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化工区最新“园区动态”里,我们发现了两组悬殊对比的数据:
一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化工区销售收入 139亿元,同比增长 157%,而同期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仅为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的50%;
另一组数据是,这个日产以亿元计的化工区,其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仅为同行业水平的33%,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低至同行业水平的15%,由于环境优良,几头在化工区已安闲生活半年多的梅花鹿刚刚平安生下了它们的小宝宝。
传统化工业通常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比较大。上海化工区何以在增产的同时做到了节能降耗,在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环境和谐?解读关键十个字———资源无废弃,环境零污染。
“废弃物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化工区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化工区通过上中下游产品链的合理规划布局,几乎所有化工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原料、能源,产生的副产品、废料、甚至废气,都要被多次利用,吃干榨尽。
比如天原烧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盐泥用来生产人行道板,赛科公司乙烯裂解产生的废渣油用来生产碳黑,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份氯气打两份工”:华谊集团旗下天原公司的烧碱和聚氯乙烯装置,按传统的生产模式,每生产30万吨聚氯乙烯,需要20万吨氯气和 15万吨乙烯,同时会产生大量“三废”。如今在上海化工区,20万吨氯气先送到相邻巴斯夫公司生产出29万吨MDI/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聚氨酯的原料),同时回收副产品氯化氢。氯化氢送回天原公司,与乙烯合成生产氯乙烯。这样不仅使氯的利用率提高了1倍,还大大减少废气排放,每年降低生产成本2.98亿元。
固体废弃物“无一漏网”,空放的蒸气也被“围追堵截”。化工区回收各企业生产过程中副产品蒸气进行余热发电,既避免了蒸气直接排入环境带来热污染,每天还可再生发电20多万度。待区内企业全部投产后,化工区管理中心、培训中心、医疗中心等服务部门的空调都将不再消耗能源,而是用余热发电后剩下的热能来制热或制冷。变废为宝,敝帚自珍,如今化工区又在筹建废弃物综合利用平台,拟将区内废弃物统一回收,在全球寻找再利用途径和伙伴。
在化工区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比喻:如果把化工区比做一个人的肌体,水循环是“肾”,绿化就是“肺”。为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化工区开园之初就定下了“零污染”的目标,挖湖铺绿,净水养禽,营造出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优美园区。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污水,化工区先与法国苏伊士集团合作建设污水处理厂,将不同化工企业的污废水集中处理,使化工区一期地块内每日排放废水总量仅是原规划量的10%。今年初,化工区又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开建区内湿地,目的是把经过污水厂处理的水进一步净化,使水质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相当于黄浦江上游的取水源。
“肾”清了,“肺”也要净。化工区兴建了总面积比浦东世纪公园绿化面积还大的防护林带,香樟、杜英、广玉兰四季常绿,木芙蓉、紫薇、珊瑚次第绽放;营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园,山茶、海棠等200多种植物摩肩接踵。动物是最好的环境生态监测体,化工区买来梅花鹿、孔雀、鸳鸯,让它们在绿意盎然中比邻而居,在湖泊湿地间生息繁衍。
截至今年 7月,化工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已近百亿元,规划到 2010年增至15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0.4%。规划中“十一五”期末的化工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将进一步下降,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到那时,化工区湿地末端要修建一个水族馆,让鱼儿在循环净化后的原化工污水里自在地游来游去;化工区水绿面积还要扩展,期许水环绿绕的化工园区能成为候鸟迁徙必经之路。
本报记者 陈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