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分别系阳新县委书记 阳新县长 信祖国 刘圣华
阳新是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之间比重不协调,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等,给金融带来大量的呆坏账,这都为化解金融历史包袱,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设置了重重障碍。
对此,2001年以来,阳新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创新出“2003年大力创建农村信用工程、2004年大力创建A级以上信用企业、2005年全面创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的“三步走”工作思路,采取“八大举措”,在全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信用创建活动,业已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人行推动、金融参与、企业自律”的创建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年来,全县改制企业没有逃废债行为;围绕改善信贷环境,房产、土地等职能部门也加大规费减免力度,减轻了金融和企业的负担;金融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金融业从三年前的全面亏损转变为目前的整体盈利;环境的改善,激发了金融支持阳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仅今年前6个月,金融性投入同比增加2.5亿元,增长28%。阳新现已被评为我省“最佳金融信用县”。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上下形成共识。为奋力打造诚信阳新,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创建专班,建立了季度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以打造‘信用阳新’为着力点,突出社会稳定、招商引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三件大事,全面推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每年都由县长与各乡镇长、各单位负责人签订《创建工作责任目标考核责任状》。在每月的信用创建领导小组碰头会上,县委书记、县长都要亲自听取前段工作情况汇报,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同时,责成县委督办室、县委组织部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纳入各基层单位政绩考核的范畴,纳入县四大家领导工作责任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责任,为创建最佳信用县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深入宣传,营造氛围,着力培养新时期诚信新观念和信用新文化。信用创建关键是要发动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为此,大力推介信用文化;并对不讲信用、弄虚作假、道德败坏等不良行为进行有力的舆论谴责和媒体曝光,进一步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重在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
带头诚信、服务为民,以“阳光操作”积极倡导信用建设新导向。根据有关精神,着手开展行政信用建设。县委县政府要求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讲信用,信用创建首先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责成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大清收党政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力度的通知》,由金融部门对全县欠贷不还的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逐笔清理,分类排队,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对过时间、多次催收仍然拒不还贷的,由县纪委下达“三停”通知书,财政部门根据“三停通知”,从其工资或在单位事业经费拨款中直接扣还欠款。
搭桥联姻,克难攻坚,全面构建政、银、企协作新机制。县各经济主管部门、辖内各金融机构、全县16家企业代表达成了诚信协作,在第一次银企协作项目推介会上,全县11家企业的16个项目被辖内各银行现场授信授贷9695万元;今年,华新集团阳新分公司被县建行整体授信2.3亿元。到6月末,各金融机构对全县中小企业授信额度已达3.7个亿,实际累计金融性投入2个多亿,比同期增加28.7%。“卡照联动”,力求创新,奋力创建“双百信用企业工程”。县人行把贷款卡管理与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卡照联动”工作新思路,按“A级信用企业”评定标准建立全县企业资信资料项目数据库,对企业的卡照登记变更、年审状况、资产状况、营运状况、信用等级等重新认定和公布,对无照经营、违规经营、欠债不还和损害消费者权益、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定期曝光,共同对失信企业进行制裁。“卡照联动”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平台。
锁定三农,加大力度,全面构建新型农村信用体系。全力支持农信社完善农户经济信用档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颁发信用证、培养农村工商个体黄金客户等措施,夯实创建基础工作,使信贷资金以向信用农户、黄金客户实施贷款授信、及时发放农户小额农贷、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户培植诚信新理念,巩固和扩大农村诚信群体和诚信规模,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全力化解不良贷款,提高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到2005年12月末,全辖共计剥离不良贷款余额16709万元,不良降比28.42%,一系列的“双降”措施,使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服务功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今年相继出台了《金融支持阳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指导性意见》和《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意见》,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