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为何强化对华经济施压
美对华经济施压为的是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阻遏中国经济的崛起速度
文/柯居韩
今年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行将结束,过渡期所享有的优惠条款也将自行消失,美将视中国为“成熟的贸易伙伴”。 同时,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11月美国国会将进行中期选举。国际媒体普遍认为,在国会的压力下,布什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美对华经济施压走向将关系到中美两国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未来演变,也关系到我国周边国家、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和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发展。
美对华经济施压三大特点
——施压的领域重点突出,范围迅速扩大。
贸易不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机制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时期以来美对华经济施压的核心领域和攻击的主要靶子。
美方指责中方“进行不公平贸易”,以低劳工成本、低商品价格、低货币汇率、出口退税等政府补贴措施向美国大量倾销商品,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美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导致中美贸易中美方出现越来越大的逆差,2005年更创2016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较上年激增24.5%。美据此压中方进一步对美国开放市场,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平衡双边贸易。同时,去年对华输美纺织品设限,造成中方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美方攻击人民币汇率机制。美方抨击中方人为低估人民币汇率,用以扩大对外出口。声称要实现自由贸易,就必须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尽管中国在2005年7月宣布了新的汇率制度,但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在持续上升,今年有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的汇率制度是造成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财政部暗示,除非中国证明其新货币制度将导致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后实际升值,否则将被迫在其一年两度的国际贸易和外汇报告中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并将受到美方严厉的制裁。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美国指责中国在软件、电影、出版业界、汽车、小五金等领域盗版横行,全面侵权,给美国造成高达2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国政府打击盗版执法不力,甚至政府机构本身所使用的软件90%是盗版的。中国GDP中的6%~7%来源于盗版。
值得注意的是,美对华经济施压正在向其他领域迅速扩展。其中,美对华在科技领域中的施压尤为突出。今年3月下旬,联想与美国一家政府IT集成商及供应商CDW-G签约,向美国国会及国务院提供1.6万台个人电脑。美国务院决定为国内和各驻外使馆的保密系统安装大约900台联想个人计算机。但此举遭到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由国会任命的两党专家小组)的强烈反对。该委员会认为,联想27%的股份属于中国科学院,如果选择这些没有盈利需求的中国国有企业,它们会通过低价倾销方式,占领美国市场。同时,中国正在“大肆刺探美国情报”。美国务院遂以国家安全为由,放弃与联想的商务合作。今年6月1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冻结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北京海立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四家中国公司在美资产,其所谓的理由是这些中国公司协助伊朗等国制造导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者”。此外,美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以“技术标准”挤压中国,导致中国无线局域网标准未能被采纳,丢失该技术未来潜在的巨大市场。美国还压微软、思科和雅虎等四家网络公司退出它们参与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活动。这些均显示出美国日益加强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围堵。
美国对华经济施压范围扩大的另一个突出领域是能源。去年,美国同样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海油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施压,强加限制,导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最终失利。美抨击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过快,年进口量高达1.3亿吨,是助推国际油价狂涨的重要原因。指责中国扩大在沙特、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家的影响,争夺美国的石油供应地,威胁美国的国家能源安全。
美国对华经济施压领域,已从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进一步向高科技产业和石油业等迅速扩展,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资源等产业部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低端产业部门一样都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前景。
——分头并进,多管齐压。
布什总统在今年的《国情咨文》和随后发表的《总统经济报告》中都点名批评中国在贸易不平衡问题、汇率机制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仍然进展缓慢,要中方尽快改进。他在去年APEC会议期间和11月访华期间与胡锦涛主席会晤时,要中方尽快解决美方所关切的中美之间存在的重大经济问题。
美国国会更是对华经济施压的急先锋。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联手提出的舒默-格雷厄姆法案被美国媒体称为对华经济施压的“一根大棒”。国会中尚待批准、对华不利的法案迄今仍多达15个。
——施压力度增强。
