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9日,在黎巴嫩东部贝卡谷地,两名男子站在被以军炸毁的房屋前。当日,以军空袭了位于贝卡谷地的一名真主党成员的家,这名真主党成员及其妻子和5个孩子在袭击中死亡。
新华社/法新 8月4日,在靠近黎巴嫩南部的一个以色列村庄,几名以色列儿童在救护车内哭泣。这个村庄遭到了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火箭弹袭击。
新华社发
8月9日,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了以军在黎巴嫩南部扩大地面攻势的决定,以军将推进至距以黎边境约30公里的利塔尼河流域,深入黎内地给予真主党更沉重的打击。多少有点出人意外的是,以总理奥尔默特随后决定暂不扩大军事行动,以便为国际社会促成以黎停火的外交努力留出余地。同日晚,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在贝鲁特发表电视讲话中发誓:“真主党战士仍坚守在黎南部前沿阵地,他们将继续挫败以军,并决心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黎以冲突持续了近一个月,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最大的热点问题。
以色列
重拳出击收效甚微
如意盘算未能实现
10日,以军继续在黎巴嫩南部展开军事行动,并控制了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村镇。同时,以国防部长佩雷茨声称,假如旨在实现以黎停火的外交努力失败,以军将采取“一切手段”打击真主党。
以色列最初对真主党动武的主要考虑及其想达到的战略目标是:
一、通过清剿、压制真主党武装,重创真主党有生力量,震慑中东地区伊朗、叙利亚、哈马斯等反以势力。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自身的北部边境威胁,又配合了美国的全球反恐和中东战略。
以色列一直认定,真主党只不过是伊朗和叙利亚的“马前卒”,指责伊朗训练、指挥真主党武装人员,叙利亚则给真主党提供物资上的支持。伊、叙又被美国视为推广其中东大战略的障碍国家,真主党则被美定性为全球恐怖组织之一。此次以色列对真主党大打出手,便欲以真主党为突破口,对伊朗、叙利亚“敲山震虎”,进行武力威慑。
二、以真主党为“楔子”,分化、重组黎巴嫩政治版图继而撬动中东格局向有利于以色列一方倾斜。
历史上黎巴嫩久经战祸,并沦为大国势力竞相染指的“逐鹿场”。以军士兵被绑架后,以色列把矛头直指黎巴嫩政府,意在通过“移花接木”,挑起黎内部矛盾,即利用黎政坛各派间的不和,从内部分化瓦解黎抗以势力,迫使黎政府解除真主党武装。同时,通过从根本上削弱黎巴嫩这个邻国,推动中东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三、弥补政治领导人军事经验和军事技能的不足,通过重拳出击并大胜真主党,为新政府在国民中树立威望和强悍形象。
然而,形势的发展并不由以色列的意志为转移。从实际情况看,上述三个目标均未能够顺利实现。
首先,真主党仍有向以色列还击的能力,不但没有被剿灭,反倒拥有了更大的知名度和民众拥戴率,其领导人纳斯鲁拉简直成了阿拉伯人心目中抗击以色列的“当代英雄”。同时,伊朗、叙利亚也没有被以色列的打击震慑住,态度反而更加强硬。
其次,黎巴嫩政府没中以色列的计,在冲突中表现得有理、有力、有节,使以色列的分化、重组计划泡了汤。黎内战时期,以色列曾乘虚而入,扶植亲以势力,组建“南黎巴嫩军”,染指黎政坛等。这一次,以色列仍想故伎重演,结果黎政府坚持原则立场,不同派别虽在真主党劫持以军士兵是否合理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能够摒弃分歧,包括一直坚持要求真主党解除武装的政党都纷纷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表现出空前的团结。
第三,政治领导人军事经验和军事技能的匮乏没有得到弥补,以军对真主党的重拳未能打出军威,也未能树立起领导人在国民中的高大形象。以色列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犹太人认为在黎以冲突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28%的受访者认为以军能够获胜。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真主党
大兵压境拒不屈服
游击战术初步显灵
以色列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其强悍的战斗力也在数次中东战争中得到了印证。然而这一次以军表现平平。以军参谋部原计划速战速决,顶多两周内拿下真主党。结果打了一个月,仍未能使真主党屈服。以色列朝野普遍认为,战术不当是以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是盲目迷信空中打击。在军事行动伊始,以色列便效仿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使用夷平整幢建筑的炸弹,对南黎的公路、桥梁及民居、学校、城镇中心等进行无情轰炸,切断南黎同其他地区的联系,试图将真主党武装包围在与外部隔绝的区域。然而这一招并不灵,大量平民死亡,真主党却逃之夭夭。
