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文化与社会文化
杨卓舒 卓达集团总裁
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7月21日 第八版
一、文化是种族的心灵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单单是GDP,不单单是财政收入,其中包括制度、体制、政治体制、行政体制、资源,同时更包括着文化。 种族存在不等于民族存在。民族是在种族基础之上有一种文化,民族和种族的差异在于种族加文化才能成为民族。像犹太人长时间没有固定的国土,但文化存在、人种存在,于是民族就存在,没有国家,最后有了国家,弱小最后变得强大。如果文化解构,那只能说人种还在,人种在不等于文化在,不等于民族还在。文化之重要干系到一个种族的存亡续绝,特别重大。我的考证结果是,人类有史以来曾经有过5000个民族也好、种族也好,现在剩了多少?现在剩了很少的一点,有一些人种还在,但民族不在了,什么原因?是文化失传了。
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自己民族的文化背景,这是从大的方面。从日常生活上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不管是恶俗的也好,是高尚的也好,文化干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或者痛苦、快乐或者忧伤、愉悦或者是难过、生活顺畅或者倍受挫折、人际关系良好或者老死不相往来、举手之劳可以救别人一命但却得不到,这是什么?这在很大程度是文化。一个文化先进发达的国度,这样的种群、族类,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北京的白领生活比东京人一点也不差,有的人甚至比他们还富裕,但是能感觉到真正的愉悦、快乐吗?后半夜两点走在马路上,感觉就像走在自己家庭院里,安全、安宁,那么自信,因为一旦出现情况,警察会随时出现在面前。一个人再发达,再富裕,但生活在一个文化垃圾氛围当中,是不可能快乐的。
我曾举例子,一个人有钱买个80平米的大屏幕,100个频道,但99个都在播垃圾节目,里面除了皇帝戏,就是大辫子的,要不就是那种自己演自己笑的室内电视连续剧,你能感到快乐吗?屏幕大,你看不到好东西,你有什么乐趣?所以,文化干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利益,那么我的愿望就是不只希望在卓达能感受到这种文化,我希望我所到之处,走在路上,住在宾馆,到餐厅、商场,到一个休闲度假地,到农村,到工地,到医院,和所有人接触,我能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和谐、这种友爱、这种平等互利,那是一种文化的作用,所以我迫切希望我们拥有这样一种文化态度,这样一种文化氛围。
穷富并不是最主要的,衣食无忧,够吃、够花了,剩下的需要什么?需要一种软环境,这种软环境的核心是文化,而不是强加给人们的某些说笑。所以这个文化干系到我,干系到你,干系到他,干系到我们所有人,干系到社会所有人,这就等于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里,我们每个人都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我们就构造了一个肮脏的,令人恶心的环境,我们深受其害。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这种文化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在打扫这个场地,让它整洁、舒适、亮堂,大家生活在里面心旷神怡。所以,我更愿意把我所主张的、所创造的这种文化推向社会。
至于卓达,一个企业漫道是80亿,就是800亿、8000亿,对14亿人口来说也是九牛之一毛,它毕竟是十分有限。我们捐助了一个亿出去,解决失学儿童、救灾治病等等,但没有文化建设、没有一种疾恶如仇、正直、全社会的普遍声讨,一个贪官就可以整几个亿,你天天捐,又有什么用呢?这里有体制和制度的问题,也有文化的问题,如果这种文化形成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那这个种族只能走向消亡,大家就都为自己,都这么捞,变成大家在餐桌上、在自己家、在亲戚朋友间的共同话题,说谁又靠谁的关系升了一级;谁花了多少钱买通了什么得了什么好处;哪个企业通过让谁拥有股份获得多少土地,又挣了多少钱;谁的孩子通过谁安插到哪儿去了;谁的儿子,他爹是什么官,捞了多少多少钱,如此等等,如果要是这些东西成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那我们文化将是多么的黯淡。
二、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
作为一个企业,应该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安置就业、拉动经济发展,当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还要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但这对企业只完成了任务的一个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小政府大社会,这个“大社会”大到什么地方呢?就是企业将逐渐成为社会组织结构的主体,将越来越多。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将逐渐生活在企业之中,那么不言而喻,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做得好,那对于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建设、人员素养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提高都有重大价值,所以我说,一个企业在贡献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必须能够贡献文化财富、精神财富,就是它的文化,这是从企业的自身任务、责任、定性的角度来讲。