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岛内各界都关注民进党第12届“全代会”将出台什么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严重贪腐弊案问题之际,民进党却意外通过了“解散派系”的提案。“解散派系”意味着持续20多年的党内派系运作表面上宣告结束,这一结果对于民进党目前的困境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带来更多新的问题。
“解散派系”弄假成真意外通过
“解散派系”提案不止一次出现在民进党以往的“全代会”上,但不是因为有派系强烈反对,就是因为陈水扁的强势压制而无法通过。2006年7月23日的“全代会”之所以通过该案,主要是派系斗争过于激烈导致提案弄假成真。
第一,完全是擦枪走火的结果。虽然民进党中央一度支持解散派系,但后来又因担心此举引发重大负面效应而改以支持“解散派系”提案的折衷版——“派系自律公约”,并将“解散派系”提案排在会议最末,打算通过议事程序让“解散派系”提案胎死腹中。
但在派系问题上改弦更张的做法以及党主席游锡堃没有将两案表决程序向与会党代表解释清楚,致使会场一片混乱,处于弱势的游锡堃根本无法掌控局面,“解散派系”提案最终意外通过。这不仅让“新潮流系”极为吃惊,就连其他派系也颇为意外。
第二,消灭“新潮流系”的声音空前高涨。陈水扁上台后,民进党内的“新潮流系”、“正义连线”、“福利国系”、“泛美丽岛系”以及“台独”联盟5大派系争权夺利日趋激烈,但由于“新系”在民进党的“立院党团”、中常委、县市长席次中都占有过半席次,成为民进党实力最强、党内资源占有最多的团体,所以引起其他派系的强烈不满甚至敌视。民进党“后扁时代”,“新系”因与民进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热门人物苏贞昌结盟而实力空前扩大,进一步威胁到其他派系的生存,加上“新系”在对待陈水扁贪腐问题以及民进党的两岸经贸政策议题与其他派系意见相左,一时间党内反“新潮流”呼声急剧高涨,“通过解散派系让派系色彩最为浓厚的‘新系’自此消失”成为其他派系的共识。由此看出,权力与资源的争夺才是派系解散与否背后各方暗自较量的关键。
岛内最新民调显示,高达53%的民众认为这是民进党派系负面斗争的结果。但是,派系早已成为民进党内极为特殊而又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和运作系统,加上提案的内容既缺乏对派系的明确界定,又没有解散派系相应的配套措施及罚则,这不仅导致民进党内围绕这一议题的争议仍旧持续,而且派系能否真正消失不无疑问,尤其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新系”。此次“全代会”通过“解散派系”提案的同时,会场下却上演着各个派系为了中常委、中执委选举换票、固票的戏码,就是派系难以真正消失的最好注脚。岛内主流意见认为,民进党派系并不会因为通过一个提案就随之灰飞烟灭,就算招牌拆了,还可以别的形式存在,比如从过去公开的、正式的派系活动转为地下隐蔽的方式,或另立“基金会”、“联谊会”、“杂志社”等新的名目。
民进党未来将面临多重挑战
民进党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挽回已经沦丧的清廉改革形象,而不是消灭与生俱来的派系斗争。民进党不仅无法因解散派系脱困,反而会因滋生新的问题而更加乱相丛生。
第一,把斗争当改革,民进党贪腐问题难解决。连日来,岛内多家媒体民调数字显示,民进党持续稳居各个政党贪腐排行榜榜首,而其政党支持度也在不断走低。针对陈水扁家族多起重大贪腐弊案对民进党造成的巨大冲击,象征民进党最高权力机关的“全代会”本应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自清措施,有效处理陈水扁问题。
但令外界失望的是,会议把与解决弊案问题毫无关联、却又充满权斗算计的“解散派系”提案作为会议的重大改革议题,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做法,不仅非常荒谬,还凸显民进党高层不敢正视党内存在的重大问题,也不敢就党内存在的深重危机进行彻底反省。一个已经被看作贪腐的政党,不去解决清廉、改革、诚信问题,反而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这样民进党的困境能解决吗?
第二,民进党未来党务运作以及重大选举将受到冲击。民进党成立之初就形成派系联盟的权力结构,派系的斗争、协商、妥协乃至合作始终伴随着民进党的发展过程,也主导着民进党的资源分配、人事安排和政策走向。任何人竞选公职候选人或民进党党职,都必须首先经过派系内部协商后才能在党内与其他派系竞争来决定最终能否出线。而党内各项制度的形成、党务改革的推行、党的政策路线的确立等都与派系间的争议、辩论、折冲密切相连。此次“全代会”解散派系后,各大派系的存在因不再“合法”而无法公开活动。这种情况下,包括民进党未来的日常党务运作,各项党职、公职选举都将面临没有派系居间协调、沟通的局面,如何凝聚战力,避免“各唱各调”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在民进党目前民意支持度不断走低、执政危机不断加深、内斗不断加剧的境遇下,如何顺利平衡党内各方力量,推选出参加2007年民意代表选举以及2008年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最具实力的人选,将成为令民进党极为头痛的重大考验。
第三,内斗将趋白热化。其一,在派系相互牵制与资源平衡分配的情况下,派系争斗尚在民进党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一旦这种权力运作模式戛然而止,党内各路人马竞逐党内资源的斗争因不再受任何派系的监督制衡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未来民进党的内斗必将更为激烈,加上民进党自身制度化不高、党纪不够严明,党内很多人担心民进党重回建党之初山头林立的局面。受此影响,民进党今后的政策、路线会否走向极端也值得观察。其二,派系在解散前就已经随着吕(秀莲)、游(锡堃)、苏(贞昌)、谢(长廷)的权力争夺而合纵连衡。派系转入地下后,很可能形成分别以吕、游、苏、谢为核心的新政治圈子。而“苏系”权力的扩张,并将引起与吕、游、谢三方势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民进党内的权力斗争必将此起彼伏。
另外,因目前民进党全部精力不得不集中在弊案和执政危机方面,解散派系的后续效应尚未完全发酵。但由于派系文化与民进党“与生俱来”,被看作民进党政党运作的“根基”,因此,解散派系对民进党来说不能不算一件大事,对民进党的长远发展有何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张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