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剪去岁月千重影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8-11 11:20:20 · 来源: 新京报书名:在中国屏风上
作者:(英国)萨默塞特·毛姆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定价:15.00元
书评人 丁纯
胡兰成提到张爱玲为他解说西洋文学,“她讲给听萧伯纳、赫克斯莱、桑茂忒芒,及劳伦斯的作品。”桑茂忒芒,这个名字很不容易猜,张爱玲讲的英语,胡兰成摹声摹形写出来,古怪。其实,桑茂忒芒,就是萨默塞特·毛姆,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生于1874年,8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病亡。他的一只脚残疾,不爱体育运动,结巴。曾经学过医,是一名同性恋者。
毛姆童年多舛,冥冥中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细腻、感伤、敏感,有种直抵内心深处的痛感。这也许正是张爱玲喜欢他作品的原由吧。当年,周瘦鹃读《沉香屑·第二炉香》时“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作家SomersetMaugham(毛姆)。”张“表示心悦诚服”。
这本《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的一本散文集,记述了作者1920年来华游历的所见所闻。汉译本的书名有《中国一览》和《中国剪影》两种(英文版书名OnaChineseScreen),我更喜欢《在中国屏风上》的书名,可以说,屏风是中国传统家庭中必设的装饰。屏风上,印证了历史,印证了日常,更印证了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心理追求。
毛姆以好奇之心展示了二十年代旧中国的画面,他走南闯北,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就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草草写下,回去整理。在我看来,倘若,他用的不是文学笔法叙述,这本书,更是很有价值的人类学的著作。文学作品中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与现实隔了一层,显得不那么真实了,这点稍微有点遗憾。你想想,如果看到的是二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实录,该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所以,我想在书中寻找那些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茅草屋、厕所、道路、信函;再比如,我也想知道那时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情况,都未果。毕竟,文字的美掩盖了现实中诸多的丑陋现象。
他笔下的漂泊者、客店、江中号子、黄昏,一以贯之的安宁的氛围,近乎零度叙事般的冷凝。无论眼中的雨还是灯,都勾不起乡愁,这点和马悦然大不相同,马悦然精通中国文学,而毛姆考量中国文化仅仅是走马观花而已。其实,纪游体的散文,一般都有些念旧或者家园感,惟独毛姆一点都没有,他像讲故事一样,一点点剥,一点点展开;又像手里拿把剪刀的手艺师,剪去岁月千重影,却不带自己一点情绪。
这些剪影中,还存有珍贵的细节,在《蒙古人首领》一文中,“他身着黑色的丝绸上衣,黑色的丝绸裤子,裤脚塞在头部高高翘起的长统皮靴中,头戴一顶蒙古传统貂皮高帽”,他接着写“他昂着头,目光坚定,令人怀疑他是不是在遥想当年,他的祖先便是沿着这条路进入中国,驰骋在中原肥沃的大地上,在富饶的城市中大肆劫掠。”这样的文字有精神在,是旧中国的一个真实的画面,换作今天,蒙古同胞早已换了坐骑,不是摩托便是汽车了,岁月更迭,改变了很多传统的东西。
毛姆还曾经做过一些跨文化的比较,我们写文章,会引用唐诗、宋词,这些他都不懂,他能引用的就是外国文学作品,他在《荣誉攸关》中,谈到人性,提到了拉罗什·富科的观点,比较中西文学看待荣誉的态度。不像余秋雨,随便写一篇文章,都把老祖宗的话翻个遍,好像很有学问。
剪去岁月的影子,留下世间的真实,毛姆的“一览”不能面面俱到,但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沧桑岁月的印记,足矣。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
|
|



|
|
|
|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
 |
|
|
|


|
|
 |
 |
月亮之上 |
 |
 |
 |
|
 |
秋天不回来 |
 |
 |
 |
|
 |
求佛 |
 |
 |
 |
|
 |
千里之外 |
 |
 |
 |
|
 |
香水有毒 |
 |
 |
 |
|
 |
吉祥三宝 |
 |
 |
 |
|
 |
天竺少女 |
 |
 |
 |
|
 |
|

|
|
|



 |
|
 |
 |
一个人哭 |
 |
|
 |
退后 |
 |
|
 |
断了的弦 |
 |
|
 |
还是朋友 |
 |
|
 |
水晶蜻蜓 |
 |
|
 |
唱给你的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