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2年,东单体育中心开始动工时,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估价约3200元,2006年,这个价码已经翻了近5倍;当初做一个建设模型就肯花费200多万的一家香港公司,最终也没能抢走东单体育中心这块宝地,在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北京市民的一件幸事。
从4岁小孩到80多岁的老人,东单体育中心活跃着各种年龄阶层的体育爱好者。无论是蹬着三轮车来踢足球的退休老人、骑着自行车来打篮球的学生、开着轿车来健身的白领,从他们身上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旺盛的精力。倪振桐老人提起曾主动让出场地,帮助中心解决撞场难题的事,语气中很有一种豪情。“我们都是常客了,帮帮忙是应该的,再说我们平时的体育活动从来没有因比赛被占用过。”只身来京的于勤亮是东单篮球场外的“观望一族”,喜爱篮球运动的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现在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好,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也要进去打篮球。”
采访的人越多,记者越觉得东单体育中心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吸引着源源不断涌来的人们。为什么东单体育中心如此火爆?得到的答案有很多:多年养成的习惯、地理位置便利、体育氛围浓厚、环境好、服务好、有档次……即便车位紧缺、场地爆满,热情也丝毫不减。老人们认定它是群体活动的传统宝地;年轻人把它当作群体活动的时尚先锋。
无可置疑,东单体育中心已经成为北京市民心中的“体育名牌”,它既秉承了传统,又引领着时尚。如果群体活动场所都能真正做到以群众体育活动为主;如果城市有关部门能在居民小区甚至是拆除违法建筑的区域开辟更多的体育健身场地,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东单体育中心”,那时也将会有更多的市民积极投入到群众体育活动中。
本报记者汪丹RJ209
图为:市中心的东单足球场吸引了不少热衷足球的年轻人。
方非摄RJ19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