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心四川南充曾立过功的老军人
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曾经在战场上多次受伤,多次立功;他,如今只是一个84岁高龄的残疾老军人,没有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每个月领着100多元的抚恤金,吃不饱,穿不暖。民政部门已经按政策标准对他实行抚恤,可依然不能解决残疾老军人的生存问题。无奈之下,他的儿子请人在网上发出了救助信,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残疾老军人的关注。
南充残疾老军人网上求助
谁来关心曾立过功的人?
南充广播电视报记者 易丹 文并摄
寻访残疾老军人
7月8日,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社会救助栏目登了一篇名为《一个残疾老军人的自白》的文章。 这个残疾老军人叫童友财,家住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顺江村6组。“我是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并两次荣获二等功的残废军人,今年我84岁,没有劳动能力,每月只有164元的抚恤金补贴,不能糊口,生活实在困难……”老人在文章中的自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7月9日下午,记者赶往青居镇,寻找这位残疾老军人。
到达青居镇顺江村6组以后,记者询问附近村民可知道童友财。一名老农指着不远处一栋破旧的青瓦房说:“就在那里。”与周围贴着瓷砖的小楼房相比,这栋低矮的青瓦房显得特别醒目。除此之外,侧墙上一道醒目的裂缝成了记者对这栋房屋的最初印象。
开门的是童友财的侄女婿王建国,他告诉记者,因为当天照顾童友财的人有事,他是来临时照顾童友财的。屋子里空荡荡的,除了几条陈旧的长条木凳外别无他物,地面很潮湿,从屋顶漏下的几道光柱照在墙角的一摊积水上,显得十分刺目。据王建国介绍,这栋房子是几年前童友财的儿子童宪中从北京打工回来修建的,因为家里没钱,房屋一直没有维护修葺过,每到下雨天,射出光柱的地方就会漏雨,墙角的积水是记者到来的前一天留下的。童友财住在另一间地面坑洼不平的屋里,有些昏暗。便盆直接放在床上的角落里,因为童友财已经下半身瘫痪,无法下床方便。靠近床边的柜子上摆放着的电视机,是家里唯一的电器。王建国说,电视只不过是个摆设,家里根本就没电,以前接的一个村民的电,因为没钱给,人家就把电断了。每到夜晚,童友财就点蜡烛度过。
如果没有王建国,这次的采访也许无法进行。童友财的头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有的事已经记不清楚。他头发全白,瘦得皮包骨头,说起话来也有点含糊。王建国告诉记者,采访那天,因为家里来了客人(记者),童友财的精神状态很好,在王建国的搀扶下坐了起来,与记者聊起了年轻时候的战绩。
昔日英雄岁月
“1948年8月我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反击战中,我带领便衣侦查员陈万和、吴小鬼(外号)执行坦克爆破任务,完成任务回来的途中被敌人的炮弹炸伤腿部。其间,曾立二等功两次,获二等功勋章两枚
。”在文章中提到的淮海战役是老人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作战。他的腿部炸伤以后,被战友送回了营地。当时,他已经因为流血过多而昏迷,营地的医护人员看见他满腿的鲜血,且没了呼吸,以为他已经死了,便将他送到了停尸房,准备第二天上石灰,然后运回老家。第二天,当医护人员准备给他上石灰时,摸到他的身体还有温度,发现他竟然还活着,于是立即进行了抢救。在死亡线上挣扎了一番,童友财又活了过来,继续投入到战斗中,但左脚终生残疾。
据王建国介绍,童友财1943年4月被国民党拉壮丁当兵,成为国民党第四十四军战士。在湖北省珠河参加抗日战争,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国民党军队当兵期间,他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还挑起内战。1948年6月13日夜,他偷偷地扛着一挺机关枪,1600发子弹,12颗手榴弹,带着战友陈双达和被国民党军队打伤的解放军战士王连成一起投靠共产党的军队,被编入解放军第六纵队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师部侦察连任侦察兵,后任侦察班长。加入共产党以后,童友财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也多次受伤。1955年,童友财因为伤残无法继续留在部队,带着伤残复原证回到了南充,成为失去劳动力的伤残军人。现在他的左脚上,还能看见留下的伤痕。童友财对记者说,尽管现在生活都成问题,他也从来没有后悔当初参加作战,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岁月。