不能设想一个企业只能够提供物质财富,但企业文化是荒漠的、虚无的,那么如此之多的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企业之中,文化状况、文化需求如果得不到解决,这个社会是没有凝聚力的,这也是综合国力低下的重要表现。所以,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和我们的物质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它有着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上层建筑领域里,比如法律、制度、规章,以及有此产生相应的其他许多东西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那就是文化可以成为人的潜意识,而人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潜意识来决定的,就是不自觉的情况下决定的。当人们面临一个问题,不论是崇高还是卑下,起决定作用的是潜意识,也就是说它的根基是一种文化,比如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千钧一发之际,或者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留给他人,是不可能坐下来冷静的再想一想,仔细分析,看清利害,然后进行权衡取舍,只能是瞬间的自然表现,但是这个自然的表现有它的必然性,是一种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是平时文化在起着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文化在管制人的灵魂,也在管着人的行为。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这个层面上的建设,或者通过一种文化进行管理,仅凭企业的规章制度,我们称之为企业内部的法,这是远远不够的。当一种文化建设能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被大家所接受,成为人们的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标准、一种审美取向,从而成为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到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如此、就这样做,这个企业是强大的、不死的,这个企业是富有战斗力的,这是真正的铁打的团队。否则,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一些号称铁打的东西,很快就分崩离析,那是因为它没有内在的这种坚硬。文化建设这种软条件,深入到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潜意识,最后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我把它称为一种铁打的内核,而不是那种表皮坚硬,貌似铁打,一到利害面前立刻分崩离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体、企业莫不如此。
三、企业文化必须生活化
卓达文化是着眼于生活化的,是大众的、民生的。因为要活得好,灵魂就要有一个归宿,文化是灵魂归宿的条件之一。文化可以学习,但文化不能克隆,既不能被剥夺,也不能被给予。
文化是一种和生活同步生长的,所以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的许多东西,或者宣传在报上、电视台上的也未必能长久,倡导者、推行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如果它的对象、被倡导者、被推行者不喜欢、不接受,丢掉只是时间问题。有些文化好比咖啡和美酒,听着挺好,但生活中可以没有咖啡,没有美酒,但不能没有白水,如果把白水取消了,天天给茅台,给咖啡,也受不了。所以,还是白水永存,老百姓万岁,生活万岁,生活之树常青。如果说卓达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差异,最本质的差异就在这里,生活、老百姓、大众化、利益、需求,大家的需求而不是我的需求。
卓达有上千条小故事以此来佐证我所倡导的这种文化已经融入我们卓达员工的绝大多数员工的灵魂中。卓达2300多名员工,符合献血条件的是92.8%,年年100%献血,血站有的领导感动直哭,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团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有些个单位实际上人们去买血来算自己的指标,血站站长说用什么手段动员的?我说我没动员,没有强制,没有动员,没有补助,第一年给了补助,后来就不叫补助了,晚上就炖炖鸡,大家一块吃顿炖鸡,就完了。因为我平时讲了,那不叫献血,身为男人,怎么敢保证明天你不碰到车祸,不需要别人的献血;身为女人,怎么敢保证,生孩子的时候不大出血;怎么敢保证你的父母不需要别人献血;怎么敢保证你到了晚年不需要别人献血;你现在身上血有多余的,拿出来,于己无伤,救助他人,等于储存你的生命,将来有一天,别人再反过来帮助你,这是一种互助。
所以,它不存在什么崇高不崇高的问题,这是社会成员互助,一种必须行为。因此,我说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必须献,如果不献,就要写保证,他将来需要血,不给,看他献不献?我看了多少次新闻,北京血告急,有的血型就只剩40份,那要出一次大祸,或大交通事故、或大火灾、或大的感染病,那还有得救啊?有的一个人就要用几份,上哪儿临时弄去?1400人万人口的大城市就那么点血,上哪儿弄去?人都干什么去了?这血呢?所以这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素养,夸夸其谈,这已经无效了,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联系现实去献血。
