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边境最惊心动魄的采访
高学余,2002年7月被派往新华社驻耶路撒冷分社工作,是1991年中国与以色列建交15年以来中国派往巴以地区工作的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今年7月27日,54岁的高学余结束四年的任期回到北京。 昨天,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四年来拍摄报道巴以局势特别是此次黎以冲突的经历,以及作为一个记者的亲身感受和看法。
■黎以边境度过最难忘的两天一夜
今年7月12日,也就是黎巴嫩绑架以色列士兵的第二天,高学余应邀前往离黎巴嫩边境约5公里的以色列北方军区司令部采访新闻发布会,同时被邀请的还有7位欧洲记者。这是高学余离任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任务,没想到竟成了最难忘和最惊心动魄的一次。
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卢茨透露,以色列情报部门掌握真主党手中拥有13000到15000枚火箭弹或导弹。当记者问及以黎边境局势会不会因此而升级,以军方负责人面带笑容回答“我们希望它升级”。因为这样,以色列可以放开手在黎巴嫩境内大干一场了。
6点多钟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作为摄影记者的高学余不舍得离开平时很难有机会如此接近的黎以边境,并驱车开上沿着边境线的899号公路,几分钟后,就遭到了6个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的盘查,他们在公路上放置了两道扎车胎的铁刺,士兵们反复查问,又看到车上的TV标志,扎TV字样在巴以地区是记者的标记或者说是记者的代号,连孩子都知晓,士兵们仔细核对记者证后才允许这位东方记者开入边境的899号公路。
“在899号公路上刚行驶不远,就听到四周的山头到处传来枪炮声,浓烟四起,当时真的是感到战火就在周围,就像电影《南征北战》中的战争场面一样。”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老高拍到了以色列的军车、通讯车、坦克等在一个山坳里全副武装集结的珍贵照片。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山道弯弯,晚上在边境线上行车随时可能遭到伏击,老高只好在唯一一处距黎以边境仅两公里的一个基布兹(集体农庄)的小旅社里住下,并再次与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的7名欧洲记者相遇。
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夜。旅社位于一个小山坳里,本来非常安静,可进入夜晚却整个笼罩在以色列战机的轰鸣中。“那时候由于还摸不清真主党是否具备击落战机的能力,以色列空军尚不敢贸然深入黎巴嫩领空,所以只是在边境线上超低空飞行。不知道多少架阿帕奇和F16轮番向真主党据点发射导弹,一夜未停,整个屋子都在颤抖,玻璃窗不停地发出哗哗的震颤声。”直到13日清晨5点钟,整个山谷突然宁静下来,没有飞机的轰鸣和导弹的爆炸声,这时高学余才在过度疲劳中沉入熟睡。
清晨6:05,一声激烈的爆炸将老高惊起,这里不是久留之地,为了安全起见,他顾不上劳累和饥饿,给饭店老板留了个纸条告知不用早餐了就匆匆离开了,因为房钱前一天晚上已经付过。老高刚上路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十分凌乱的爆炸声,一声声巨响让人感到车的底盘上像被大小不同的石块砸着一样,车行约10分钟,高学余与以色列电视台的两辆转播车相遇在一个山头。透过晨雾,只见前方一处山坳里一堆大火,爆炸声越来越激烈,透过100-400毫米的变焦望远镜头,老高看到了那是一处以色列的兵营,他的以色列同行说那是兵营的军火库被真主党的喀秋莎火箭弹所击中。老高和其他记者一样处于极度兴奋的工作中,拍到了距离自己不到一公里的以色列军火库被炸的画面,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拍到的一次以色列军事设施遭到袭击的画面。随后,巨大的齿轮转动声从山谷中传来,几十辆坦克和榴弹炮车浩浩荡荡向外转移。正在高学余和刚刚赶来的以色列同行抓紧一切机会捕捉画面的时候,以色列记者突然接到同事的电话,说50公里以外的纳哈利亚遭到真主党火箭弹袭击,这是该市15年以来第一次遭到真主党袭击,造成了开战以来以色列方面的首次人员伤亡。
■战争将灾难强加于平民
一行人风驰电掣赶往纳哈利亚。在这里,高学余拍到了自己在以色列任期四年间最震撼和最惨烈的画面。
就在纳哈利亚近郊约一公里处的公路上,一枚喀秋莎火箭弹爆炸的残骸插在行车道上,尾部仍有一丝丝余烟,一辆以色列警车停靠在旁边,“假如你早5分钟到达这里,你将永远留在此地。”那位警察诙谐地告诉老高。
