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长征是大课堂,长征是大舞台,长征是大史书,源源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前行提供不息的精神动力。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它的惊、险、奇、绝,对许多人来说至今记忆犹新;长征,中国革命征程上一段最为壮观的历史,它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早已写进中国和人类史册里。 长征是伟大的。它的伟大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精神——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造就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人类最珍贵的共同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长征波”的辐射作用是永不消逝的。
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不怕千难万险的精神。“五岭逶迤”、“金沙水拍”、“岷山千里雪”,征服险恶的自然条件,挑战人类极限,留下远征者铿锵的足音;“西风烈”、“霜晨月”、“雄关漫道”,战胜征途中的千难万险,激发了人类意志的巨大潜能,铸造了我军的军魂。1934年10月开始的长征,红军将士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历经曲折,绝地逢生,胜利地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国民党反动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严密的封锁线,“枪林逼”、“鏖战急”、“战犹酣”,红军指战员冲锋陷阵,苦战两年,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冲破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过茫茫草地,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长征精神是目光向前、目标始终如一的精神。在众多反映长征精神的艺术作品中,有两件作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件是立于四川阿坝松潘县川主寺镇的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战士铜像,另一件是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前者着力表现红军战士眉峰下一双深邃的目光,后者捕捉一名老红军给小战士吹笛子时刀刻般的唇线。那“目光”印证一种理念:长征有着远大的理想,“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坚强意志沸腾了热血,支撑着人们勇敢前进;那“唇线”解开一个命题:长征有着坚定的信念,渴望翻身得解放的强烈愿望,点燃了激情,鼓舞着人们去夺取最终的胜利!
长征精神感动世界,许多国家的作家和记者对于史无前例的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写出了一部部记述和歌颂红军长征的著作。早在上世纪30年代,埃德加·斯诺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个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上世纪80年代,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长征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写出了系统记述红军长征的新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各地,有用各种文字出版的关于红军长征的著作。无论作者的政治立场如何,无不认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长征的影响力是世界范围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长征精神除了“感动”,更是“铭记”、“重铸”和“再造”。过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奔向陕甘宁大会师路上尽显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风采。今天,长征是大课堂,长征是大舞台,长征是大史书,为中华民族的前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幸亏有长征,两个红色的大字,一段经典的故事,让我们的理想仍在,血性仍在,激情仍在,而且,清醒和睿智也伴我们同行,再带上一路的阳光,带上一路的“诗情画意”,开创事业新天地,描绘历史新篇章,必将美景不断,奇迹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