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后冲动酿大错23年后他大学还是没“毕业”
23年,足以使一个呱呱落地的孩童长成社会栋梁,而今年49岁的刘卫民觉得,这23年,他却怎么也走不出绿草如茵的大学校园了……
从“大学生”到“杀人犯”
拿到毕业证后,因为毕业分配问题,他持刀找老师理论被判刑
“那个时候,一个人上进的出路只有考学、参军,我选择了前者。”1979年,经过刻苦学习,22岁的刘卫民终于考上了吉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吉林农大)。 按照刘卫民的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绝对是天之骄子,戴上大学校徽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坐公交车时甚至会有人主动给他们让座。
但就在刘卫民毕业时,一件意外的事改变了他的命运。“1983年7月15日,学校给我们颁发了《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明》,18日通知我们离校。但在20日,因为毕业分配问题,我和张老师发生了激烈冲突……也怪我当时冲动。”刘卫民说,当时他持刀找张老师理论,张老师跑出了办公室。当日,刘卫民即被刑事拘留,后来以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1983年12月5日,吉林农业大学开除了刘卫民的学籍。
从“杀人犯”到“无罪”
学校开除了他的学籍,那张毕业证“如同白纸”
“我当时就像是从云端跌到了泥堆里。”锦绣前程变得荆棘丛生,刘卫民的心冰到了极点。
他开始不断申诉。1985年,法院终于将刘卫民案改判为“缓刑三年”。换做别人,可能就此认命了,但刘卫民坚持认为自己无罪,继续申诉。一晃11年过去了,1994年,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宣告,刘卫民无罪。
“当时我确实很高兴,以为自己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上班、晋级,但是,我错了。”刘卫民揩去额头不断流出的汗水,这是多年忧思使他留下的病根,身体虚弱得很。原来,在刘卫民准备使用毕业证时,一个意外让他再也笑不出来了:“毕业证虽然在我手里,但当初学校依据判决,将我的学籍开除,毕业证已经如同白纸了。”
持续了12年的争论
刘卫民是不是在校生?学校的处罚依据是什么?争论至今无结果
刘卫民以为,他耗费了11年的大好时光,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学校取消这个闹心的学籍处分应该不是难事。但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竟又耗去他12年时光,而且至今仍无结果。争论,还是停留在当初的焦点问题上。
A 他当时是不是学生?
刘卫民:我已不是在校生
刘卫民认为,在学校的处罚上有着管理界限上的误区。
在1983年刘卫民已经取得了大学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7月18日学校毕业典礼后通知学生离校,他的学生生涯当时已经结束。换句话说,刘卫民已经不再是在校生,尽管他犯了错误(指7月20日的冲突事件),但他的错误只能由法律来判定。作为学校,是无权开除非在校生学籍的。
刘卫民说,12年来,他翻遍了相关法律书籍,发现开除一个非在校生的学籍,既无法律、规章的明文规定,更缺乏政策的支持。 “开除我的学籍,道理何在?”刘卫民坚持自己的观点。
农大:刘卫民当时仍属学生身份
吉林农大的温成涛副书记说,吉林农大对此事非常谨慎和重视,对刘卫民的情况也很同情和惋惜,但情感毕竟代替不了制度。
吉林农大方面认为,尽管刘卫民当时取得了毕业证、参加了毕业典礼,但因为他当时并未离校,所以他的学生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看待这个问题,必须还原它的历史背景。当时学生毕业还涉及到分配问题,在刘卫民没有离校并到指定单位报到前,他仍属于学生身份,吉林农大对他还有权处理。
至于刘卫民提出“开除非在校生学籍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的说法,截至目前,确实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教育部的规章。但依据各大学处理类似情况的惯例,必须如此。
B 学校的处罚依据是什么?
刘卫民:罪责撤销,处分丧失依据
刘卫民说,他的判决经过“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无罪宣告”这一戏剧性的轮回,法律既然还他以清白,那么学校当初依据判决的事实就是不成立的,或者说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撤销他的学籍处分势在必行。
农大:处罚依据的不是判决
温成涛副书记说,对于刘卫民反映的情况,吉林农大的三届领导班子先后开过6次校长办公会,仍认为原来的处理并无不当,很难改变。
“我们当初对刘卫民作出处分决定,并不是依据法院判决,而是他当初的行为。”温副书记强调。尽管在处分决定提到了刘卫民判刑三年的事实,但根据刘卫民当初的冲动行为,即便放在目前来讲,也是要处理的。
争论背后
■连锁反应
23年来,刘卫民的事情引起很多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批示,其中认为应当恢复刘卫民学籍的意见居多。但农大认为自己没有错误。为此,农大曾专门上书教育部请求批复,但教育部的答复大意是:该事年代久远,且非常复杂,请当地教育部门和吉林农大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农大手中。
“教育部很难给出明确意见,因为在全国远不止一个刘卫民。在刘卫民的问题上,抛开‘谁对谁错’的争论,一旦吉林农大开了口子,横向连锁反应将向各大高校扑面而来。”
■时代背景
温副书记说,对于学生处理中的很多问题,在当年来看完全合情合理。比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现在就很难作出处罚。“你能说当年学校的处理错了吗?”
■索赔尴尬
在是否撤销学籍处分的背后,还隐藏着索赔的尴尬问题。同样抛开“对错”不论,吉林农大一旦承认了刘卫民的学籍,依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刘卫民将可能提出“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的请求,也就是“还原”刘卫民当年分配的工作编制,这也是问题背后更大的问题。 本报记者 东方
对话
沉重的毕业证
在刘卫民这个中年男子的眼中,这张小小的毕业证包含了太多的含义,23年的辛酸、苦难、波折无不浸染其中。
他一次次来到报社,记者曾和他有这样一番对话。
记者:23年了,当年你们那批同学大多都做得很好,有当学校院长的,有的是部门领导和骨干,你却始终在办一件事情,你觉得自己在追寻什么呢?
刘卫民(语气低沉而坚决):承认、一种肯定。
记者:回头看看,如果一切重来,你还会这么执着吗?
刘卫民:如果一切重来,我想我绝不会那么冲动,一步走错,蹉跎半生啊!但是,对于学籍的事情,我可能还是要追问的。
记者:23年了,你最好的时光都用在这方面了,值得吗?
刘卫民:你说呢?不值得吗?来源:新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