今日落寞谁人知
童友财回家以后,因为失去劳动能力没有参加工作,一直靠抚恤金度日。他有3个女儿,1个儿子,但是经济状况都很差,无法照顾老父亲。儿子童宪中现在北京打工,替某单位看守大门,自己都过得很拮据。2003年,童宪中的妻子因为嫌家里贫穷,也跟他离婚,丢下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由他独自抚养。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童宪中,他在电话里显得有点激动,“我爸爸是曾经为国家卖过命的人啊!我们不奢求过多好的生活,只要让他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就够了。”在童宪中的心目中,父亲一直是个英雄。从小,他听着父亲的战斗史长大,对父亲参加过的每一次战役都熟记于心。在他的记忆中,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但父亲一直教育他要知足,不能有任何怨言。
2006年5月24日,童友财突然觉得全身无法动弹,话也说不出来。他儿子带他到当地青居中心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梗塞(急性期),左侧肢体偏瘫,脑萎缩。由于童友财是残废军人,童宪中当时就找到青居镇民政所负责人。民政所答应通过在医院记帐的方式给童友财出医疗费。6月中旬,民政所相关负责人到医院查了童友财的住院费用后,告诉医院说民政部门经济能力有限,让医院停止治疗。这位负责人还打电话告诉童宪中,说以后医疗费用需由童家自己负责。6月16日,童友财病未痊愈便出院了,出院之前他们去查过住院费,共计3000多元。回到家中,童友财每天只能靠喝稀饭度日。
无奈之下,童宪中找到青居镇民政所、高坪民政局等单位,想在经济上寻求一点儿补助,却没有得到过明确的答复。于是,童宪中利用在北京打工的机会,找到了国家民政部、国防部、总政部等单位,一样没有得到答复。他请人在网上发布了一封求助信,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一百余元能干什么
记者从青居回到南充以后,在几名城市市民中做了调查,100多元钱会拿来做什么?有的选择买衣服,有的选择吃一顿饭,有的甚至不屑地说:“100多元钱还不够我唱一次KTV。”在城市中,100多元的消费确实不算什么,但是记者在童友财领取抚恤金情况表上看见,他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就是这100多元,其中包括吃饭、请人看护、吃药以及一些零星支出。
童友财因公至8级残疾,一直按标准在领取抚恤金。2003年开始,按标准每年领取了1210元。2004年10月,抚恤金标准提高,当年,童友财领取了1567元抚恤金,2005年又领取了2019元抚恤金。在南充市,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不在少数,他们很难想象童友财每年才花费2000元左右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童宪中说,残疾老军人最担心的就是医疗问题,人年纪大了,病也多,但民政部门只能解决部分因公致残、旧伤复发的医疗费。旧伤以外的病,因公伤残7—10级,生活实在困难的残疾军人,才由当地民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对残疾老军人实行这样的医疗制度,显得很不完善。
南充市民政局信访接待办姓胡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政局给残疾军人发放抚恤补助金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严格执行的,至于这个标准是否过低,不是由市级民政部门说了算,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情况反映到上级民政部门。童宪中来反映时,要求提高父亲的抚恤金标准,而标准需要由国务院统一制定。抚恤补助金的标准是由国务院根据国民收入、物价等情况来制定的,一般两年会有一次改变,每次都有近两倍的提高。至于医疗方面的问题,除了依照规章给予补助外,其他补助与各县的财政收入情况有关,实在贫穷的县,也拿不出钱。2006年又到两年之期,国务院发出通知要进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各种抚恤金的标准也将提高。该工作人员认为,标准提高是一定的了,但细则还没有通知,估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会有新的抚恤标准。市民政局抚恤科徐科长告诉记者,伤残军人如果家庭实在困难,可以将情况报乡镇民政部门,再报区民政部门,调查属实后,给予临时困难补助。
关注革命伤残军人
看着昔日的伤残军人如今过着如此潦倒的生活,让人心情沉重。他们曾经为国家流过血,洒过汗,现在老了,残了,却连基本医疗都得不到保障。据了解,革命伤残军人中的大部分生活都十分困难。财政困难能成为无法保障他们的借口吗?