威胁对华采取高额度惩罚性关税和中止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地位。舒默-格雷厄姆法案中,声称如果中国不在6个月内让人民币自由浮动,就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并要求中止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地位。
设立专门对付中国的各种专职小组。布什政府今年3月中旬公布的中美贸易关系评估报告中称,将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新设立一个工作小组,用于“抵制来自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西方媒体称此举“史无前例”,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与日本贸易高度紧张的时候,美国也没有设立针对特定国家的工作组。
对华经济施压的言辞日趋激烈。如不久前刚离职的前美国贸易代表埃文斯声称,“现在是改变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时候了”。国会中不少议员表示,“对中国失去耐心”,“受够了”。赞成格雷厄姆、舒默对华采取强硬姿态的参议员已增加到67个。
经济施压加强的深层原因
美加强对华经济施压固然有经济利益上得失的冲突,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两国战略摩擦的产物,其战略背景深刻。美国为维护其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地位,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其霸权,因此必然要打压可能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早已被布什政府定位为“潜在的战略竞争者”,而且被认为可能超越前苏联和日本,成为在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同时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
为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在军事上作了一系列准备。例如,加强美日军事同盟,两国于去年10月达成“加强军事一体化协议”,美日军事合作升级;拟强化美日澳三边安全机制,增强“美日澳安全对话”;要求台湾当局尽快购买美国武器装备,加强台湾军力;“扶印制华”意图凸显,去年美印两国国防部长在华盛顿签署了一项为期10年的军事合作协议,今年3月两国又签署了民用核合作协议;加紧调整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美驻太平洋地区的军力,计划将60%的核潜艇(总数达28艘)派驻太平洋,美国最新、最先进的F-22A“猛禽”战斗机调至关岛基地,美11艘航母中的6艘将常驻太平洋。据美国媒体报道,太平洋地区大规模的军事调整是根据国防部今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要求进行的,“以应对中国军力崛起的战略需要。”
为了遏制削弱中国军事实力,减弱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力度,美必然要遏制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延缓中国经济崛起的进程。美对华加强经济施压正是服务于这一战略目的。美当前对华经济施压的三大重点领域,正是意在削弱中国军事实力发展的根基。
首先从贸易施压来看,中方如若按美方要求平衡双边贸易,这意味着对美贸易盈余大量减少、外汇储备萎缩、国际收支平衡恶化。美方看到中国GDP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40%,美国又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打击中国的对外贸易,必然重伤中国的经济。人民币汇率机制问题上,美更是隐含杀机,它想重操20世纪80年代期间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使日本经济陷入10年“零”增长困境,无力挑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故伎来伤害中国经济。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要害,是企图用其专利保护自身的科技优势,压制中国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阻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显然,美对华经济施压的三大重点领域都起着一个共同的作用,即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阻遏中国经济的崛起速度;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经济政治化。因此,美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施压,是对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强化对华经济施压,显示美国在加强对华接触的同时,遏制的一面也在加强,即美国对华战略接触和遏制的两手都在加强。
中国因素是最大制约因素
美对华经济施压受内外多重因素制约,而中国因素是最大制约因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经济地位上升,国际影响扩大,使美国在处理中美双方经济冲突时,不得不采取谨慎态度。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中国外汇储备额已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一位。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显著上升。中国科技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经济地位上升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影响也迅速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近数年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3%以上,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中国参加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承担自己的义务,兑现自己的承诺。中国积极发挥联合国常务理事国的作用,推动联合国的改革,参加联合国的安全和维和行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已融入世界大家庭中,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美国对华经济施压若过分,引起中国周边国家、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和政治局势变化,对美国未必就是有利的。
——中美两国经济间相互依存度加深,美方损人必伤己。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多年来中美两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中的密切交往,互相渗透,双边经济中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交织在一起。美国已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第三大贸易国。两国每年的贸易总额已高达数千亿美元。同时,两国经济也是互动的,如2004年和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较多,美国对华出口同样高速增长,增长率分别达22%和20%。2005年美对华出口比2001年增长118%,是美对全球出口增幅的4.9倍。因而,美国要重击中国经济而不伤害自身利益的时代已经不存在。
