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收购永乐之后,继续完成永乐与大中的合并,国美在上海、北京两个重要市场的占有率将远远超过60%,形成区域垄断局面
新闻回放
国美鲸吞永乐
7月25日国美并购永乐这一中国家电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最终诞生。 而大中也将纳入国美永乐的组合体,这样,重新组合的“国美+永乐”组合体年销售额超过620亿元,店面达到近800家,成为中国家电连锁业内的巨无霸。针对并购后形成的寡头竞争局面,苏宁电器拟将总部从南京搬到上海,其与国美永乐这一组合体的较量之心昭然。
戏剧收购
“股权置换+现金”
据悉,18日永乐董事长陈晓拒绝国美的理由,是国美提出的股权置换方案报价太低。按每股国美置换3股永乐的报价,国美停牌前报收6.35港元,永乐停牌前报收2.05港元,仅有3.3%的溢价,但永乐股东认为按国际市场惯例,至少应有30%~50%的溢价。随后传出国美抬价至每股4.2港元的价格收购永乐,溢价105%,这一条件也让永乐方面同意在19日重回谈判桌。
20日傍晚,重回谈判桌的国美、永乐方面终于谈判成功。据悉,根据双方达成的新方案,国美最后采用了“股权置换+现金”的收购办法。国美创始人黄光裕用国美电器(HK0493)取得对永乐电器(HK0503)的控股权,永乐香港上市公司可继续存在。
从现在这一结果看,业内分析,黄光裕和陈晓两个都是“高人”,黄光裕在前一周香港收市后,突袭永乐,向联交所递交报告令永乐大怒。陈晓则将计就计,通过内部通报拒绝国美报价,令已发出并购公告的国美骑虎难下,提高报价,从而使双方重回谈判桌。至于是否是传闻中的苏宁电器和百思买要加入竞购永乐令国美电器提高报价,目前还无从证实。
声音
中国电器零售业已形成国美和苏宁的双寡头竞争。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
中国家电零售业的整合才刚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整合行动。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
寡头趋势
从三足鼎立到两枝独秀
据介绍,合并后国美零售店铺数目将达到697家,领先苏宁电器店面三倍多,这项交易让国美稳居龙头位置。如果收购永乐之后,继续完成永乐与大中的合并,国美在上海、北京两个重要市场的占有率将远远超过60%,形成区域垄断局面。
苏宁电器总裁孙卫民表示,国美收购永乐之后,苏宁要超越国美有一段距离,家电连锁市场将是国美和苏宁“两枝独秀”。
其实,从2006年开始,国内电器连锁企业,包括国美、苏宁、永乐、大中高层都会定期交流,四家企业还曾设想过以换股的形式达成联盟。陈晓表示,中国家电市场也需要一个旗舰出现,因为家电行业应该由价值战转向价值战了,重复投入只会导致资源浪费,这是两家合并的重要原因。
苏宁总裁孙为民则认为,国内家电连锁巨头之间整合越快,则内耗越小。从现在来看,家电连锁并购整合是必然。
厂家压力骤增
随着国美并购永乐,中国家电市场上将产生一个超级巨无霸,两者加起来的年销售额将达到620.5亿元,如果加上大中,将超过800亿元。而随后的家电连锁企业规模连百亿元都不到。目前来看,中国家电连锁市场上将形成国美、苏宁这一双寡头局面,对制造商的威胁可想而知。
对于国美并购永乐后组成的中国家电零售业“巨无霸”局面,家电厂家方面感觉压力骤增,国内某不愿具名的彩电集团有关人士明确指出,此前永乐能对国美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毕竟国美、苏宁、永乐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对厂家而言,对零售商的平衡很重要,但是现在国美收购永乐后,国美一家独大,规模比苏宁大上一倍多,现在几乎无人能牵制国美了。而如果给国美太多优惠,苏宁也绝对不好惹。
国美并永乐躁动“婚姻”下的四大软肋
国美收购永乐于7月25日尘埃落定,但引发的余震却一波接着一波。从7月31日到8月3日,国美黄光裕、永乐陈晓、苏宁孙为民相继通过媒体、网络“喊话”。不同表情背后,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唾沫星和口水战。一起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何以让这些人如此失态?在百思买等外资压境的情况下,这些笑骂甚至诅咒声的背后,又暴露了业界的哪些软肋?
软肋一:跑马圈地造成“尾大不掉”
国美电器在2005年,以每天开设一个新店的速度向二、三级市场扩张,而苏宁电器在去年4月23日至5月1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新增连锁店34家,平均每天新开3.7家。
跑马圈地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一是为了弥补损失,渠道商不断挤压供货商利润空间,国美电器甚至被业界称为“价格屠夫”。二是“尾大不掉”。由于急速扩张,相应的管理难以跟进,各门店之间单独进货、单独定价,使供货商的谈判对象并没有减少,交易成本难以降低,部分地区的供货商曾联合拒绝向渠道商供货。
软肋二:不练内功练“口功”
7月31日,还没从收购永乐“成就感”中回过神来的黄光裕再次“口出狂言”:“苏宁股价虚高”,“国美收购苏宁只是时间问题”,要“打到苏宁国美合并为止”。
面对黄光裕的步步紧逼,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8月3日下午表态,称黄光裕向公众、媒体和投资者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孙为民认为,黄光裕前后矛盾的表态,是国美最近一段时间的炒作,潜伏了很大的阴谋。
双方高层都指责对方“言辞过激”,自己是“理性回应”。
软肋三:资本运作能力薄弱
一切后果缘于一纸摩根士丹利与永乐管理层的“对赌协议”。永乐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盈利能力,他为自己的轻率“赌博”付出了代价。为了挽回局面,今年4月,永乐与大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在永乐宣布与大中合并后,大摩一改此前对永乐的增持行动,开始了一连串的减持,在两个月内分六次减持约3563万股永乐股份,令其持股量降至约15.3%。
摩根士丹利的减持行为被市场认为永乐盈利前景不明朗,永乐在约定的时间内无法达到规定的净利润目标,致使永乐股价一再跌破历史低点。而在市场上还在怀疑国美是否成功收购永乐之前,摩根士丹利却已经三次悄然增持国美。
从“增持永乐—永乐收购大中公布—减持永乐—增持国美—国美收购永乐公布”的操作路线来看,摩根士丹利的这种双向操作使得国美收购永乐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业界认为,大摩才是国美收购永乐的真正“导演”。
软肋四:不正当竞争触犯法规
综观本次收购案,触犯法规的事件层出不穷。对于在港交所上市的国美电器和中国永乐,按照港交所的有关规定,在收购没有正式完成前,双方均不得披露任何相关信息。但是,自7月17日以来,关于国美收购永乐的各种信息被媒体频频披露,甚至包括国美将以1股国美股换取3股永乐股等收购方案的细节。
港交所19日向国美电器、中国永乐两大巨头分别发函,要求双方对“合并案”的提前泄密做调查,国美、永乐涉嫌违规操作,而相关人员可能面临港交所的谴责。7月31日,国美高层又高调宣讲并购苏宁事宜,并说苏宁股票“虚高”。而就在当天,苏宁电器的股票价格发生波动。
一些法律界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尚不明确,但如果一些手握苏宁电器股票的投资者因为国美高层的此番讲话,而抛售苏宁股票造成损失的话,国美无疑就有了“虚假误导”的嫌疑。(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