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消息(记者常悦):9日下午,天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张峻屹通报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一2020年)》修编的背景、天津城市性质定位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市规划局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峻屹发言实录:
各位新闻界朋友:
下午好!
7月2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城市性质、定位和发展重点,并对天津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标志着今后15年天津城市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
下面,我向大家通报四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背景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天津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解放以来,多次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层面的方案。1985年在李瑞环同志主持下编制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我市首次编制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1986年到2000年。该规划确定的天津城市性质是:“具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规划提出“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并首次明确了天津的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发展,提出了“全市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转移”的重要思路。1994年,市政府根据新的形势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于199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下简称“1999年版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1996年到2010年。该规划确定了“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城市性质。规划确定“继续深化和完善‘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形成以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的中心城市”;“继续实施工业东移战略,形成新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新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的格局”。
实践证明,上述两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都符合当时天津市城市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在长远发展问题上显示出较强的预见性,为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对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滨海新区各项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原有较高的平台上继续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图为从空中俯瞰的天津港。
随着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天津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天津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为标志,中央政府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也就是站在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规划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发展的未来。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就是随着“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天津城市发展进入了追求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天津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扩建,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以及天津对外的铁路通道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启动,大乙烯、大炼油、天碱搬迁、空客A320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先后实施,以及区县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原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有些产业功能区要重新规划布局。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亟需对1999年版总体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从2004年5月开始,经建设部批复同意,我市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第二,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思路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重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当前发展、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人口、城乡、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突出天津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充分发挥对环渤海区域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第三,关于天津城市性质和定位的调整与提升
这次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调整和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明确了今后天津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国家对天津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分析了天津城市发展现状及重要基础条件,借鉴世界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确定新的城市性质和定位是: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与1999年版总体规划相比,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天津城市性质和定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新的表述。
一是,将1999年版“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调整提升为“北方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天津历史上就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从1993年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9%,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已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同时,天津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和进出口货值最大的海关,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进一步明确“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又确定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并强调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相协调,特别是加强与北京在城市功能上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京津冀、特别是北京与天津两个城市的分工,进而提升了天津城市的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有对区域发展起巨大带动作用的上海、深圳和广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我国北方地区也需要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天津完全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京津城际客运专线的建成通车,将进一步密切天津和北京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两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天津城市定位的表述虽然只是两个字之差,但变化是很大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二是,将1999年版“现代化港口城市”调整提升为“国际港口城市”。
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国际港口城市本质上都是港口城市,所不同的在于“现代化”与“国际”之差。现代化一般是指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完备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国际”则是指一个城市在国际或一定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国际化程度。作为国际港口城市,首要条件是要有国际性大港,即具有国际中转和集散功能的现代化港口。早在19世纪60年代,天津就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目前,天津港已建成深水大港。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4亿吨,集装箱480万标箱,已成为首都北京和我国华北、西北地区重要出海口。天津港的总吞吐量位居世界综合性港口第九位,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拥有63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已具备建设国际性港口的基础和条件。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将199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现代化港口城市”调整提升为“国际港口城市”。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为今后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
三是,增加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天津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有着相对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近几年下大力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滨海地区已形成600平方公里的湿地资源,全市累计建成8个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67%。从2002年开始,天津用三年时间实施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程,2005年底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考察验收,成为直辖市中唯一一个被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建设生态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这种情况,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增加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以上情况表明,新的城市性质和定位,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符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抓住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自身建设,带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新的城市定位,天津城市的发展建设将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发展为重点,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逐步将天津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四、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面积11919.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文本共分17章,137条,约4万字。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调整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和城市职能。
关于城市性质上面已经讲过。关于人口规模:天津市现有常住人口为10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39万人。规划根据新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诸多因素,确定2020年天津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城镇人口121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人口规模630万人。关于用地规模:1999年版总体规划确定天津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为736平方公里,人均87.6平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天津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到1061平方公里。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现状,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严格贯彻国务院“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保障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确定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以内。
二是,突出发展重点,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根据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新的要求,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地区,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
滨海新区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新城区。
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290万人,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以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合建港造陆,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新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功能,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与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体系。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步提升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更好地服务和带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调整城市布局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在“一条扁担挑两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一轴”是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两带”是指由“宁河、汉沽新城—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新城”构成的东部滨海发展带,和由“蓟县新城—宝坻新城—中心城区—静海新城”构成的西部城镇发展带;“三区”是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及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
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建立由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11个新城、30个中心镇和81个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郊区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天津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海、空两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形成联系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港口要调整货运结构,增加附加值高的货物比重,到201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箱以上。到202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0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旅客流量达1500-2000万人次(2005年为213.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50万吨(2004年为9.33万吨),并以机场为依托,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型航空城。加快建设京沪、津秦等高速铁路及京津唐、津保城际铁路天津段,建设直通西部、北部腹地的铁路运输通道。规划建设由国家高速公路、区域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系统5个层次组成的高效快捷公路网络。优化中心城市道路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以轨道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的现代客运交通模式。
五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
要从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出发,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中心城区要以内涵挖潜为主,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滨海新区要通过开发盐碱荒地、综合利用盐田和建港造陆来保障发展。各区县要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集约使用土地。各类工业园区要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推进再生水及海水综合利用工程,规划到2020年全市水资源供应量达到49亿立方米,实现水资源供给的动态平衡。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体系。限制发展用水效益低、耗水多的工业项目,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先进高效灌溉技术的应用。制定节水相关政策,加大非工程措施节水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海水综合利用水平。预计到2010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1.5亿吨以上,海水直接利用将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
加快“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设施建设,引入西北直流电源、引入陕甘宁二期气源和天津港南疆港进口液化气等气源,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比例,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将能源建设和海水淡化、制盐、化工等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好的发展效果。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和开发策略,搞好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按照保护城市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将中心城区中的历史城区、蓟县县城、杨柳青镇、葛沽镇和盘山风景名胜区、蓟县黄崖关古长城保护区等作为重点保护内容。市中心区要从城市总体格局、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建立保护体系,在路网布局、建筑高度控制、城市轮廓与景观等方面制定管理措施,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同时,加强城市传统文化、传统地名、民俗风情和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完善城市功能,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卫生资源,加强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生命健康的需求。关注弱势群体,健全社区服务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健全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构筑社会治安防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深化有关专业规划,编制详细规划,并通过多种形式搞好总体规划的宣传,以便更好地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全社会自觉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我们相信,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天津的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提高天津在全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发挥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