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缺席北京晨练
晨练,曾经是中国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今天,人们还在晨练吗?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晨练?本报记者分别对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居民社区等各种晨练场所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目前,晨练依然是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尤其对于中老年人,他们喜欢并长期坚持晨练。在北京,很多公园都对晨练者开放。除了公园,新兴的体育广场、社区健身场所和健身房也是人们晨练的场所。
晨练的时间因人而异,最早的5点左右就开始,最晚的8点左右开始,晨练最集中的时间是从7点至9点。
记者采访看到,晨练的项目不下20种:舞剑、舞扇、太极拳;跑步、跳操、拉单杠;还有打羽毛球的、放风筝的、拿着小号拖把似的大毛笔在地上写字的、踢毽子的、打网球的、推着直径半米的大铁环跑的……
在调查中,记者遗憾地发现,晨练者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
九成公园晨练者是老人
8月6日,7点钟,玉渊潭公园里已经聚满了前来晨练的北京市民。作为北京城区西部难得的一座大公园,玉渊潭公园是周围居民晨练最主要的场所。
记者发现,在众多的晨练者中,年轻人却极为罕见。
公园里锻炼的人群大多为中老年人。记者在不同地点随机询问了10位锻炼者的年龄,全部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从7点到9点,根据记者测算,这天早晨整个玉渊潭公园里晨练的人群接近万人,但走遍整个公园仅看到4名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名练习吹葫芦丝的艺校女生、一对在健身器械上练习的年轻夫妇以及一个练习八卦掌的男青年。
不久前,运动医学专家黄光民在天坛公园也进行了一次晨练人群的年龄结构调查。在晨练人群进入公园的高峰期,10分钟内共有850人进入天坛公园锻炼,退休老年人占了总数的95%。
年轻人谁还在晨练?
练习吹葫芦丝的女生告诉记者说,“吹奏类乐器需要练习肺活量,每天早晨的练习是必须的。”练习八卦掌的男青年说,“武术锻炼讲究早晚练习,因此选择晨练。”而那一对前来晨练的年轻夫妇告诉记者,他们的家就在公园附近,每天晨练非常方便。
然而,像他们这样能够坚持晨练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是不是年轻人不选择传统的户外晨练转而到健身房去晨练了呢?记者对健康房进行了采访。
北京进步健身俱乐部的司教管理孙建中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各大健身俱乐部健身人数最集中的时段在周一到周四的晚上6点到8点。按照他的分析,经常锻炼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晚上的时间,而不是早晨。
尽管如此,由于健身俱乐部之间竞争激烈,不少健身俱乐部都提早了开门时间。“会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到健身俱乐部晨练。”孙建中说,“这些早晨来健身的人大多是那些结了婚已经有孩子的人,人数并不多。”
工作忙压力大是普遍理由
在玉渊潭公园的调查过程中,一位老家江西、6年前到北京与儿子一起住的陈大妈对记者说,自己在家也曾动员儿子早上一起出来锻炼,可儿子总也起不来,看儿子工作太累,陈大妈动员了几次没效果也就罢了。广告公司职员小于说,晨练在她的记忆中是个遥远的词。
小于分析,不晨练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时间问题。“平常忙着上班,周末了就想补个懒觉。”其次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早起的习惯,大家晚上的活动比较多:同学聚会、去KTV飙歌、看电影、蹦迪、泡吧、去避风塘‘杀人’……哪个不是安排在晚上,和上大学时相比,晚上的活动丰富了,早上自然就起不来了。”当然,小于认为压力是最重要的原因,“工作真的忙起来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哪里有心思晨练。”她说。
但多数年轻人有想要晨练的想法。在一家著名外企任销售经理的李箫说,“其实也挺想晨练的。等到没有社会压力时,也许我自然而然也会去晨练。”
大学生晨练 毕业就OVER
“晨练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每位大学生都有长短不一的晨练经历。”记者通过对北京理工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5所大学1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到。
81%被调查者认为晨练重要
接受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其中有81名认为晨练是重要的,有6名认为不重要,其余13名认为不太清楚晨练的作用。
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是大学生晨练的三大主要运动,其中女生多数选择跑步,男生多选择打篮球、踢足球。
生活有规律可以晨练
“我们现在每天早上都6点半起床,然后全宿舍男生出动打篮球。已经坚持了两年。”北京工商大学的朱经彦说,“大学校园生活非常简单,除了学习之外就没有太多的业余活动了。晨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项娱乐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很多朋友。”
70%被调查者认为晨练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增添了学校生活的乐趣。
晨练随着毕业结束
对于为什么能够坚持晨练,被调查者认为是因为大学生活简单,没有太多压力,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不过听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说,晨练将来会随着校园生活的结束而结束。”顾玉说。
