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出版社加入“克隆”行列 现行法律规定不明举证不易
辞书仿冒者蜂拥而至驱散难
新闻快读
近日,商务印书馆与西安出版社之间的封面设计侵权案,商务印书馆一审胜诉。
商务印书馆惊呼:县级以下的市场已难覆盖。 而他们遇到的仿冒困扰,其他大型辞书出版单位,都无法幸免。
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使得被仿冒的出版社大多不愿意选择走法律维权之路。专家建议,出版社要更新观念,善于宣传自己,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防止仿冒的能力。同时,国家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如规定造成侵权后果的最低赔偿额等,遏制愈演愈烈的辞书仿冒现象。
对策
设计者署名设计
出版社加强宣传
法律法规早完善
处罚力度快加强
法制网记者 张志宇
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旁,是一本“跟风出版社”出版的几乎一模一样的“新仿字典”。一名读者东瞧西看,不知道该买哪一本。8月9日,正在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情景剧《买书奇遇记》。演员打扮成的正版、盗版辞书,在中央大厅展开了激烈对决。
刚刚打赢了与西安出版社之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封面设计侵权案,每一个能够宣传打击仿冒辞书的机会,商务印务馆都不会轻易放过。
其实,饱受盗版之苦的绝非商务印书馆一家,没有哪个出版社可以幸免;遇到仿冒的也绝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各家出版社的畅销书、工具书、教材、教辅读物等等,无一幸免。然而,多数出版社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忍气吞声、“甘于”被侵权。
法庭激辩“李逵”胜“李鬼”
如果不仔细辨认,仿冒的封面与正版封面几乎难分真假。据最新调查显示,在现有商务印书馆的品牌辞书中,有9种存在明显的封面设计被仿冒的情况。其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仿冒版本就有21个,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上市以来,已经有十几个版本的仿冒者了。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主任叶冰说,这些仿冒图书在封面设计、装帧风格、纸张印刷等方面竭力模仿商务印书馆的辞书,在外观上如果不仔细辨认,几乎难分真假。以《新华字典》为例,某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字典》,与前者只有一字之差,而封面几乎一模一样。最可笑、也最可气的是,一些仿冒辞书连商务印书馆的标志也不放过。
为了能跟上市场的潮流,迎合读者求新的心理,仿冒者经常会在辞书上打出“最新版”、“某某年最新修订版”等标志,甚至每年都会推出所谓的新版本,但实际上,这些仿冒辞书几乎没有作任何修订。
2005年年初,商务印书馆发行部的工作人员发现,西安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古汉常》)所使用的封面、封底与商务版《古汉常》的封面、封底极其近似,其封面在附加文字、图案、色彩的使用及上述元素的排列组合等方面完全是恶意模仿商务版《古汉常》。而且,从2002年到2004年,竟连续出了3个“最新修订版”。
“古代汉语词典又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怎么会这么频繁地修订?”叶冰说,这是出版常识,其用意明显是在误导消费者。
4月20日,商务印书馆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仿冒者西安出版社和销售者北京市西城区东方书店,告上了法庭。
围绕着仿冒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的争论,可谓激烈异常。
商务印书馆认为,商务版《古汉常》的封面应该受到该法的保护,因为该书具备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知名商品的全部属性,属于知名商品。而且该书的封面与其他图书的封面不同,这也是区别该书与其他图书标志之一,商务版《古汉常》的封面是知名商品的装潢。被告实施了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装潢和作出误导他人的宣传的侵权行为,并且取得了不当利益,就应该承担法律后果。
被告方则认为,自己出版的图书封面所使用的诸元素,如字体、图案、标识与商务版《古汉常》并不一样,且双方的封面都是属于上中下构图方法,所以原告的图书封面不具有独特性,故不为法律所保护,其行为也就不构成侵权。而且,商务版《古汉常》在存在侵权行为的情况下,仍然持续销售,也能够证明侵权行为不存在。
最终,法院支持了商务印书馆的诉讼请求,判令西安出版社停止使用《古汉常》
的涉案封面,并赔偿商务印书馆经济损失5万元。据悉,西安出版社不服判决,已提出上诉。
对于此案一审的胜诉,商务印书馆版权处处长徐亮对记者说,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仿冒辞书危害深远
商务印书馆策划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商务印书馆每销售1本正版名牌工具书,就有2本相应的盗版书在其他地方被读者买走,出版社权益受到极大伤害,同时,盗版书从内容到外观都存在严重问题,读者利益也受到极大伤害。
在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明鉴看来,编辞书“是一件苦差事”,辞书的工具书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文化建设以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辞书如果有错误,质量低劣,危害远较一般伪劣出版物更甚。
在一家出版社推出的《现代生活实用百科全书》中,记者居然发现了很多违反国家法律和基本科学常识的词条。比如“各种长有皮毛的动物、各种禽鸟和蚁类都可食用”、“可用炸药来捕鱼”、“豆科植物的种子极富营养”等等。周明鉴对这一点深恶痛绝,他说,光就最后一条简直是大误:我国虽有豆科植物上万种,却只有少数的种子可以食用。
