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儿媳与88岁婆婆的母女情
在长治市城区五马街道办事处北山头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住着两位老人:70岁的儿媳王秀珍和88岁的婆婆牛巧则。50年里,婆媳俩一直生活在一起,亲如母女。
体会久违的母爱
王秀珍家在长治市英雄街,她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她刚生下来,母亲又得了产后风离开人世。 亲戚们认为王秀珍是个克星,将刚出生的她扔到了荒郊野外。
之后,王秀珍先后被10家好心人收留。9岁那年,一位远房姨姥姥收留了她。在学校,王秀珍多才多艺,不仅成绩好,还爱好体育、文艺,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
1956年,正逢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20岁的王秀珍便离开学校,选择了北山头村接受再教育。进村后,王秀珍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信用社的代办员、南石槽村的小学教师。出嫁时,闫家一贫如洗,看王秀珍既是城里人,又是个“高才生”,村里好多人都认为她肯定受不了这份罪,迟早会和丈夫离婚。然而,性格直爽、快人快语的王秀珍打从进门时,心就在闫家扎了根。用她的话说,她嫁婆家主要是嫁“娘”呢!
王秀珍从小没有娘,自从进入闫家,她渐渐体会到了那种久违的母爱。没想到,这份婆媳情缘一续就是半个世纪。
50年真情积淀
在农村,儿媳妇生了孩子,婆婆应该伺候月子。然而,当王秀珍生第一个女儿时,婆婆的二儿子刚3岁;王秀珍生老二时,婆婆生下三儿子;1964年4月,王秀珍生了老三,6月婆婆生下第四个儿子。这样一来,谁也伺候不了谁。
1961年,婆婆病了,躺在炕上起不来。由于没人照顾,王秀珍生了孩子刚3天就下了地,给婆婆端水、喂药,晚上就睡在婆婆身边,到半夜瞅个空儿才给孩子喂点奶。那时,闫家十几口人过得紧巴巴的,王秀珍自己吃的是地里挖来的苜蓿,可当病中的婆婆想吃新鲜菜时,她马上骑车到邻村去弄。婆婆逢人便夸:“闺女也没这么伺候过我呀!”多少年来,无论王秀珍从地里劳动回来,还是教书回来,婆婆都会把米饭、菜汤端过来,嘘寒问暖。婆婆待她像亲生女儿,她敬婆婆也像亲娘一样。50年中,婆媳俩没有红过一次脸,没吵过一次架。为了让婆婆生活得舒适些,王秀珍翻修了家里的六孔窑洞。1984年,王秀珍的公公去世了,可家里紧张得连埋葬费都没有。王秀珍一咬牙到信用社贷了款,举行了殡葬仪式,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乡镇。
带婆婆去看病
现在,王秀珍走到哪儿,就把婆婆带到哪儿。看着儿媳忙前忙后,牛巧则是既高兴又心疼。2000年时,王秀珍的丈夫去世了。每晚,80多岁的婆婆都会颠着小脚,来到儿媳房里陪她说说话,解解闷。现在婆婆已经成了自己的精神依靠,王秀珍对婆婆说:“娘,您一定要活到100岁。你要走了,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
在王秀珍的带动下,两个妯娌———56岁的韩春玲和48岁的李海玲对婆婆也是体贴入微。每天,韩春玲都把做好的饭端到婆婆手里;每晚烫上一盆热水给婆婆抹脸洗脚;隔十天半月,两人给婆婆搓背洗澡。去年,婆婆患了脑梗塞,王秀珍赶忙带婆婆去看病。听说69岁的儿媳带87岁的婆婆来看病,医院好多人都跑来看“稀罕”。(郭震海 常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