本地实际,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对引领、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