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保险公司开展境外投资设立的宣传板。
井韦 摄
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已突破1.7万亿元,就保险资金运用问题,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近日表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提高投资收益和国际影响。8月7日,中国保监会正式颁布了《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国内保险公司凡符合开业2年以上,上年末总资产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等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境外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这让人们看到保险资金投资境外的大门正徐徐敞开。
内在需求日益强烈
今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已公布境外淘金的政策信号——“五号公告”,公告中针对保险业的政策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购汇额按保险机构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控制”。央行出台开放资本账户的新政策,很多人认为是缘于当前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和国际压力的背景。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则指出,从根本上来看,这是外汇体制改革整个链条中的一环,目标早就定了。业内人士也分析说,中国在面临外汇短缺时,当然要先鼓励流入。如今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了,政策上就要均衡资本的流入与流出。同时,就保险业的现状来看,资产投资渠道极为有限,国内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近年也一直很低,因此境外投资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
其实早在2004年,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自有外汇资金投资境外银行存款、债券等一定范围的金融工具;2005年6月,保监会又宣布,允许保险外汇资金投资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将投资方向逐步推向高风险资产。但那时“出海”的口子开得小,只有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获准使用自有外汇资金投资有限的领域,主要是投资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发行的股票。今年出台的“五号公告”开始允许购汇,从投资额和投资领域上都较前有了更大层面的开放,因此,被业界称为是“开闸放水”之举。
各大公司积极备战
“公告”公布后,保险公司的反应积极又审慎。中宏人寿投资部总监沈良形容这是一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消息。喜的是除动用自由外汇,还可购汇投资海外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惧的是在海外投资时要更好地平衡汇率风险。同时,各大保险公司在观察中,也积极备战。据悉,虽然目前央行还未最终公布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的名单,但大家已着手研究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并对比其在国内投资的收益率,通过测算研究,为进一步投资海外市场做好准备。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先后表示要在香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公司所有的海外投资及管理业务,一旦政策落实,保险资金将第一时间走出国门。
与保险公司相比,海外金融机构显得更为活跃。早在2005年,平安保险公司海外投资中,就有一部分交由境外机构代为运作,这种把部分资金以托管形式交给熟悉国际市场的境外机构打理的方式,被分析家认为将是今后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一个基本模式。近期保监会透露,将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境外市场额度可以达到保险总资产的15%,其中包括购汇和自有外汇,这样算来,预计将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保险资金涌入国际金融市场,这块大蛋糕引起关于保险资金海外托管权的争夺。据了解,最近已有多家保险公司接到新加坡、英国、德国等国金融机构为其海外投资出谋划策的热情函电,有的甚至直接找上门来提供服务。
保险资金投资境外的步伐是大还是小?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认为,要循序渐进:第一步,先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风险比较小的固定收益产品和货币市场工具。如果这第一步走得好,那么扩大投资产品和领域并不很遥远。她还表示,境外股市行情虽然近来比较好,但如果风险管理不善的话,投资风险可能会大。所以,要一步一步来。
风险防范任重道远
对于中国保险业而言,资金境外投资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免遇到人才储备单薄、对投资环境、投资品种认知度欠缺等问题,还可能会面临政治、市场、利率、流动性等多方面的风险。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将开始涉足许多全新的领域。而新的投资渠道就意味着新的风险。”他认为,如果只看到投资渠道放开可能带来的投资收益的改善,而看不到相伴而来的新的风险,那么不断放开投资渠道,对保险业来说将是危险的。
在诸多风险中,专家认为当前汇兑风险尤为突出,因保险公司投资时要面对不同国家汇率间相互变动造成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汇率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泰康人寿的一位高管分析说。此外,中国保险业还将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监管体系和两套法律体系的碰撞,而遭遇到相应的法律风险。
虽然诸多风险存在,但境外投资是保险业必经的成长之路。毕竟只有主动地去应对,才能积累管理风险的能力,最终有效地防范风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