市民顾欣:小时候我爸爸最喜欢看打仗的电影,他一直说自己该早生几年,参加战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知道当他了解革命伤残军人现在的生活后,还会不会这样想?希望向英雄们致敬不要成为一句空话。
顺庆区古迅:我是当过兵的人,对革命伤残军人的情况有所了解。如今的国泰民安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但是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革命伤残军人似乎成为了累赘。他们没有劳动能力,有的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很少再有人记得他们的付出。希望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里,要注重这一点,对革命伤残军人多点关注和帮助。
网友李利军:伤残军人是个特殊的荣誉和群体。从建国到现在,优抚管理体制显得越发滞后。虽然国家在抚恤金标准上多次做了调整,但解决这个特殊群体的问题,力度仍然显得太小,抚恤金太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落实。
革命伤残军人的优抚制度始终还是要靠国家来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我们也应该相信,政府在一步一步地努力,抚恤金即将调整,起码能让所有的革命伤残军人看到一丝希望,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
记者手记:
为了国家,童友财付出了他的一生,但到了老年,却连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都难以得到保证,不免让人痛心!采访结束时,记者拿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时,童友财眼里闪烁着泪花。一个在战火中面对生死也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男人,此刻却显得那么脆弱……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或许我们真的应当学会感恩。在南充,有多少类似童友财的共和国功臣,我们不得而知。在此,记者呼吁那些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多向这些革命前辈们伸出援助之手,或向他们投来些许关注的目光。
童宪中回答网上提问人
1、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在家照顾老父亲,还要出来打工。 我爱人三年前从北京出走,至今没有音信。我一个人带着17岁的女儿、11岁的儿子,还有一位年老多病的老人。家里的地总共不到180平方丈,而且大部分都是山地,我要是在家的话可能全家连吃稀饭都成问题。更何况有一个年老多病的父亲,孩子还要读书。
2、感谢南充广播电视报的记者、编辑易丹!
7月9日下午,您们冒着高温酷暑,不怕艰苦,翻山越岭来到我家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采访我的父亲,还和您们的同事为我父亲捐款。您们的捐款是我父亲受到的第一份捐款,在此我代表我的父亲,女儿、儿子谢谢您们,同时也感谢关注这事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帮助我父亲和我向网上传送父亲材料的好心肠的北京大姐,谢谢您们了!
3、有人问我是什么时间上访的
我于6月15日带着我父亲的材料,凌晨2点就到了国家民政部。我是当天第一个上访人。民政部的同志是8点12分接待的我。他们看过材料后说:“你还是回当地,找当地的政府。我们回在月底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当地政府,你上访的过程。”并在我父亲的复员证上盖上了我到部的上访时间。当天,8点45分我就赶往总政部。总政部的同志看过我父亲的材料告诉我这事归民政部管,让我去找民政部。他们还给我写了张指路条,我告诉他们说我是刚从民政部来的。
4、7月5日我还把我父亲的材料复印件送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收材料的人说:“你回家等吧,记者看过有用的话我们就通知你。”到现在也没回音。
5、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才找国家、政府。
知道我父亲情况的人,多次欠说我父亲,(童友财、你现在这么困难,应该去找找,国家、政府)我父亲常说:国家也有困难,我能将就过,我是个早就死个的人,48年我的腿部炸伤,被战友送回营地。当时我流血过多而昏迷,营地的医护人员看见我满腿的鲜血且没有呼吸,以为我已经死了,便将我送进停尸房,当准备第二天上石灰,然后运走。第二天当刘卫生员来给上石灰时摸我身体还有温度,我心口还有点热,于是立即抢救,我是捡一条命活,多活了几十年的人,还找国家、政府干啥。现在我病太多了,没有办法。只能找国家、政府。
南充的残疾老军人童友财现在已经来到北京。国家、政府的抚恤金不对评过残疾等级的进行抚恤,国家给我评国三等乙级(八级伤残),每月给我发100多元的抚恤金,对我曾荣获两次二等功勋章不管用。我打算通过网络,把两枚二等功勋章、两枚纪念章拍卖了。我想过几天一般人的平常生活。如有需要勋章、纪念章的社会各界人士,请跟我儿子联系。电话:13041297436
谢谢!
2006年8月1日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