这么多的人,每天都在出生,每天都在死,眼角膜怎么就没有捐献的呢?怎么医学院尸体不够用的呢?我已经立遗嘱捐献,死了就是一堆臭肉,我说了不管死在什么地方,不管什么原因,就近那个医学单位想用都可以,有用的就用,没用的就喂狗,狗不吃的,找个地方埋了了事。
四、卓达文化的本质内涵
我们绝不允许卓达出现那种表面上夸夸其谈,拿着稿子你骗我、我骗你的,去念一些文化的东西,然后说着自己言不由衷的话,自己心里都不相信,让别人去相信,于是形成了文化的二重性。我们的文化是生活化的,不是强加的,相信这个文化、接受这个文化,并且照着这个文化逐渐熏陶,自己就快乐、就幸福、就成功,小到家庭,大到单位都是如此。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时间久了,子女不走正道,父母纵然做了高官,或者经济上十分富有,能幸福吗,怎么能想象这样的家庭会幸福呢?为了财富,夫妻反目;或一旦飞黄腾达,立刻抛弃对方;或者终日里为了利益争吵不休,想快乐是不可能的。
常讲“积善人家必有余庆”,这个“善”,除了行为上这种爱心、付出、奉献,其中还有一种良好文化的熏陶,我们看监狱里,高墙里边的囚徒和走上刑场的死刑犯,有几个是在一个良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化和学历、文凭没有必然联系,不论是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博导,那不等于有文化,那是两回事。文化的构成是价值观、审美取向、行为标准,包括宗教心态,包括自我征服、自我管理、自我教化,包括内疚、自省、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学习、包容、责任、付出,这些丰厚的内涵才能构成一种生活中无处不在。信,照此奉行则快乐、成功,则可以战胜很多人生不幸,能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
卓达从成立之初就规定,永远不允许下级请上级,谁胆敢下级请上级,或者给上级送礼就视为人品不端、另有企图,就是防止把人事关系搞复杂了,防止进行非工作性努力。非工作性努力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工作上,因为工作的成就和个人的进取、获得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就进行人事关系的营造,这是一种腐蚀剂,如果这种腐蚀剂渗入到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就要解体,它也是一种恶性垃圾恶俗文化。简单、简洁,这是卓达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它也是卓达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不是完全的,也不是最主要的。
在卓达,对员工有很多特别要求,在许多企业里视为大逆不道的东西,在卓达,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在很多单位、很多企业根本无足挂齿的事情、不屑一顾的事情,我宁可不办卓达、放弃卓达,这个原则不能改变,绝不放过。比如说,绝不允许任何人吃乙方一顿饭,接受乙方一包烟,我可以自豪的说,对所有的施工建设单位,卓达是最干净的,这里我可以用“最”,尽管偶尔也有人想钻空子,但我们不停地打击,我们是最让乙方省心的,因为不需要给我们送礼、行贿、请吃饭,陪着去唱歌、洗桑拿等等,不需要这些,只需要把工作干好,把工程干好,大家平等,这就可以了,你干好你的,你有你的利润,我不欠你的,你不欠我的。
谁有困难,谁有天灾人祸,几万、几十万元,卓达无偿援助,在所不惜,但谁胆敢吃拿回扣几百块钱、几千块钱,我绝不绕过。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施工单位才说,走到卓达是最省心的,用不着费那么多劲,平等竞争,得到活儿就干,得不到活儿就了事。就这样,我们保护了多少人;就这样,使多少人不至于陷入精神黑洞和良心黑洞当中。我们每年的工程款和采购料款十几个亿,如果不是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铁的纪律,当然这种铁的纪律是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那不被别人坑走一个亿啊,吃回扣得吃多少,所以它是植根于文化之上的铁的纪律,如果没有这种纪律,人们将不知廉耻。当然,如果没有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处不在的灌输,仅靠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再比如,在卓达任何男人在任何情况下,当然除了这个女的拿刀、拿枪要杀你,你可以暴力制止,此外只要男人打女人,立即就开除,不管你是因为喝了酒,还是心情不愉快,全国应该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规定,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阶段必须送幼儿园,不允许隔代教育,为什么?要想溺爱,就等于杀你的孩子,隔代教育等于溺爱。我们要求所有家长走在路上的时候,哪怕是假乞丐,因为孩子没有辨别能力,如果你漠然走了过去,孩子可能终生就会丧失那种仁爱和恻隐之心,所以是假的,也必须停下脚步给予施舍。我们关心自己的员工,我们食堂炸油条,你看多少单位,天天早上吃油条,把人吃得傻乎乎的,因为含铅,我们规定食堂一周只炸两次油条,而且早上炸油条的油中午必须做菜吃掉,不允许重复使用。卓达一年付出十几亿款,我不管,但有一百几十台车,每辆车离开本埠到外地去,必须经我签字,为什么呢?我要让司机知道,我在关注他,不能喝酒,不能开快车,不能疲劳开车。非驾驶员谁也不能动车,这就可以少出车祸。我们规定,出去看项目的、工作的、考察的,任何人不许从左侧下车,因为左侧正是两车相会的地方。
