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22日,由山东滨州和河北沧州两市联袂投资建设的渤海大桥奠基,一条连接鲁北与冀南、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陆上通道将很快崛起。图为渤海大桥效果图。(陈子庆摄)
山东是一个微缩版的中国。
有人说,读懂了山东经济,也就读懂了中国的经济。
山东发展也始终牵动着中南海的心。党中央对山东有极高的期待: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个方面,要走在前面”;温家宝总理对山东提出要实现三个“一流”。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敏介绍,面对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山东果断提出“三个转变”: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
山东正在转身。或许由于身躯庞大,这个转身有些慢。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漂亮的转身之后,山东能真正成为东部的经济强省。
穷富之争
与山东经济发展不相称的是,山东人收入较低。百姓从发展中究竟能得到多少实惠?
回应:山东人得的实惠不少,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比人均GDP的位次还靠前;而且山东社会事业发展较好,居民安全感、幸福指数较高。
破题:将把着力点放在目前发展较弱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上。
从2004年,山东的GDP超越江苏,列全国第二。但收入却离“第二”相距较远。有学者直言:山东是东部沿海地区最穷的省。
种种争论,把山东经济放在了热锅上烘烤。
“坦率地说,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山东是个经济大省,但我们人口在全国排第二,比江苏、广东多了近2000万人。像温总理说的乘除法一样,山东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一平均,在全国确实不靠前。”张德宽说。
2005年,山东财政总收入33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2亿元,均排在广东、上海、江苏后面,但一人均,在全国只能排中游。
当然,这并不是说,山东“穷”得一塌糊涂。山东特别看重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得到实惠。
目前,山东城镇职工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都排第八,比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靠前;在去年大幅增加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有较高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6126元,增14.3%,农民人均收入2671元,增16%。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也达16%,居全国第二,和GDP增速基本吻合。
山东更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平安山东”的建设。群体性恶性事件少;爆炸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少,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少。山东居民安全感较强。济南几次抽样调查,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山东人也敢大把花钱了。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6.2%,特别是服务业消费支出增长超过21%。在家庭装饰、美容美发、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
但比起浙江、广东,山东人还比较“穷”。主要是三产发展缓慢,地方税大头靠三产。文化产业、会展、消费、餐饮服务这些服务业都能创造大量税收。山东城镇化进程慢也是个原因。农民占55%以上。
山东决策者认为,解决山东“贫”“富”问题的突破口,在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
南北之惑
在日益壮大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势如破竹的环渤海经济圈两大板块中,山东向南走,还是向北走?
回应:在地缘上,山东更接近天津,只有300余公里。不过,滨海新区建设刚起步,定位是服务“三北”,对山东有带动作用,恐怕还要一段时间。
山东一时还不能在南北两边左右逢源。鲁北、冀南都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南,鲁南、苏北同样要接受辐射。
山东的选择是: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向东!
破题:承接日韩,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我国第三个制造业基地,并积极准备对接天津的新崛起。
从地缘上看,山东南北逢源,弄不好也会两面夹击:向南,蓬勃发展的长三角,早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经济最强劲的区域;向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又上升为“十一五”国家战略,天津重新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在和山东青岛、辽宁大连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争夺中,占得先机。
山东怎么办?回答是,向东,向东!
7月29日至30日,第二届东亚投资论坛在山东威海召开,可以看出山东对东北亚经济天然的亲近。
山东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关联度较高,有一定互补性,为上海输入能源;长三角人才、资金、技术,对山东是笔财富;同属于华东地区,有感情因素。
但在地缘上,山东更接近天津,只有300余公里。
不管和长三角还是京津唐,由于中间有巨大的经济塌陷区,山东一时不能南北逢源。
山东经济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都不同。
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高速发展,取代辽宁成为我国第一个制造业基地,关键因素是港澳投资和其产业转移。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以浦东开发为标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二个制造业基地,台商、新加坡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黄河不能通航,山东经济大动脉——济青高速和胶济铁路,西部均截止到济南,山东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很小,缺乏经济腹地,属于相对独立的次经济区域。在经济上,原料和市场主要在省内,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内”。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基本是依托长江航运发展起来;山东在地形上,东部身子探向大海,依托众多的海港和济青高速和胶济铁路发展,形成“T型”经济带。
进入21世纪,日韩进行新一轮制造业产业转移,山东正打日韩牌,尤其是韩国投资。有分析人士认为,山东半岛城市能否成为我国第三个制造业基地,关键看日韩转移。目前韩国对山东投资位于利用外资的第一位,超过山东利用外资总数的13。
对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山东也主动迎上,接受辐射。山东北部几个市,德州、滨州、东营、潍坊都提出要融入滨海新区经济圈。
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是一块对接滨海新区的处女地,各项基础设施正紧锣密鼓建设。
“现在,山东北部开发的重点,是统一规划好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时机成熟时,真正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张德宽坦言。
好坏之诘
怎么看待“第一工业大省”和“第一能耗大省”的关系?
