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库艇沉没是人为造成
徐永平/编译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刚刚上任不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便在巴伦支海沉没了。但是,直到现在,对于载有118人的、俄罗斯最大核潜艇沉没的真正原因,无论是政府、专家,还是调查机构的事故结论,都无法令人信服。
在这起震惊世界的惨剧发生6周年前夕,8月1日出版的俄罗斯《绝对机密》杂志记者,采访了著名的潜艇安全专家、预备役海军中将田吉兹·鲍里索夫。对这次事故,他有自己的看法。“依我看,库尔斯克号事故完全属于人为责任。我认为,包括当时的水兵、潜艇指挥者,以及外部救援的组织工作,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
荒谬的官方结论
2001年5月,官方委员会对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公开结论是:鱼雷发射装置里的鱼雷发生爆炸,当时潜艇处在潜望深度,鱼雷爆炸的碎片撞击了艇内弹药库的弹头,于是间隔135秒后发生了第二次爆炸,潜艇沉没。
然而,鱼雷发射装置的后顶部距离架子上的那些弹头有2.5~3米,也就是说,爆炸的碎片飞过3米会用去2分15秒的时间?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不同于官方说法的版本。假如鱼雷发射装置里的鱼雷发生爆炸,海水就会从炸开的洞口大量涌入,潜艇马上就会下沉。任何人面对这一形势,即使最缺乏经验的指挥员也会做出用高压气流吹冲压载,进行上浮的尝试,而且潜艇还只是在潜望深度。那样的话,潜艇也许会像瓶塞一样蹦出水面。
潜艇在第一次爆炸后,不会立即下沉,因为第一次爆炸并没有对鱼雷发射装置造成任何损害,也没有海水涌入潜艇内部。如果潜艇开始毁坏,他们会立即吹冲压载,事实上他们没有这样做。
潜艇是在升高包括潜望镜在内的移动装置中沉没的。如果潜艇开始毁坏,不能吹冲压载,那么独立于中央控制台的自动装置就会降下移动装置。既然保持着移动装置,那么可以判断,潜艇是在潜望镜深度上被第二次爆炸毁灭的。
当时有许多专家参加了调查,但他们的结论已被上面的同行修正过了。实际上,所有这些疑窦,都不会瞒过专家的眼睛。
按照上面的分析,那么结论便是,全体乘员对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准备!而按照规定,乘员们应当经过训练,有所准备;如果情况相反,那是绝对不能出航的。如果批准出航,那个责任人,就应该受到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调查结论显然会被某些人加以修正。
氢气爆炸是元凶
在鲍里索夫中将看来,事故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在第一隔舱发生氢气爆炸的瞬间,隔舱的全体乘员就被炸死了。爆炸引起了大火,过了2分15秒后,舱室的高温引爆了储备弹药,潜艇遭到彻底毁灭。
潜艇上有一组大型蓄电池组,正好处在第一隔舱里。氢气是在蓄电池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是蓄电池组自动排放的。但也可以是手控的。这一过程叫做蓄电池通风。自动装置的开与关是独立的,第一隔舱的值班水手,每30分钟必须检查蓄电池舱氢气的浓度。如果浓度达到临界值,他应当手动打开消氢器使氢气烧尽。氢气在爆炸混合物中的浓度是4%~78%。如果浓度超过78%或小于4%,都不会发生爆炸。为了得到一份4%浓度的所谓爆鸣气,蓄电池组需要在不通风的情况下运行12~15个小时。也就是说,从潜艇出海那一时刻起,可能就没人监视通风情况。这应该完全归咎于乘员自己。
操作不当埋下祸根
库尔斯克号潜艇是最先进的,但乘员对潜艇的操作是不合格的。
专家委员会的结论完全是违心的,不符合事实。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事实,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一责任。
