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京八景”之一的“浑河晚渡”,在消失了百余年后,终于重现昔日美景。8月9日,多年来始终关注浑河鸟类的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副教授周海翔告诉记者,最近,他发现“浑河晚渡”旧址一带,新添了不少野鸭以及鸥、鹭等水禽。
古渡遗址重现鸥鹭翻飞
浑河鸟类栖息规律是周副教授研究了十几年的课题。他说,随着浑河治理日见成效,浑河整体水质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亦为鸟类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著名的“浑河晚渡”遗址一带,原生态环境保持得格外完整,茂密的树林、大片的滩涂,非常适宜水禽栖息觅食。从今年春天开始,越来越多的鸥、鹭等水禽选择迁徙到这里落户。前些日子,周副教授在这里惊喜地观察到,每天都有19只苍鹭、2只草鹭和十多只叶鹭在此栖息聚居。
周副教授说,现在“浑河晚渡”一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恢复了当年的生态环境。在这里,最常见的水禽还有普通秋沙鸭、白秋沙鸭、凤头琵鹈、小琵鹈、红嘴鸥、棕头鸥、赤颈浅鸭、绿头鸭等,两岸常能看到“浑河晚渡”鸥鹭翻飞的美景。
浑河历来鱼蟹肥美。据张新清介绍,浑河过去不仅可以航运,还鱼虾丰富,渔舟泛波别有一番风景。浑河水中,除水柳、芦苇、蒿草外,鲤鱼、螃蟹、面条鱼更是远近闻名,号称“浑河三奇”,特别是红毛鲤鱼,“诸河均有出产,惟浑河最美”,市井乡民对此情有独钟。四五十年前,随着沈阳城市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浑河成为排污河,水中鱼虾锐减,且因污染无法食用。直至近年,浑河水质经整治重泛清波,鱼类又在这里生息繁衍。
文人墨客盛赞浑河生态
据沈阳市政协常委、市民进副主委张新清考证,从元代开始,沈阳浑河航运逐渐兴起。随着浑河水上运输业务日益繁荣,浑河沈阳段形成了几个固定的码头,其中从东至西比较著名的有建于明末清初的七间房码头、上木场码头和下木场码头、浑河堡码头和罗士圈码头,而罗士圈码头即为“浑河晚渡”名景旧址。
张新清说,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沈阳才子缪润绂在《陪京杂述》中有“浑河晚渡”一诗:“城南九里余,行行唱官渡。河势东北来,风涛截行路。沙岸人唤舟,波明起鸥鹭。车马何仓黄,欲驻何能驻。双桨划如飞,残阳下高树。”而清代诗人戴梓曾笔下的《浑河晚渡》,则以“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戍楼。”的诗句,描绘出浑河古渡夕阳西下时,两岸林树茂密、波光粼粼、鸥鹭竞翅、船桨如飞的生动画面。
今天400米宽的浑河,由于水量受上游大伙房水库控制,有些地段如果不放水,难以达到航运的水平,但是在过去,浑河曾经水势湍急,甚至在雨季达到“声摧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陈马奔”的程度,一年中,除冬季外三季通航。两岸往来,全靠船只摆渡。张新清说,“浑河晚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清同治、光绪年间,“浑河晚渡”便为“盛京八景”之一,直至伪满时期,“浑河晚渡”仍被列为沈阳八景之一。记者在一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陪都记略图》上,看到“浑河晚渡”被特别标注在浑河沿线。
浑河沈阳段将恢复行船
清代,由于浑河水上运输业务日益增加,沈阳地区码头繁荣,最著名的有“十里码头”等,其范围包括南京街、和平大街南段及浑河以北部分地区。码头船只多时达上千只。直至清末,一度繁荣的浑河航运,由于泥沙俱下,河床淤塞,清政府无力疏浚,致使航行时常受阻,待京奉铁路、南满铁路通车后,浑河航运日益衰落。日俄战争后,十里码头一带惨遭破坏,在这里过冬的50余艘船只悉数被侵略者当木柴烧毁,浑河航运自此一蹶不振,至解放前,有规模的浑河航运基本停止。而随着一座座大桥跨河建成,背负了百多年盛名的“浑河晚渡”,终成沈阳记忆。
“现在,沈阳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浑河航运恢复古代水平,受限于橡胶坝和河床现状,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但是适当增加游艇和小型船只,作为旅游观光、水上运动和近郊运输的补充,还是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尤其是恢复‘浑河晚渡’昔日美景,有利于提升浑河整体生态水平和景观。”张新清说,对此,市政协委员曾有提案,政府亦正在积极推进办理。本报记者郭宏颖实习生姚丹李琳摄影李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