记者对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2002届一个班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不晨练的。这个班级一共27人,平均年龄26岁,27人中没有一人进行过1个月以上的晨练,有3人坚持锻炼身体,但锻炼的时间均安排在晚上下班以后。
27人中,15人表示不进行晨练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有9人表示工作时间无法掌握导致无法安排有规律的晨练;3人表示因为照顾家庭无法安排晨练。
晨练·专家看法
大规模晨练越来越少
在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的一次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中,结果显示,由于缺乏锻炼,年轻人群的心脑血管功能出现了大幅度的衰减。在这次有效样本为2425人的调查中,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占80%。
参与调查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黄光民表示,群众性的晨练活动在10年以前还比较普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由单位组织的大规模晨练已经越来越少。他说,这其中有社会中企业单位体制变化的原因,也有原先的工间操不适应现在需要的原因。“但晨练作为一种理性的健康生活方式,没有得到年轻人足够的认同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黄光民说,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开展了10年,通过10年的宣传和运动开展,社会公众对健身观念的认同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健身人群不断增加,但科学健身的理念和意识还不够。
作为运动医学专家,黄光民表示,晨练还是晚练,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都不是绝对的。以晨练为例,在早晨进行合理强度的有氧锻炼,有助于提高人体内脏的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此外合理的晨练对保持身材以及提高精神状态的效果也很明显。
“我并不主张恢复过去那种单位组织的大规模集体晨练,但我认为应该鼓励年轻人将晨练作为一种理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列入生活菜单。”
晨练·20年前
晨练曾经是中国人的普遍生活方式
虽说现在咱北京的晨练“战场”已经只剩下老年人在坚守,但20年前的中国,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晨练曾经不单单是种健身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
想想像《北京的早晨》、《夕照街》等老电影里那些熟悉的场景,晨练是作为大部分市民的日常生活背景出现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走着的、跑着的、跳舞的、耍剑的、打太极拳的……这就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中国的早晨。
“我们那会儿没有像现在一样丰富的夜生活,天黑了为省电就早早熄灯睡觉,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人早晨起来锻炼。如果谁睡懒觉到九十点钟,被左邻右舍知道要被笑话的。”家住三里河的席大妈告诉记者。今年已经65岁的席大妈从20岁开始就有早起晨练的习惯。“晨练完就顺便买早点或者菜回家。一天的生活才算开始。”席大妈说。
“晨练是以一种集体形式出现的,很少有晨练活动是单个的、封闭的、不与人交流的。”北京社会科学院专家戴建中讲述那个时代的晨练,“晨练不仅是锻炼方式,而且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载体。甚至像遛鸟,人们基本上都是遛得差不多了就把鸟笼挂起来,坐下来一边听鸟儿歌唱,一边聊天。”
作为生活方式的晨练实际上是属于那个特定年代的。那时候,中国的城市居民大都还是“单位人”,他们的交际圈子比较单一,基本上局限于街坊、同事、同学、战友之间,虽然工资不多,但工作压力比现在要小得多,他们生活规律、作息有序、娱乐方式单一,以至于人们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养生、健身,甚至研究一些浪漫而神秘的东西,比如,一本叫《飞碟探索》的杂志就能在中国拥有几十万的订户。
晨练在都市人生活中的逐渐淡出,应该属于一种“幸福的烦恼”。中国变化太快了,中国人接触的新事物太多,而时间却是有限的,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晨练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转型的成功、国家的进步以及人们心态的转变,晨练会很快回到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中来,就像我们在许多发达国家见到的那样。
晨练·国外
不会为工作放弃晨练
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户外,牵着宠物狗去晨练,这是外国电影里常见的镜头。在发达国家,晨练作为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为多数人所接受并亲身实践。
记者采访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的5位外国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国家的人对晨练都很重视,一半以上的人都有早上运动锻炼的习惯。“我们是健康和工作并重的,只拼命工作而放弃晨练是不好的。”外国朋友这样说。
文/本报记者 施剑松 张华念 李媚玲
摄影/本报实习记者王鹏军 本报记者马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