如果接受库尔斯克号事故属于人为因素这一结论,就需要追问为什么。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是糟糕的乘员训练。出航乘员都是生面孔,互相不熟悉,大概都是第一次出海。许多有经验的老乘员已经退到预备役,技术岗位缺少合格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互相顶替。
首先,在第一次爆炸与第二次爆炸间隔的2分15秒,中央控制台应该马上执行的是立即上浮。这不是处在交战环境下,不过是一场例行演习。而退出演习,可以保护人员和技术装备。
第二,发生了第一次爆炸,就应该意识到有引发大火的可能,应该立即开启消防系统与储备弹药抢险浇淋系统。但这些措施都没有执行,因为这些系统的自动装置当时是关闭的。这一项,检察机关在潜艇打捞出海后,有正式说明。如果这两个系统处在工作状态,第二次爆炸就不会发生。潜艇就会上浮,只有受到损害不大的第一隔舱,以及爆炸时可能正在第一隔舱的12人死亡。
决策延误 救援不利
为什么爆炸后在舰尾仍然活着的23人得不到及时救援?当时潜艇已经躺在海底。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救援,在一昼夜时间里完全可以把这些人从舱里救出来。
鲍里索夫中将把当时所进行的救援活动比喻为“一场模拟救援行动”。当时,一台20世纪40年代模样的救援潜水钟和更现代化的救援弹还在运输途中。救援工作在盲目的慌乱中进行,因为大家知道一切都是徒劳的。躺在海底的库尔斯克号已经倾斜,不可能让潜水钟正常落位对接,专家从一开始就清楚这一点。在潜艇倾斜15度的情况下是做不到对接的,而库尔斯克号在水下是25度倾斜!总而言之,潜水钟正在运来的途中,还需要放下去,而时间已经过去了……
使用普通氧气设备的潜水员,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水下60米的深度。超过60米深度的水下,必须使用专门的呼吸混合气。后来,挪威人下潜到库尔斯克号,就是使用氦-氧混合气。但这样的要求对于俄罗斯来说,显然过于奢侈。舰队没有氦气,也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潜水员,因为没有进行这种教学的地方。
彼得堡一家研究所有符合要求的潜水员,他们可以在这样深度的水下工作几小时,而且在一个昼夜内完全可以对幸存的23人实施直接救援。找到潜艇并不十分复杂,发现海底平面一个高18米,长150米的金属体没有什么困难。
潜水员总算到了,而且可以下海并接近潜艇,得知还有幸存的水兵,完全可以让他们获救。潜水员敲打潜艇,得到了幸存水兵的回应。其实有这样一套在类似情况下实现求救的专业方法。使用最原始的敲击语言可以弄清楚:还有几个人,有多少套可以使用的单人水下脱险装具。另外,通过第9隔舱的水密室闸门,完全可以实现与潜艇幸存水兵的直接联系,而不仅是敲击语言。但是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谜。还有一个谜:为什么这幸存的23人不采取行动,自己离开潜艇?从第9隔舱的上顶舱口到水面只有95米,并不算深。”鲍里索夫说。隔舱里的脱险装具应该有10%的备用量,也就是说,可以有25~26件。有可能是,单人呼吸器不够全体人使用;或者,设备已经全部损坏;又或者,水兵没有学习过如何使用装具。也许,潜艇上根本就没有配备单人呼吸器,而只有老式的无法在这一深度使用的呼吸装置。
奇怪的指挥官
作为库尔斯克号指挥官,应该在隔舱压力开始升高时就作出离开潜艇的决定。时间并不多,大约有3小时。但对于头脑并不灵活的指挥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搞清楚意外事故呢?即使有1小时,也应该立即通知舰队总指挥、国防部和联邦总统,但是都没有。鲍里索夫说:“我本人就是潜水工作者,两次爆炸之间的2分15秒,我已经提到过,这对于我们同行来说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而在这一时间里没有进行判断,没有作出正确的决定,令人无法理解。”
参考辞典
潜望深度
根据艇体大小不同,具体深度为12~60米。
吹冲压载
潜艇在紧急情况下救生手段之一。在主压载水舱内装备了应急吹排系统,当潜艇失事时,系统内的固体燃料快速燃烧,产生高压燃气排出水柜的水,使潜艇上浮。
潜水钟正常落位对接
潜水钟是一种潜艇救生装置,高3~5米,内径2.5米。正常落位对接,指潜水钟与潜艇救生平台完整对接。实现对接后,失事潜艇上的幸存水兵可以进入潜水钟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