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不一样,今年各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有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服务贵州新农村建设的鲜明主题,流火的7月,青年学子们犹如一个个快乐的精灵,给平静的山村带去知识,传递文明。今年全省30余所高校组织了200多支服务队近10万名大学生分赴省内各基层乡镇村,这是我省大学生人数最多,深入最基层,覆盖面最广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7月19日,随着贵州大学法学院近百名师生的到来,绥阳县旺草镇沸腾了。中午时分,虽然气温高达36摄氏度,但邻近村寨的乡民和县机关干部还是赶到镇上,聆听法学院教授杨军昌的法律政策和依法行政讲座。旺草镇广怀村村支书任彬说:“听后收获不少,对我今后在村里坚持依法行政,把握政策尺度,扭转工作思路大有好处。”
“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旺草人,在外工作20多年,现在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贵大法学院旺草镇教学实习基地授牌仪式上,该院党委书记罗玉达饱含深情地说。“让社会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必将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他的话,引起绥阳县长覃儒方的共鸣。
为发挥贵大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激励广大师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校今年成立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团”。全校5300多名团员深入到省内45个县89个乡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科技支农、义务支医、支教等多项服务。此外,由22名教师组成的专家团,在未来一年里,将到全省15个县挂职,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
7月22日上午8时30分,在嘹亮的国歌声中,贵州师范大学1500名学生组成的60支服务队,声势浩大地开始了他们的织金、开阳、长顺、麻江之行,他们将到农村开展支教、科技服务、文艺演出等实践服务活动。文学院女生汪晓说,到农村去不仅能充实她的精神生活,提高道德标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能在活动中检验所学的书本知识。
贵州民族学院将大学生实践锻炼与反哺家乡、回报父母结合起来,组织了“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遵义医学院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出生干预、术后及药具随访、义务就诊等大学生计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的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得到很大提高;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医学院、黔南民族医专组织的“青春红丝带”大学生志愿者面对面宣传教育实践服务团,深入到艾滋病高发区,通过发放传单、药品和卫生用品、图片展览、宣讲、游戏等开展宣传教育。
据了解,今年我省高校还对大学生服务团进行了多项量化考核,许多高校在地方党政的支持下,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打造了系统、长期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框架体系。
作者:宋黔云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