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将会经受市场、产品、资金运作的考验。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大部分的开发商并不习惯于当前的转变。很多开发商还在乐观地看待当前形势,还没有做好积极应对宏观调控的准备。 一方面是市场在快速发展,到处是一片莺歌燕舞的景象,一方面政策下发频频,给人一种警示或迷茫的感觉。在此种形势环境下,作为一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将如何从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中,结合自身特点在未来的市场中谋得更长足发展空间?记者走访了有着52年历史的中华企业。
本版撰文记者喻琳
行业品牌卓越品质
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企业”)2005年的财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3.3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85%,利润总额达到6.5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2.68%,净利润达3.5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3.95%。另据已经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年报披露,公司各项财务指标较为出色,例如每股收益近两年环比增长继续保持在30%以上;预收账款,从去年11.7亿元增至现在的22亿元,增幅达80%以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保持在5亿元以上等,表明宏观调控下的中华企业,始终保持着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
在去年上海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较为低迷的情况下,中华企业投资开发的淮海中华大厦、港泰广场、静安中华大厦、上海春城二期和财富广场等多个项目仍然保持了较好的销售形势。
事实上,并非每个房产企业都如同中华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那么理想。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下,众多的房地产公司业绩表现并不如往年。数据显示,沪上不少知名房地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中华企业作为一家有着丰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经验的上市公司,凭借50多年来持续经营、稳步发展的优势,其品牌优势、专业经验和人脉资源,已经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
着眼大局保持清醒
有业内专家认为,从2003年起,房价开始快速飙升,当上海本地的行业人士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海内外的房地产投资者却已经大举进军上海了,且获益匪浅。同样,当上海房价上涨速度过快,上涨高度远离全国房价平均水平的时候,许多人却对高房价的负面效应麻木不仁,相关产业盲目跟风,土地资源失控等等。上海的房价如果一味地疯涨下去,将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房地产的上涨,其后果严重性不言而喻。
在市场这种需求的表象下,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引起了企业的警觉:地方金融贷款比例过高,一旦金融政策发生变化,会对房市供需产生重要影响;面对早就出现的产品趋高趋大的倾向,高房价与低租金倒挂现象、住房空置率上升及房价比高出警戒线等问题,开发企业更要慎重看待这种看似挡不住的需求。
事实上,作为房地产行业领先者之一的中华企业,在宏观调控之初就已经开始思考企业战略转变问题。
“归结这一年多来调控政策内容,业内人士认识到,在市场调整期应当引起重视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价格与需求和商品住宅两重性,这对于开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是有益的。”在价格上升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上海房市,一方面房价始终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供需依旧比较旺盛,存量房与增量房交易量并驾齐驱。在每次调控政策下来之后,这种需求会暂缓一些。随着胶着状态的弱化,需求会再次上升。
强化管理稳健发展
调控之后,中华企业加强了资源整合。自2000年收购上海古北(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房地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以来,中华企业在资源整合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先后落实了公司战略整合、经营策略整合、企业文化整合、财务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营销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中华企业高层反复强调,这次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应当从产品结构调整、土地储备机制、资金筹划运用和税费调节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积极主动应对调整带来的新问题。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发展区域定位上,中华企业仍将以上海市场为主,同时向长三角以及全国发展,选择一些强大的,具有发展动力的城市地区中心作为主要的发展对象,并且对中小型的三线城市进行系统化、战略化的发展。
中华企业高层表示,宏观调控之后的2006年是中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题年。精细化管理涉及中华企业的各个工作部门、工作层面和工作环节。中华企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公司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现金流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品牌建设等重点环节,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精细化管理”打下扎实基础,并建立了长效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的不断实践,中华企业将进一步控制成本,不断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使得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有分析人士表示,宏观调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境外房地产企业的觊觎,将加速房地产行业的整合,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大型的、超大型的房地产集团企业将逐步形成。在行业整合过程中,专业优势突出、融资渠道多元、品牌效应良好的实力型企业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