当然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就不必一一举了,它看似一种硬性规定,是一种制度,实际上它无一不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我的员工知道,你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就像我关心你一样,更重要的你应该学会关心这个社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关心其他人。我一次次开会讲,连自己都不知道照顾自己的人,怎么知道关心下属呢?当领导者不关心自己的下属,就不称职,这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文化是生活化的,是无处不在的,不是强加给谁的,不是为了做秀,也不是为了谋取什么利益、好处,它是生活的需要,有了这种文化,我们感到崇高。因为我不愿意让这种黑暗、肮脏的东西玷污了大家,我要让大家知道人的良心、理性和良知,人的正义感、正直比什么都重要,人应该自尊。我不在场那没有办法,我在场我不能不说话,所以我的员工认同这一点,确实是这个道理。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他会使我的员工产生这样的影响,人是尊贵的,应该是崇高的,应该是理直气壮的、抬着头,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文过饰非,哪怕别人没有发现。文化建设是无处不在的、随时随地的,没有必要刻意。
五、卓达文化实施的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在卓达这个范围之内,得真正身体力行这种文化,并且把这种文化真正生活化,让人们从这种文化中得到快乐和好处,让那些正直的、善良的、富有爱心的、向上的、靠努力、靠本质在卓达发展的人能够成为主流,如果不然,我们推行的是一种文化,但事实上是阿谀奉承之徒、投机钻营之徒,然后是欺诈之徒,这些平庸之辈扶摇直上,谁还相信卓达文化,所以这一点没有含糊的余地。认同这种文化是在卓达存在的必须条件和第一条件,13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因此,卓达聚集着这样的精英团队,在很多地方是总经理的人,在卓达是普通员工,在卓达是普通员工,出去以后就是经理和总经理,这很正常。我说了,我们是第一团队,所以我们这儿出去的人,自然也是层次高的,如果卓达文化不能给大家带来一种生活中的变化,这个文化必然是虚假的,没有人接受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社会,由于体制问题和历史影响,长时间的农业社会加上皇权专制,这是现在许多恶俗文化的现实根源和历史根源,但还要看改革开放20多年,市场经济正逐渐发展,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状态,虽然还显得整体上弱小,但新生力量是不可代替的。比如人际关系,也可以称为一种市场关系,在此条件下,人和人更需要真诚相待、信任、真诚、平等、互助,因为不是凭借权力能谋求好处,而是通过一种交换,如果稍有不平、稍有欺诈,那么人们就可以不交换,就像卖房子似的,在计划经济下,分配给你的房子,你敢爱要不要?没有自主权。现在不行了,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也不就一家房地产公司。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在逐渐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人际关系、新型文化,虽然弱小,但是新生的,不可代替,它代表着未来。
六、卓达文化的体系构建
社会上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也在教化我们的员工吸纳进来,而卓达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世界上最坏的人都不喜欢坏人,也希望自己孩子正直善良。坏蛋都不喜欢坏蛋,包括贪官,也是教自己孩子怎样把钱洗干净,尽量别进监狱。
《卓达人》报每期印十几万份,人们坚持要,一期得不到,就到处要,不停地看,有的人把报纸一篇篇都订起来,还写那么多的读后感。这是卓达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一个阵地,本身也说明社会对这种文化的需求,对美好的一种需求,人们渴望的一种健康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的,而不是强加给人的这种文化,当然《卓达人》报也登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文章,包括我们的住户的文章,这不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在教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们感动着社会,社会也在感动着我们,所以这两者是一种互动关系,这更使我看到一种希望。
