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关心和扶持下开始的。至今已有20年。农民外出打工,经历了农民自发外出到党委、政府组织外出,从少数县、乡,扩展到全省所有县市乡镇。现在全省农民转移就业已达550万左右,进入稳定增长、健康发展的阶段,按全国平均农民工年收入5000元算,贵州每年农民工收入275亿元,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在看到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还应看到每年有大批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他们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时候,应抓好两个转移,即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组织和鼓励外出打工多年的农民工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创业。这两个转移同等重要,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结果。以前我们侧重抓第一个转移,是十分必要的。但现在大批农民工已经处于退出农民工的年龄段,大张旗鼓地抓好农民工回乡创业,势在必行。
建设新农村期待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是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经营的新农业,要求农民学习和使用农业新技术。要求农民有较强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开发新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民有新的生活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农村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卫生的生活条件。可是,20年来,由于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劳力外出,农村劳力文化素质和体能素质都已弱化,不少地方出现“386199部队”种田,即农村劳力主要是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这样的劳动力显然难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盼高素质的新农民。
农民工收入低无力定居城市
实践证明,农民工很难在城市定居,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归宿仍是农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工收入低。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全国农民工年收入为5000元。大大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贵州是欠发达地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8147.13元。农民工除去本人和家人的生活费用,积累较少。如每年积累1000元至2000元,连续打工20年,积累也不过2万至4万元。二是城市生活水平高。首先是房价持续上涨,新房、二手房价和房租都不断攀升。农民工不仅买不起二手房,连租旧房也无力。其次是教育和医疗费用很高,农民工若举家搬进城,上学和看病的费用也无力承受。同时,水电、燃气、食品、交通等费用也不断涨价,生活费用加大,难以举家留居城市。三是绝大多数用工企业招工年龄高限是35岁,最高也不过40岁。除少数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外,绝大多数农民工迟早都要被辞退。聘用的农民工可住用工企业的集体宿舍。被辞退的农民工既不能再住企业的集体宿舍,又无力买房租房居住,更无力长期住旅社饭店。因此,住的问题是迫使无业农民工尽快返乡的最主要原因。以为农民工进城打工就可成为城市居民,是不切实际的。除年龄外,返乡农民工有的是体能下降不能胜任繁重体力劳动;有的是回家照料病人;有的是嫌打工收入低,想回乡创业赚大钱;还有一些人因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不愿受歧视等原因返乡。因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到本世纪初,随着农民工的年龄增长,返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据四川省南充地区统计,该地区从2000年起,每年返乡的农民工有9万多,约占当年输出总数的6%。贵州输出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经过技术培训的少,可能返乡率更高一些。如按返乡率6%计算,贵州每年返乡农民工可达20万至30万。仅以10年计算,现在贵州返乡的农民已达200万至300万。预计今后每年将有更多的农民工返回农村。
返乡农民是个宝小康建设逞英豪
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等于进了市场经济的大学校,收获很大。一是学到了技术,长了致富知识。二是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开拓精神。三是赚了一些钱,为创业积累了一些资本。四是在城市接触了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激发了对现代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及卫生环境的追求。因此,他们回到农村后,便立即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展现与父辈大相径庭的风采。争当先进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带头人。由于农民工大都是少小离家,出了校门便进城打工,对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很陌生。回乡后正适逢国家推广农业新技术,他们自然地成了学习新技术积极分子,很快就成为使用新技术的带头人。勇做调整农业结构的开拓者。贵州农业过去主要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单一。过去农民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怕冒风险,农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打工的农民返乡后,不仅有一定的创业资金,而且有文化,容易学会新技术,有市场头脑和竞争意识,敢闯致富新门路,敢于发展新产业。风冈县政府前年制定了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富硒富锌有机茶的政策,又逢国家减免农业税的大好时机,2005年春就有3000多名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种茶,有力促进了该县的茶业发展。开阳县去年有6万多人外出打工。2006年春节后,4600多名返乡过年的农民工决定留在家乡种反季节蔬菜,不外出打工了。印江自治县现有300多个养殖大户,其中一半户主是回乡农民。青年农民张良夫妇多年在华东一带养殖场打工。2003年在禽流感的冲击下,上海一家莱茵鹅养殖场的产品不能进市场,濒于倒闭。张良夫妇冒风险以低价把这个养殖场从上海搬到家乡印江。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现在年出栏莱茵鹅9万多只,并带动家乡几百户农户养鹅。到2005年底,罗甸县打工返乡5526人,已有895人从事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204人买了客、货运输车123辆,从事运输业,136人开办了打米厂、酒厂、砂石厂,351人已成养殖专业户,还有3940人发展食用菌、果园、早熟蔬菜,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组织者。返乡农民由于致富门路多,改革开放意识强,与外面市场联系广,深得乡亲信任。他们中不少人被群众推选为村组负责人和农村专业协会的负责人。罗甸县劳动部门统计,该县现在外出打工农民4.8万,返乡创业的5500多人中,986人被选为村组负责人或被列为村组负责人重点培养对象。堪称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交通事业的积极推动者。返乡农民在城里感受了现代文明,迫切要求改变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卫生条件差、交通闭塞、教育设施差的现状。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带头出资投劳兴建文化室、篮球场、俱乐部;实施沼气工程,改造厕所,改善村寨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积极参与兴教助学活动,协助有关部门改善交通、通信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
加强组织引导充分发挥潜能
虽有部分返乡农民已经在各地农村小康建设中崭露头角,但是还远未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首先是不少地方党委和政府,对返乡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发挥作用。其次农村还有一些传统农民,有的说他们是城市淘汰的残兵败卒,是不会农活的农民;有的看不惯他们城不城、乡不乡的生活方式,说他们瞧不起农村人。有的部门和干部看到他们有点钱,在他们创业求助时乘机敲点竹杠。这些都制约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了更好地发挥返乡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需要党委和政府把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劳务输出摆在同等位置,一手抓劳务输出,一手抓返乡创业。并将其纳入县乡干部考核目标管理,做到有工作计划、有政策措施、有督促考核。大张旗鼓宣传返乡农民创业的先进事业,开展返乡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返乡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和作用。制定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创业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在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等方面重点照顾返乡农民,在新项目审批和小额贷款发放上对返乡创业的农民给予倾斜。在政治上信任、重视返乡农民,重点培养他们入党入团,将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返乡农民当作村、组干部培养。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发挥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组织养殖、蔬菜、果品、茶叶、花卉等专业协会,发挥团队精神,带动大家致富。 作者:何慰先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