二是不适应真主党的游击战术。在空中打击未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以军不得已开始了地面进攻。黎南部与以色列有79公里长的边界线,基本都是丘陵地带,不便于以军地面行动,而对真主党开展游击战十分有利。真主党武装力量的突出特点是十分顽强。他们的战术是诱敌深入,敌进我退,敌困我扰,将敌人的优势消磨殆尽。英国国防分析员查尔斯·海曼称,真主党甚至无需和以色列进行正面冲突,他们只需给以色列造成伤亡,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行了,只要真主党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他们的胜利。
三是以军整体水平大滑坡。以军在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不断取得发展,堪称世界一流,但实战能力却大打折扣。以军近年来的主要战事集中在加沙,对付装备、武器和素质都比真主党差得多的哈马斯,自然不用费事,但真主党不是哈马斯。
中东媒体认为,两手空空就停手罢战对以军不啻是个耻辱。但是,战线过长,强撑硬打,对以色列这个国土、人口、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国家并不利,补给困难,伤亡加剧等,都不可避免。
其实,以色列政府也知道,扩大地面攻势会造成双方更大的伤亡,受到更大的国际压力,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因此这是一着险棋。可是出手容易收手难,相信武力的以色列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捞取一些可以向国民交代的成果。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美 国
隔岸观火偏袒以方
中东政策大受质疑
黎以冲突愈演愈烈,美国先是隔岸观火,为以色列说项;继而是向以输送武器,为战事火上浇油;现在则是在安理会上反对将“立即停火”和“立即撤军”的要求写入决议案。美国的偏袒立场激起了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社会的极大愤慨,让自己在中东陷入了空前孤立。不少人在思索:美国的“新中东”政策其来何处,是否明智?这要根据美国总统布什本人的信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来作出判断。
首先,是“9·11”改变了美国,从而也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布什宣称,在“9·11”之前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中东政策所谋求的不过是表面稳定,正是“9·11”的发生使他意识到,那里的“专制”与“腐败”才是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产生的温床与根源。因此,要在全球打赢反恐战争,就必须对大中东地区推行“民主改造”。
其次,布什深受夏兰斯基《民主论》的影响,一心相信“民主和平论”,并以“要铲除全球每个角落里的暴政”为己任。布什在8月7日的讲话中表示,哈马斯与真主党的恐怖活动,叙利亚和伊朗对它们的支持与怂恿,还有伊拉克的派别暴力袭击,其目的都是企图阻止中东的民主化进程。布什称这是一场民主社会与反民主势力的斗争,并将其定义为“21世纪的挑战”。
然而,布什在中东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不仅路障重重,有时还事与愿违:伊拉克民主仍如镜中之花,且正面临陷入内战的危险;萨达姆的垮台反而让美国的宿敌伊朗日渐坐大;巴勒斯坦的民主选举让哈马斯掌了权;黎巴嫩事变虽逼叙利亚撤了军,但真主党反而合法地进入议会与内阁;与此同时,美国威逼也未能让叙利亚屈从服软。因此这四股势力都成为美国的心腹之患。然而由于胶着于伊拉克,美国无力分身来对付它们。正巧此时真主党发动对以袭击,这让布什看到了一个可借以改变中东格局的“黄金机会”。7月28日,布什在与布莱尔会晤后明确地表示,“这在中东是一个剧烈冲突的时刻,我们的目的是将它转化为一个机遇,一个(在中东)地区实行大的改变的机会……美国一定要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其所有的影响,建立一个稳定而民主的中东。”布莱尔则随声附和:“这(黎以冲突)是一个更大的画面的一个部分。”用国务卿赖斯的话说,以色列的行动是在催生一个“新中东”。因此放手让以色列成为代理人,并为其火中取栗,美国在旁隔岸观火,并为之火上浇油也就毫不奇怪了。
所以,在国际舆论面前,布什政府也情愿为以色列做挡箭牌。然而这样做就不免要为以色列付出相当沉重的政治与道义代价。
第一,对以色列的一味偏袒使美国失去了斡旋者的中立身份。阿拉伯方面多不会再信任美国是个诚实可信的居中调停人。
第二,美国在道义上大为失分。包括布什在内的白宫与国会的高官们一再强调以色列有百万人逃避火箭袭击,但对黎巴嫩遭受的巨大设施破坏和生灵涂炭却视若无睹,甚至被赖斯无情地描绘为催生“新中东”的“阵痛”。在世人眼里美国“人权捍卫者”的形象已如萨达姆的塑像一般轰然倒坍。
第三,由于前两个理由,美国在国际上陷于空前孤立。美国一贯打着“国际社会”的旗号行事,可事实证明,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黎以冲突,它并不是国际社会的代言人。