“因盗版、仿冒辞书而引起的认错字、读错音等情况,多次在我的学生中发生,一旦错误的认识没被及时纠正,对孩子们来说,将是一辈子的影响。”从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气愤的话语中,记者隐隐地感到,仿冒辞书的危害程度,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
面对一些仿冒图书,一些书店的采购人员着实犯难。山西省一家县级新华书店的采购员说,他虽然坚决拒绝盗版书,但对仿冒书,还是不得不让它们占据一席之地,因为“仿冒书往往形式灵活多样,价格也不太贵,读者需要”。
正规出版社加入仿冒行列
据商务印书馆发行部主任叶冰介绍,现在仿冒出版社的地域范围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仿冒出版社大多是地处东北、内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的小型出版社,现在一些中心地区的出版社,甚至较知名的出版社也逐渐加入了仿冒阵营。有的出版社由于长期模仿,似乎还成为了专业的辞书出版单位。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书号便宜,所以书商最喜欢上这些地方买书号。”商务印书馆负责打击盗版、仿冒的闫志鹰说,经过他们调查,这些仿冒辞书大部分是书商通过向出版社购买书号、再找人东拼西抄弄出来的。他说:“有些出版社连词典编辑室、编辑组都没有,根本没资格出版辞书,可是也出了辞书。”
“县级以下的市场,我们现在已经覆盖不了了。”叶冰对此深感痛心。由于仿冒辞书在定价上比真辞书便宜,并且批发的折扣也很大,所以越是在贫穷地区,其销量越好,市场占有率越高。
由于这些仿冒辞书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规图书,所以书店可以堂堂正正地进货销售,就连新华书店也不例外,各地图书批发市场,各种有仿冒痕迹的图书随处可见。叶冰说:“就这一点而言,仿冒比盗版还可恨。”
举证太难维权之路艰辛
另一家饱受仿冒之苦的大型出版社负责人坦言,靠打官司维权太艰辛。
据他介绍,我国著作权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于仿冒图书并无明确的解释和规范。就拿封面来说,如果不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一样,在法律上就不会认定为仿冒和侵权。而仿冒者一般不会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这就导致“我们打官司只能以不正当竞争而不是以侵权为理由。而且,要告对方不正当竞争,我们必须拿到书店具体的销售数字,这个举证的条件真是太难了”。因此,在目前的法律和市场环境下,打击仿冒图书不是一家出版社能做到的。
据了解,为了打击仿冒,商务印书馆这些年投入了不小的力量,也想出了种种办法。
2004年至2005年,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举办了32场营业员和读者工具书知识讲座,从什么是辞书讲起,一点点地告诉读者应该怎样选择辞书。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哪本书是仿冒的,不要买,毕竟都是正规出版物。”叶冰的话里带着无奈。
另一个办法就是在封面设计上搞创新,像防伪水印、磨砂封面等手段都用上了,以便提高仿冒者的仿冒成本。但是这些措施成效都不大,仿冒者依然蜂拥而至。
叶冰说:“如果书商实力强大的话,我们的这些设计他完全可以做到,我们要是再搞新的手段,成本都会打到书价里,最终加大了读者的负担。”
提高自防能力完善法规
8月3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持召开了依法维护图书封面设计知识产权座谈会。面对目前出版界模仿跟风猖獗的严峻形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杨德炎认为,在封面设计方面,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倡创新,抵制仿冒,依法维权。
国内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家张守义、张慈中、邵新等建议,图书设计师都要在作品上署名,提高维权意识。出版社也要更新观念,善于宣传自己,运用醒目的标志、先进的技术,提高防止仿冒的能力。
中国版权协会反盗版委员会副主任刘志伟提出,对出版界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的可以通过加强行业管理解决,有的则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如规定造成侵权后果的最低赔偿额等来遏制,从而维持社会的公平和谐。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汪晓军透露,在将要颁布的新修改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中,对辞书出版社的资质要求更严,对图书出版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将加大处罚力度。
知情人自曝伪劣辞书出笼内幕
法制网实习生 程韬宇 法制网记者 张志宇
8月10日,为弄清伪劣辞书操作过程,记者辗转找到一名曾为书商打过工的知情者,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亲身参与过的一次“辞海翻版记”:
我参与的是一部名为《现代汉语辞海》的书的编辑过程。那个找我的书商说,这已经是那家出版社一年内出的第5本类似的“辞海”了。
不能不佩服那个书商,他的市场嗅觉非常敏锐,什么书好卖,他很快就知道。据他讲,一般书名就叫《××辞海》,这样报给出版社能轻松通过。
没有好作者、时间短、经费有限,都不是问题,因为,市场上类似的书多着呢。从几本书中把词条综合一下,再删减一下每个词条的解释,或用同义互换的形式来组合,剪辑完后再找大学生通读就行了。
我干的就是通读的活儿。10天给我500元,通读200多万字。录入人员水平也差点儿,错儿特别多。说实在的,以前我也没干过这个,有些东西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反正看得我头昏脑胀的。
我也问过那个书商,这样的书能卖出去吗?他说,当然没问题。卖书的时候,一是凭着“辞海”两个字,它在买书人心中的好印象早就形成了。再就是靠宣传,比如,挂上一些知名学者的名字,再加上一些知名学府作为顾问单位,再虚报词条数量,报得越多读者越爱买。
我参与编的那本假辞海,据说每本的成本不到三十元,批发价一般在五六十元,零售一百二十多元。而正规辞海,由于印装工价、纸张价格都经正规流程,光成本每本就接近一百元。(责任编辑:徐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