回应:山东经济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山东的“能耗大省”有历史背景:当前十大高耗能行业正好是山东传统的十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能耗近90%。
山东正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摘“能耗大省”之帽。5年后,应有大变化。
破题:患上了经济“动脉硬化”病的山东,正在抓紧“软化血管”,发展服务业。作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山东立下“军令状”,决心“十一五”降耗22%。
单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山东经济正渐入佳境。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315亿元,虽增幅“仅”为25.4%,但工业利润却实现1330亿元,增幅高达47.8%,稳居全国第一;在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1%。企业景气指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44.8。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山东高端家电、中间软件、服务器等3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名牌产品数量、“中国驰名商标”分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微观经济中,山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错,肌体比较健康。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山东经济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不过,山东省领导有切肤之痛:产业结构偏“硬”,二产块头大,三产服务业块头太小,上半年二、三产业占比达到58.7和31.8,三产比例甚至比去年还有下降。
发达国家三产比例都很高,北京去年也达到了70%。而山东却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从深圳出来的省委书记张高丽当然明白:这也是山东和广东的主要差距。山东患上了经济动脉“硬化”,急需“软化”血管。
由于服务业,文化、旅游、娱乐产业都不够活跃,正像山东一位领导所言:山东人“会干、能挣,不会玩,不敢花”。山东没有红火的“夜晚经济”,在济南,晚饭后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寥寥。
这让山东党政主要领导很焦急,近来频频出台了相关大动作:6月,张高丽率领17个市的市委书记和常务副市长到南方考察;8月3号,山东省委14号文件出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吹响了山东人向“服务”要效益的号角。
张德宽提醒人们注意:今年全国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山东的趋势是下降的,降了1.5%,“这是个好的苗头”。衡量能耗的其他重要指标,单位GDP平均电耗,山东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1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4吨标准煤万元,虽然与北京、上海、广东比还差距不小,但总体上处于不错的水平。
山东经贸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能耗高和山东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纺织、建材、化工、冶金、造纸等十大高耗能行业恰好也是山东传统的十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能耗近90%,其中1000户重点用能企业耗能达60%以上。虽然,山东制定了远高于国家同行业标准的节能标准,节能技改投达入180多亿元,但“总体消耗能源大”这个现实,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
更要命的是,山东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火电占能源总量99%,而全国为78%,其他的为水电、核电和风电。火电在计算中,煤转化为电的30%,计入电耗,其余70%又算入煤炭消耗。火电比例高,能耗自然较高。
缺水的山东搞水电不现实,风能还处于论证中;核能由于政策限制很严,短期上马很难。
尽管有种种原因,但山东耗能总量偏大、能耗偏高,还是引起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作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山东已立下“军令状”,决心“十一五”降耗22%,这个数字,比国家统一的指标还高出2个百分点。为此,山东已决定,将节能指标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指挥棒”发生了大变化。
快慢之辩
山东较高的GDP增速还能持续多久?山东经济是否过快、偏热?
回应:不要光看近几年,山东也曾经被甩下很远。好比赛跑,原来慢了,现在是在还账。
由于盘子较大,经济增长有惯性作用,使得山东一时难有较大降幅,下降过快也会出问题。
破题:山东会进一步加大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发展后劲。
怎样看待山东这几年的连续高速发展?
张德宽认为,山东现在的发展速度的确比较快,但曾经被甩下很远,好比是赛跑,原来慢了,现在要还账,要加速,很正常——当然前提是:一要必须遵守竞技规则,不要违规;二要健康,不要透支体力。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8.8%,山东是13.2%。
他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位次是江苏,辽宁,山东。但自开放以后,广东就大步向前“跑”。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是擂响了南方加速发展的战鼓。没几年,人们忽然发现,广东依靠毗邻的港澳之资本、人才、技术优势,浙江依赖民营经济,江苏苏南模式转型,都取得迅猛发展。尤其是广东,1979—1998年,GDP年均增长14%,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1992年,广东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山东、江苏。
山东这一段却有些“沉寂”。自身发展虽不慢,但横向比,相对速度慢了。
2003年初,新一届山东省委、省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群众的收入,腰包没有鼓起来。2002年人均GDP全国第九,在岗职工收入第14位,财政总量全国第五,但一“人均”,也落到20名之后。
山东决策层经过调研分析后认为:经过20年发展,几届省委、省政府的奋斗,山东经济打下良好基础,沿海地区交通、港口、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完善,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山东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在他们看来,“沉寂”的主要原因,除了稍欠政策东风,最大问题就是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太少。投资作为经济三大拉动因素之一,作用不可替代。山东恰恰落后太多。“八五”、“九五”期间,山东比广东投入少7000亿元,比江苏少5000亿元,比浙江少1000亿元。10年间投资率仅为29%,全国平均为35%;广东、上海,在加速发展期超过50%。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2003年,肆虐的SARS阴影刚刚驱散,全省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高规格会议,号召“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电视直播,再加上干部考核机制对GDP、财政收入及引进外资等指标的倾斜,山东各地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各地干部真实的精神状态。
于是,“工业立市”、“工业立县”,甚至“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的口号也喊了出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积累迅速增加。山东经济发展进入一轮快速发展期,投资也进入新一轮活跃期。
“不幸”的是,全国各地这一年都在大干快上,弥补SARS损失。很快,全国总的经济形势出现了部分领域过热现象,尤其是能源消耗总量偏大,国家开始新一轮宏观调控。
一向“讲政治”、很听话的山东,十分敏感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接连出台措施,控制投资增长过快等苗头,严格控制钢铁、纺织、电力、铝、水泥、煤炭等8大限制行业的扩张生产能力,房地产投资增幅也大幅回落。今年上半年,山东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多亿元,仅增加33.7%,与全国持平,同去年的49.5%比,增幅有较大回落。
但由于山东盘子很大,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占全国的1/10强。
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也需要避免大起大落。无论是GDP,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不宜下降太快。判断山东经济现象,也许从“背景”和“趋势”上看,会更准确一些。本报记者何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