第四,美国的立场激怒了全世界的穆斯林民众。中东的反美情绪已如大潮拍岸,难以遏止。
第五,正因此,美国的偏袒立场也疏离了原本亲美的阿拉伯国家。民众的愤怒不仅使他们不敢与美国并肩携行,反而只能回转来支持真主党的抵抗行动。连伊拉克新政府总理都不得不对美国提出批评与警告。
第六,美国的行动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敌人,正中本·拉登的下怀。难怪有美国学者担心,美国不啻在为恐怖组织招兵扩员,今后反美恐怖活动只会有增无减。
由此看来,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不仅无助于其“大中东民主计划”的施行也无助于全球反恐大业的进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付出这样高昂的代价之后,美国的近期目标,即完全铲除哈马斯和真主党、震慑叙利亚和孤立伊朗的目标也很难实现。无论战事结局如何,中东的格局不会如美以所一厢情愿的那样成为美国的一统天下。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学江)
伊 朗
核问题上“公开亮剑”
黎以冲突“暗中较量”
自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爆发冲突以来,尽管国际社会不断呼吁交战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但燃烧了4个多星期的战火却仍然没有止歇的迹象。分析人士认为,这场战争的主角看起来是真主党和以色列,但真正的“幕后操控者”却非美国和伊朗莫属。在中东的棋盘上,只要下棋的人还未打算结束对弈,棋子就还要继续走下去。
黎巴嫩真主党突袭以色列,台面上的理由是配合正在遭受以色列军事打击的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以形成二者之间相互支援、并肩作战,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对付以色列的局面。然而,真主党突袭以色列军队的时间却刚好选中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和德国外长级会议在巴黎举行的那一天,而正是这次会议决定重新启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伊朗核问题的程序。巧合乎?蓄谋乎?让人不得不引发诸多猜测。
黎巴嫩真主党与伊朗之间关系密切原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虽然现在仍无证据表明真主党是在伊朗的指使下发动袭以行动,但这场冲突中的伊朗因素却无法排除。有分析指出,英、法、美、德、俄、中六国在今年6月初提出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新方案后,伊朗的处境变得被动和孤立起来。在美欧的一再催促下,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拉里贾尼于7月11日前往布鲁塞尔,与欧盟负责安全和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举行会谈,但未取得任何结果。在西方国家加大对伊朗施压力度的情况下,真主党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间接上构成了对伊朗的无形支持。
伊朗与黎巴嫩真主党同属伊斯兰教什叶派,由于身为逊尼派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一向担心从伊朗经伊拉克到黎巴嫩的“弧型地带”会完全落入什叶派掌控之中,因此除了叙利亚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选择站在真主党一边。不过,随着以色列军队不断扩大对黎巴嫩城镇和民用设施的轰炸,许多真主党控制的什叶派聚居区几乎被夷为平地,甚至连与真主党阵地毗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观察站也未能幸免于炮火。交战区的人道主义灾难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色列身上承受的国际指责也越来越多,阿拉伯国家出于民族感情和道义责任,开始纷纷谴责以色列在黎巴嫩的暴行,呼吁以色列不要继续扩大军事行动。
以色列空袭黎巴嫩平民造成的血腥场面,点燃了阿拉伯民众心中的仇以和反美怒火,而这正是伊朗所极力希望看到的。从实力上来讲,伊朗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但什叶派“大本营”的地位、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和手中握有的“石油武器”,却又赋予了它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让其敢于同美国对抗和周旋。真主党当年诞生于伊朗驻黎巴嫩大使馆,实际上是伊朗在中东棋盘上布下的一粒棋子,如今伊朗恰恰是利用这粒棋子来敲打以色列和美国:一方面,借以表明自己有能力影响中东地区的局势,倘若在核问题上被美国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那么就不惜与之展开全面对决;另一方面,促使美国放弃长期奉行的推翻伊朗伊斯兰政权的政策,与德黑兰进行直接谈判,并承认伊朗的大国地位。如果说美伊两国在核问题上“公开亮剑”,那么以色列与真主党的武装冲突所掩盖的,则是二者之间的“暗中较量”。
