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的统一部署,我有幸被安排到湖北省武汉市挂职锻炼。我们一行8人于4月上旬到武汉。四个月,稍纵即逝,我虽然到武汉的时间不长,但武汉市加快发展之态势、发展思路之宽广、工作之实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受益匪浅。
(一)
湖北省地处中国内陆中部,长江、汉水、清江横贯境内,京广线以武汉为中心贯通南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而武汉不仅是一座具有3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城市。从殷商时期的盘龙城到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从隋唐时期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到宋、明时期区域大商埠的形成,从晚清时期汉口开埠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工业基地建设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辉煌成就,武汉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区位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后,湖北省抢抓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工业强省”战略,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特别是武汉市近几年加快发展的气魄大、举措新,经济社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首先,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238亿元,增幅为9年来最高水平;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良好势头,1—6月,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5.2%;财政收入增长30.4%。其次,大项目、大投入、大发展,到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055亿元,其中外商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61个。香港世茂集团、瑞安集团、新世界集团、九龙集团、和记黄埔“五大财团”落户江城。今年5月,武汉在香港招商又获丰收,签订项目50多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0多个,自2002年开始建设的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总占地面积7.41平方公里,现已投入建设资金26亿元,该商务区建成后,可提供30万人就业。第三,发展科技,依靠科技,受益于科技。湖北省的最大优质是科技优势,全省有高等院校85所,各类科研机构1100多家,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十分丰富。武汉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优势,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制造业,提升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收到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高新产业产值达800亿元,以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充满蓬勃生机。
(二)
进入“十一五”后,湖北省为了把鄂建成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出了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等九个城市联合建设“8+1”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决策,提出九个城市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环保同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和城乡发展、资金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武汉市为率先实现中部崛起,提出了“一枢纽五个区”的大武汉建设的战略思路,即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制度创新的先行区、优势产业的聚集区、要素市场的集散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特色区。面对湖北省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以及各省、市竞相发展的态势,我深深地感到贵州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更深深感到贵州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外省区合作,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必要性。黔鄂两省虽然省情特征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一定差异性,但优势资源的互补性和经济发展的合作性亦较强,加强贵州和湖北以及武汉的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对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加强优势资源合作开发,实现优势互补。湖北是经济大省,但资源缺乏,能源增长消耗快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全省90%的煤炭和85%以上的石油需从省外调入。而贵州经济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76种探明了储量,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7%,富磷矿占全国总量的44%,重晶石占全国的1/3,煤炭保有资源量532亿吨,是南方12个省市区的总和。充分利用“两个优势”,即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和湖北的资金、技术优势,实行资源的合作开发,既可加快贵州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又可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双赢。为此,应以贵州的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合作开发为途径,吸引湖北省的大公司、大集团到贵州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行煤、磷、铝等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黔鄂资源的合作开发度和资源共享度,促进贵州优势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加强产业合作,发展特色经济。目前,湖北已建立起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等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联碱及农药和磷生产基地,还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全省产业基础条件好,工业综合配套能力强,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可结合贵州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为依托,加强黔鄂在钢铁、磷化工、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电子信息、汽车等方面的合作,实行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如针对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对有色金属吞吐量的急剧攀升,强化贵州铝材的合作开发,使之成为武汉光谷建设的材料生产基地。结合武汉东风、神龙等汽车生产的需要,加快发展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把贵州建成东风、神龙配套产品生产的一个链条,逐步建立鄂优势产业向黔转移的稳定渠道,促进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合作开发旅游资源,做大做活旅游产业。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珠联璧合,全省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景区景点10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5个。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加上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古朴浓郁的民族同情,使贵州成为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武汉相当部分人未到过贵州,很多旅行社未开辟贵州旅游线路。这一方面说明贵州旅游在武汉的知名度尚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贵州旅游在武汉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贵州到武汉距离较近,交通便利,扩大贵州旅游武汉市场的条件优越。当前应构筑两个互动机制,加强黔鄂两地旅游的合作与交流,实行黔鄂旅游连接互动。一是建立黔鄂旅行社之间合作互利、联手互动的机制,构建安全、快捷旅游平台,拓宽双方旅游渠道,扩大武汉游客入黔旅游的数量。二是建立旅游宣传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如武汉国际梅花节、多彩贵州等,加大贵州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贵州的知名度,增强贵州旅游的魅力,把鄂客入黔旅游的市场炒热做大。充分利用武汉的市场优势,提高贵州产品的市场地位。湖北居中国地理版图的“天元”之位,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尤其是湖北省会城市武汉,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物资流通便利,全市金融、证券机构达2180多家,金融业务量和商贸销售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10亿元。但从了解的情况看,贵州产品在武汉市场上的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低,很多大超市、大商场除贵州茅台酒和黄果树烟外,很难见有其他产品上柜。武汉城市首位度高,市场容量大,辐射力强,贵州到武汉物资流通便利。因此,应充分利用武汉市场大、辐射面宽的优势,加强与武汉商贸的交流与协作,拓宽黔货进鄂的流通渠道,打造相对稳定的贵州名、特、优产品在武汉的营销网络平台,进一步办好武汉贵州商品交易会,努力扩大贵州名、优、特产品的宣传力度,借船出海,借汉造势,加大贵州产品在武汉的销售力度,提高贵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通过武汉这个桥头堡向华中、华东、华北市场拓展。借鉴武汉经验,为贵州经济发展服务。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武汉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出了很多新政策、新举措。例如实行经济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东湖开发区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江汉区推行街道事业性公司改制,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运营和城市网络化管理;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地位,推进“8+1”武汉城市圈建设;建设武汉CBD、武汉·中国光谷和武汉现代制造业中心,构筑未来武汉经济“金三角”的战略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湖北省以及其他省、市、区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推进科学决策,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富民兴黔伟业服务。 作者:梁贵钢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