——中国市场现有规模和潜力巨大,对美仍有一定吸引力。2004年中国进口额为5614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了近一倍。2005年进口额又猛增17.6%,达6601亿美元,占全球份额6.1%。今后几年中国每年的进口额都将在6000亿美元以上,到201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建设急需航空、电子通讯、机械、采油、采矿等设备,而这些都是美国的强项。美欧日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如2004年美欧日和中国的贸易额已经很接近,分别为1696亿、1773亿和1678亿美元。2005年,美欧对华贸易额都超过2000亿美元。欧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显然,在争夺中国市场已很激烈的情况下,美若严重恶化中美双边经济关系,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则可能被其竞争对手占领。
——美国企业界看好中国这块有利投资场所,与布什政府加强对华经济施压不同步。迄2005年底,美国企业在华实际投资额已超过500亿美元。美国500家大企业中350家在华有投资。中国美国商会2005年发表的《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称,81%的美国在华企业赢利,其中10%的企业盈利“非常丰厚”。在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2004年起达19%以上,高出美国对外投资全球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统计,2005年美国在华企业投资所赚利润达30亿美元。因此,尽管布什政府加大对华施压力度,但美国大企业并不担心,依然认为中国是它们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在中国投资中得到巨大利益的美国在华企业,甚至对布什政府加强对华经济施压产生逆反情绪。据美《商业周刊》报道称,美国贸易官员抱怨说,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许多美国软件公司不愿意为提起诉讼搜集和提供有力证据。”微软、思科和雅虎等四家大网络公司的总裁在今年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就国会要它们退出参与中国网络市场业务的辩论中进行了有力的抗辩,维护其在中国的经济利益。面对中国依然是美国有利的投资场所和在华投资美国企业的不同步,布什在对华经济施压问题上,也不得不掌握住分寸。
——美方理亏。美国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但中国和平发展不威胁任何人,也没有威胁到任何人。美方指责中方进行不公平贸易,造成美方巨额逆差。然而实际情况与美方的指责相距甚远。美方是把对香港的贸易逆差全部记在中国内地的账上。按中方统计,2005年美方对中方贸易逆差是1147亿美元,而非美方统计的2016亿美元。美对华贸易逆差不是中方“进行不公平贸易”,而是市场条件下自然形成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美方攻击人民币汇率机制毫无道理。中国在2005年7月21日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了2.1%,并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今年初,银行间外汇市场又引入了做市商机制,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逐步加大,现已升值超过3%。人民币汇率正在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迈进。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有助于防止摩擦冲突失控的机制。两国元首定期会晤制度、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战略对话等,都是双边关系中很重要的制度架构。它为两国交流、沟通、磋商、探索合作、解决存在问题搭起平台。这些制度性活动安排,有助于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共创双赢,从而有利于制止布什政府可能对华采取不理智的激烈行动。□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
配文:
中国铁通的风险防范探索
企业风险管理走入人们的视野,似乎是伴随着一系列丑闻开始的。从国际上的安然、万通,到国内的中航油、中储棉,几乎成了风险管理教程中必举的个案。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风险,作为国内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中国铁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日前,在赴中国铁通浙江分公司调研中,《瞭望新闻周刊》注意到,中国铁通及浙江分公司对企业领导者之于风险防范的作用极为重视,为此,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详细制订了《“四好”领导班子考核标准》,对每一项指标都予以量化、细化。比如,在“经营业绩”这一项中,“经营目标、经营计划明确、清晰、切合实际”,“依法经营,无重大决策失误”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同时,“将事故与故障控制在指标范围内”也成为考核标准着力强调的一点。这些指标,已经涵盖了风险管理中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评估等各个要素。中国铁通浙江分公司更结合地方工作的实际,发展出“一定四弹挂”的管理方法。这套方法以市场业绩为经营管理的准绳,力图实现这样的目标:个人收入增长靠市场收入增长;企业生存发展靠利润增长;增加人员首先要扩展市场;建设资金的投入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市场产出。以市场为准绳,也许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但如果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机制更好地实现对过程的控制,那么,这种收益将大得多。
为了强化对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中国铁通浙江分公司坚持年度、季度、月度工作会议制度和周交班、重点工作跟踪制度。争取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2005年,中国铁通浙江分公司在电信业务、固定电话装机、宽带用户发展、利润等指标上全面超额完成了总部下达的任务。在职代会民主测评中,对领导班子综合评价的优秀满意率达到了92%。风险防范是这个时代的企业无法回避的一课,所幸,很多企业都迈出了探索的一步。而这些尝试,也将为今后风险管理的系统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