不过,美国和以色列在涉及自身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从来不会轻易退让,伊朗能否如愿以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一鸣)
联合国
多方磋商难达一致
艰难斡旋期待和平
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大规模武装冲突爆发以来,黎以冲突自然成为安理会关注的焦点。但作为担负“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的安理会,其行动非常有限,斡旋非常艰难,至今还未能通过一个能使双方停火的决议。
不过,安南秘书长的反应还是相当迅速的。在7月12日黎真主党越过“蓝线”,劫持二名以色列士兵后,他就立即发表了声明,对此事件予以谴责,认为它违反了安理会有关决议。安南预感到这一行动会引起以色列的激烈报复,一方面要求真主党立即无条件释放以色列士兵,同时呼吁各方实行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冲突的升级,他还呼吁各国领导人一起来控制冲突的局面。但安南的声明未能起到任何作用,他只好在其职权范围内,派遣秘书长特别政治顾问纳比亚率领一个三人危机小组,赶赴该地区进行斡旋。
安理会7月14日在黎政府的要求下举行了紧急会议,讨论黎以冲突。虽然各国代表都对形势表示担忧,但并没有对安理会应采取何种措施达成共识,只发表了一个简短声明,表示支持秘书长派遣的三人危机小组。以后几天,安理会进行了几次磋商,但对如何结束这场冲突分歧很大,所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7月25日以色列军队袭击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事件和30日加纳村大量平民被害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要求立即停火的呼声达到高潮,美国也不得不考虑如何停火的问题。然而,虽然安理会分别举行了紧急会议,发表了主席声明,但这些声明在美国的偏袒下都没有谴责以色列的行动,反映出安理会因内部意见分歧,而表现十分软弱。26日的黎以问题罗马国际会议也同样未能达成任何有效制止冲突的共识。
在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和法国为安理会起草解决黎以问题的决议草案。准备分两步走,通过两个决议,解决黎以冲突问题。先通过停火决议,再通过决议派遣多国部队,使黎以问题得到长久解决。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磋商,两国在8月5日终于就第一个决议草案达成一致。但这一决议草案明显偏袒以色列,它只要求全面停火,却没有要求以色列从黎领土撤军,决议还要求按照塔里夫协议解除黎境内所有武装组织,实际上是要黎真主党放下武器,这使得连黎巴嫩政府都很快拒绝了这一决议草案。在目前局势下,美国希望尽快通过这一决议草案,以色列也可能接受停火,但阿拉伯国家不会同意。因此,美法共同提出的决议草案何时能表决通过,还需要看事态的发展。
即使美法的决议草案经过一定修改后得以通过,或美国强行推动安理会通过仍有分歧的决议草案,但其作用也十分有限。黎以冲突是否能停下来,决定因素是真主党是否接受该决议。这一问题十分复杂,它将取决于真主党本身对局势的判断,也取决于黎巴嫩和其他有关国家的态度,甚至也取决于加沙地带的局势。即使冲突暂时能停下来,也很难想象,真主党会自愿解除武装。至于第二个关于在黎南部部署多国维和部队的决议,首先要看第一个决议的执行情况。即使一切顺利,组织一支超过万人的多国维和部队也决非易事,没有几个月到半年时间,难以完成,而这其中还需要安理会的许多磋商和斡旋。此外必须指出,黎以冲突只是中东问题这团乱麻中的一根导火索,捻灭了这一火苗,并不足以解决中东问题,而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中东问题,类似黎以冲突那样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因此,联合国在中东地区的斡旋工作真是既艰难又漫长。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展望未来
以暴易暴百姓受苦
以和易和才是出路
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就一直为结束冲突而努力。其中有立即停火的强烈呼声,但也有把真主党消灭得差不多了再停火的主张。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虽然只有以色列国防军和真主党游击队两家,但牵扯多方利益,甚至被说成是“代理人的战争”。然而其根源还在阿以冲突以及以土地换和平这个根本问题上。
