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桌椅凌乱,破旧的空调打到了16℃,室内温度却依旧徘徊在32℃左右。20岁的杨琳不停地摇着道具羽毛扇,和男主角彭宇浩对着台词。剧本只有一部,手写在笔记本上。胖胖的导演聂本杰很投入地给演员们讲解台词,耐心地纠正彭宇浩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然后用自己的笔记本做音效。 剧组的人陆续到来,大家时而屏息静听他们念台词,时而因为录音里的破绽放声大笑……
从7月1日开始,这个由一群非专业的话剧爱好者组成的剧组就已经在下河迷仓里驻扎下来。再过一两天,他们的原创新戏《生如夏花》就要在上海东北部的一个破旧空间仓库上演,他们把那个地方称为“东剧场”。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个戏在那里上演,主创和演员都是他们的朋友或是相识。而在下河迷仓,像《生如夏花》这样来来往往的“业余剧组”也并非少数。尽管这个废弃仓库改建的剧场没有空调,所谓的舞台也只是一个水泥砌成的高台,但对于所有热衷于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年轻人而言,这里,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
聂本杰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在读学生,也是这群业余戏剧人的核心人物。虽然在专业艺术院校读书,他却还是选择暑假回到上海,找了一群“业余”的合作者。“平心而论,要找学校表演系的同学来排不是很现实的事情,大多数同学都去拍电视剧挣钱了,对话剧没有兴趣。现在一分钱没有,更没有可能了。”
条件的简陋并不妨碍大家的热情,虽然每天都是35℃以上的高温,但每个人都如期而至。排戏的钱虽然不多,也就几千元,但都是大家自掏腰包。
排练的过程也并不顺利,演员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在校的学生,也有工作的人。原定的两个主演先后离去,一个出差,另一个则在军训。不过,断断续续,总共十来号人的剧组还是最终成立了。每个人看上去都富于激情,在那个闷热的仓库,可以感觉到青春的热情和理想。
话剧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
冯洁是一家台资公司的会计,十年前看了一部话剧《鼠疫》,从此成了话剧演出的常客。前年,她加入了一个话剧爱好者QQ群,一起看戏,参加聚会,随着QQ群的知名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QQ群组织爱好者看《琥珀》,有人向孟京辉介绍这个组织,临时起了名字叫“话剧爱好者沙龙”,被大家认同。
沙龙的成员都是年轻人,活跃的有70个左右,但平时的活动人数在二三十人左右。他们有一半以上的人像冯洁一样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只是喜好看话剧。而另外不到一半的人中,有热衷演戏的业余演员,有想排戏的民间团体创始人,还有一些是学生,都不是专业人士。
这是一个更接近于玩家俱乐部的群体,除了集体看戏,平时的主要活动还是吃饭、K歌、旅游,不时也会有以“即兴小品”为主题的聚会。沙龙中比较专业的成员偶尔会开展戏剧培训。有时上海话剧中心组织表演工作坊之类的活动,沙龙成员会报名参加。对大多数成员而言,能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聚在一起,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因为这个平台,很多成员开始自己做戏。聂本杰和他的《生如夏花》就是因为沙龙聚在一起。也因为沙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各个剧社进行表演工作坊的学习和戏剧演出的体验。
剧组部分成员
聂本杰,剧组导演,中戏导演系在读,24岁。孙荣波,演员,电子公司职员,22岁,剧组年龄最大的演员,每晚下班后赶到剧组排练。
彭宇浩,演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理工科大一学生,长相帅气,男主角。他说:“我在戏里要演两个角色,虽然排戏很累,但是很开心。”
陆磊杰,彭宇浩的同学,主动要求担任剧组的音效和道具。
杨琳,演员,东海学院表演专业学生,替同学“顶差”来到了剧组。
朱雯婷,场记,21岁。
大家爱排戏
《深白领圈》
2004年,一部由上海外企白领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深白领圈》在话剧艺术中心演出。上海外服通过“外服在线”征集演员,共有200多名外企员工争相报名,最终选出了10余位来自各大外企的员工参演。排练历时3个多月,所有的白领演员不计报酬,利用工作日的晚上和双休日排练。演出后,好评如潮。
《蝴蝶梦》想尝试排戏的年轻人不少,成功的却不多。前不久,一群文学青年准备排演话剧《蝴蝶梦》。剧本是从台湾杂志上找来的,导演在国外学戏剧。大家借好了华师大作为演出场地,然而,由于出现的成员生病、工作忙、导演假期结束……演出计划泡汤。剧组成员说,是否成功不重要,关键在于他们用戏剧联络了感情。
上海话剧中心近期活动
影音空间
每次活动放映一部话剧影片,放映内容每月公布于www.china-drama.com。
活动时间:每周日下午13点至15点
活动地点:马里昂吧咖啡馆(武康路55号近安福路)
慢慢生活戏剧工作坊,让会员在趣味练习中放松身心。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教授。
活动时间:9月至11月每周六下午15:00-18:00
活动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元旦小品培训班
凡是通过游戏作坊相关表演导演培训的会员,可自由创作戏剧小品,优秀作品将被邀请参加话剧艺术中心的“元旦迎新年小品晚会”。
活动时间:12月中旬至12月底
活动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