卓达文化体系是长时间发展、实践,长时间努力培育建设的过程,建立这个体系,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或者说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除了把它利益化、生活化、大众化、日常化,第一个就是卓达所有制度都必须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包括对人的奖励、提拔、禁止、惩罚、开除,或者其它处罚,在绝大多数我们都要说清,它的文化背景、思想源由,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订立什么制度和文化不相符的,因此制度是我们文化推行的强制保障,体制保障,又是我们卓达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做根基,企业的许多制度就不会这样富有卓达特色。我们很多制度是富有卓达特色的,这种特色是卓达文化的表现,所以只提倡这种文化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一种野蛮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强制来推广。满清入关,明朝遗老遗少,面对砍头的刀,留辫留头,宁可不留头,也不留辫。三百年过去,辛亥革命时,革命军拿着刀对着满清遗老遗少,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那有的还宁可不留头也得留辫。这遗老遗少还不都是满族人,有好多都是汉民。
野蛮可以这样贯彻,文明在大众、民生利益为基础前提下,有的时候也得强制。比如说见义勇为,只提倡见义勇为不行,直接讲不行,那得从法律上制定见死不救是什么罪。如果一船人坐一个游艇,即将沉没,但船上的通讯设施坏了,你打一个电话就能救一船人,你不救,这不应该枪决啊?道德法庭谴责就了事了?所以必须两方面都得硬,一方面得有道德约束,一方面得有法律强制,不行就强制。现在是两方面都弱,一方面整体素养、道德文化建设和生活相脱离,虚假的东西太多;另一方面,已经非常明确的东西却没有强制。像我们经常看报纸,有时候看得心里都在流血,风雪天一个人出了车祸,在路边靠着,八个小时,多少车辆从那过?这些车里面没有干部吗?没有党员吗?没人去救出车祸的人,最后活活流血和冻死在那里。在王府井,一个人抓小偷,被扎了二十几刀,血流如注,跪在地上,几百人、几千人在旁边过,没有人打个电话,没人伸一援手。现在不要说拔刀相助,伸一援手可救人一命,或救多人一命,于自己有益而无损都不伸手,这不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的生活现状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所以说得强制,这就是卓达的制度。
第二个是利益,绝不让背离卓达文化的人得到丝毫好处,绝不让不接受卓达文化的人在卓达能长久混下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这些人在卓达积累多了,这些文化还有得贯彻吗?我说过,在卓达工作的、长久效力卓达的不一定都是有能力的,但必须是个好人。不是好人,绝不使用。
第三个是八小时以内是卓达文化的熏陶、教育,八小时以外回到家里、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上、打的、在餐馆里、在商场、在影院、在家庭、在餐桌上,这是八小时之外的。人们在回到社会这种文化当中去。我讲了,八小时以外决定八小时之内,我们不仅要管八小时以内,还要管八小时以外。比如说我们所推荐的一些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大片,推荐了一些名著、经典,包括歌曲、乐曲、业余文化活动,也包括要求员工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处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这些行为准则,很大一个目的都是使它渗透到八小时之外,管住八小时之外。
前提是建立在大家都愿意参加,是健康的、文化的,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愉悦,带来知识,对个人成长有好处的。有家的员工接受卓达文化,就可以实现“积善人家留有余庆”。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当父母信奉恶俗文化,不严于律己,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孩子走了歪道,为了一点利益发生矛盾,杀了别人,结果两个孤寡家庭就出现了。现在的监狱里再抓新犯罪的,二十多岁的,基本是独生子女,这个家庭不就完了吗。
有愉悦感的人在卓达非常多,帮别人一把,而不是为了受了表扬,不是为了上电视上,响起煽情音乐,什么英模,或者披红戴花,或者到处做报告去,不是那个,也不是为了入什么组织或者是得到提拔,就是自身的一种需求,一种愉悦的需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砍一次柴,暖两次身。自己得到最大的收益就是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爱,并且把这种价值观带给家里,家庭变得和睦、愉快,精神生活变得非常充实。
卓达不一定是最大的企业和最好的企业,但我们有最好的文化,我们是一支最好的团队,我们由最好的人来组成。让任何一个人,不管什么原因离开卓达,都永远怀念我们的环境,怀念我们的文化,怀念我们这群人,怀念我们的人际关系。走到哪里都不自觉地把卓达价值观再次进行评判,都把卓达文化自然而然的带过去,传播开来。
所以,社会文化跟卓达文化这两者有相融合的地方,还有相矛盾的地方。相融合的地方我们吸纳,丰富我们自己;相矛盾的地方我们首先从自身员工,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开始,教化我们每一个员工。不能想象一个团队八小时以内是崇高的、健康的、阳光的,是爽爽朗朗的,八小时以外生活是灰暗的、阴冷的、发霉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八小时之内的这种阳光的、爽朗的、明快的、愉悦的,就不可能得到保证,最后都将被八小时以外消失掉。而这八小时以外的控制能力、影响力也是检测卓达文化是否真正生活化,是否能在社会上得以推广,是否能让所有人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尺度。如果自己的员工离开这个工作区,就不再认同这个文化,抛弃这个文化,那这个文化也是虚伪的,不能持久的,没有生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