以色列曾多年占领黎巴嫩的南部地区。虽然以军已于2000年撤出了黎巴嫩南部,但是还占着一个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在黎巴嫩的周围,以色列仍然占着耶路撒冷、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的一些地区。即使是以色列撤出的一些地区,以军还可以卷土重来,甚至抓捕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和立法机构的负责人。以色列所拥有的这种“特权”地位在当代世界的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有产生真主党和哈马斯的土壤,就有这类组织经久不息的抗争。
以色列能不能通过战争手段消灭这些抵抗组织?无疑,以色列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的这场战争是极不对称的战争,是拥有现代化装备和海陆空等多兵种的国防军与一支人数有限的游击队之间的战争。在国际上,以色列拥有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坚定支持。因此,不必顾虑在联合国会受到谴责、战争行动责任会受到追究,也不用支付战争赔偿。
但是,以军既有强势的一面,也有弱势的一面。它的空中优势在游击队面前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在地面作战中,又以明对暗,挨打容易进攻难。从政治的层面来看,黎巴嫩政府并未对以色列宣战,黎巴嫩政府军也未参战,但以色列仅以打击真主党为名,即攻入黎巴嫩纵深地区,既破坏了国际法,又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以色列对黎巴嫩民用设施的狂轰滥炸和对妇女、老人、儿童的伤害,已激起众怒。联合国有的官员认为以方已犯下了战争罪。以色列本意是企图以此让黎巴嫩老百姓迁怒于真主党,但其结果未能孤立真主党,反而使它赢得黎巴嫩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在策略上,以方把原先对这场冲突持中立立场的黎巴嫩政府和真主党捆在了一起,声称真主党的袭击是“一个主权国家对以色列的袭击”,因为“黎现政府阁员中有真主党成员,黎政府应承担全部责任”。以色列在采取军事行动时也轰炸了黎巴嫩政府军的阵地,伤及政府军士兵。这样,不但不能孤立真主党,反而把黎巴嫩政府也拉下水。
真主党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只有射程为几十公里的火箭弹等武器,缺乏精确制导设备,只能对以色列本土起袭扰作用,难以阻挡以军越境的正面进攻。然而,它也有令对方头疼之处。以色列在追踪真主党火箭发射地、利用昂贵的精确制导炸弹对付真主党发射的火箭以及区分真主党武装人员与平民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在政治上,大敌当前,真主党民意支持率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据7月下旬贝鲁特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真主党的支持率高达86.9%。黎巴嫩政府认为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抵抗运动是阻挡以色列北进的屏障。因此它虽是政府的对手,但政府对其活动难以干预。真主党并不是单纯的武装集团,它实际上是在抗以根据地建立的救济和帮助贫困者的地方政权。以色列曾多次对真主党的根据地进行轰炸和清剿,其中包括两次“清算行动”和“愤怒的葡萄”等大规模军事行动,企图摧毁真主党的战斗力,并使它陷于孤立,但都未能如愿以偿。
在国际上,有不少人认为,经受了这场战争,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实力有可能被削弱,真主党的武器库有可能被大量消耗,但不可能被消灭。即使是完全摧毁了真主党的军事实力,也不会削减真主党政治上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这场冲突不仅是双方军事上、政治上的对抗,实际上它还包含有意识形态、价值观乃至信仰上的对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含有世俗民族至上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之间对立的内容。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副院长弗里德曼认为,中东地区现已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这场斗争的军事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激进的伊斯兰运动”。不管这场冲突最终如何解决,都会对中东地区的形势产生影响。如果黎巴嫩反美、抗以力量得手,会鼓励中东其它热点地区反美、抗以力量的抗争;如果黎巴嫩反美、抗以力量受到沉重打击,会激起新的反抗浪潮。
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解决阿以冲突问题,“以和易和”才是出路。“以暴易暴”,此路难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安维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