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并不是虚拟社会,它只是一个提供人际参与的工具,这种工具属性不能成为开脱与抛弃责任的借口,如果没有一个底线,缺乏一个有序的规范,那后果将是生态破坏,所有的参与者都将因此而利益受损,共同陷入混乱与低层次的厮杀,或者以退出为代价。
引人关注的“中国博客第一案”以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获胜而告终。事情的起因是某一博客主人称该副教授为“烂人”、“猥琐人”、“简直是流氓”——不折不扣的恶毒人身攻击。
类似的网上叫骂不止一例,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无名小民到名人不一而足。不久前有一位名人和一教授从网络争论发展到骂战,就连当事人都承认:“原本清谈小酌的这里已成了一片汪洋粪坑。”上海的一个学者,3年前就是博客专栏作家,3年来,他觉得最让自己难受的,就是很多时候来自博客们对他的那种近乎于人身攻击的批评。
网上骂人,不排除一些网络“愤青”的侠骨义胆,但涉及一个问题,网络“愤青”有无道德底线?
网络上的“愤青”越来越多,也许从有网络的那一天就注定了。他们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把一个个或有名或没名的人拉到他们自设的道德法庭上,给予残酷的拷打和宣判。他们不用强制手段逼别人加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制度约束,逮着谁想骂就痛骂一顿。前几天时空网上竟然出现了“网络通缉”。在自己骂得痛快的同时,给当事人的名誉、家庭安宁带来伤害。
“网络的背后是人性”。自打有了文明之后,人性从来没有像有了网络之后这样彻底地暴露过,这是网络最吸引人的特质,是网络最为可贵的本质。现在来看,一些“愤青”如此严重的恶毒攻击,显然已经突破了公序良俗的道德底线。博客原先是自我展现的客厅,现在却成了谁都可以闯进来肆意骂娘的垃圾桶,博客正在变得让人看不懂。如果网络上可以任意进行无限制的人身攻击,而攻击者受不到任何制裁,则是对被攻击者极大的公平与正义的侮损。
网络是虚拟的,但所指却是现实的人和事。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行为人应当为其言行负责,这是他成为一个公民的前提条件。网络空间并不是虚拟社会,它只是一个提供人际参与的工具,这种工具属性不能成为开脱与抛弃责任的借口。如果没有一个底线,缺乏一个有序的规范,那后果将是生态破坏,所有的参与者都将因此而利益受损,共同陷入混乱与低层次的厮杀,或者以退出为代价。
希望“愤青”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愤怒,还网络世界里一片明亮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