市内一幢居民楼的六层被喀秋莎火箭弹击中,导弹击穿五层的楼板后弹片击中站在四层阳台上的一位中年妇女。“在这栋住宅楼旁的马路上拍到了死者带着长长头发的头皮,四溢的脑浆……我在以色列四年,在各种冲突和自杀性爆炸中拍摄过100多位遇难者的尸体,其中包括6位中国同胞遇难者,有些场面惨不忍睹,其中有两次,每次的遇难人数达到22人,其中一次有8名儿童。可这次是最震撼的一次……”
随后,记者们又进入死者家中,拍摄了震倒的家具、开着的电视、凌乱的衣物、未吃完的早餐、阳台上的鲜花……“当死者的丈夫在另一位男士的搀扶下走出楼时,他没有一滴眼泪,没有哭,面容非常痛苦。”高学余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每一个以色列家庭都因战争或冲突而失去过亲人,他们没有一天享受过真正的和平,就像一位普通的以色列人所说的那样,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了。”就在高学余和其他记者拍摄死者尸体被抬上车的时候,又有连续三枚喀秋莎火箭弹在距离他们约100米远的地方爆炸,警车的高音喇叭里传来让人们立即进入掩体的希伯来语广播,小孩哭、大人叫,街上的人群四下往楼里奔跑,整个纳哈利亚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毕竟以色列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真主党,相信在边境线的另一侧,黎巴嫩平民所遭受的伤亡比以色列方面更加惨重。迄今,黎巴嫩的平民伤亡人数已上升到3000多人,以色列的平民伤亡人数为30多人。士兵战死沙场那是不可避免的事,而战争中最遭殃的是平民百姓,那些怀抱婴儿的妇女和老人又为何要为战争付出代价?”这是老高在以色列工作生活四年里最深的感受。
黎巴嫩平民对真主党的看法不一。部分黎巴嫩人把它当作能够与以色列抗衡的唯一武装力量,而更多的黎巴嫩人则把真主党视为随时可能带来灾难的组织。
■战事不会很快结束
作为客观中立地报道战事的国际媒体记者,高学余对这次冲突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冲突的起因是真主党绑架以色列士兵,但这次挑衅已经成为以色列大规模进攻黎巴嫩的“机会”。
美国对于以黎的冲突从一开始就向世人明朗了,美国出于自己大中东战略利益的考虑,也就是企图掌握中东石油能源的控制权,实际上在“鼓励”以色列向哈马斯和真主党大动干戈,这也就是警告伊朗和叙利亚。
此次,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军事行为作出的反应显得滞后而软弱,这是局势复杂化和进一步升级的原因之一。联合国安理会带有“谴责”字眼的主席声明在美国的反对下没有获得通过,欧盟和俄罗斯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两支重要政治力量,至今没有发出足够强硬的声音,甚至连阿盟都没有作出足够强烈的反应。虽然在历史上,联合国的决议和国际舆论很少能改变以色列的决定,但这次国际舆论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以色列不断扩大军事行动的规模。至于造成国际舆论集体“失声”的原因,其中尽管有很大的因素是由于这次冲突是因真主党的主动挑衅而起,但其中很可能还有另外的玄机。
至于冲突何时结束,高学余的看法并不乐观,他认为8月底结束已是乐观的估计。“以色列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全球第三大武器出口国。而自从前年叙利亚撤军之后,黎巴嫩政府实际上并不真正拥有自己的国防力量。既然战斗已经打响,以色列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条彻底平静的边境线或者一片边境区域,清除所有的真主党成员,或者迫使他们逃往国外,避免未来有一天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真主党炮弹的威胁之下。这次的黎以冲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战火甚至有可能烧到叙利亚边境”。
可以说高学余是见证巴以冲突的中国第一人。因为他多次采访过自杀性爆炸现场、巴以激烈冲突、隔离墙铁丝网的修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各城市的封锁、亚辛和兰提西遭以色列定点清除后引发冲突的混乱局面、阿拉法特的世纪性葬礼、以色列从古什卡提夫撤离、沙龙病危、巴勒斯坦15年以来的首次民主选举等等,并多次冒着危险去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城市采访;特别是从6月28日至今,以色列分别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和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发起了“南北战争”以后,老高五下加沙,一次北上黎巴嫩边境,亲身经历了战争和炮火的考验,拍到了许多十分珍贵的镜头。
最新动态
以轰炸黎北部 造成二十人伤亡
新华社电 以色列战机11日清晨再次对黎巴嫩多个地区发动空袭,造成至少11人死亡,9人受伤。
根据黎巴嫩医疗机构的消息,伤亡主要来自黎北部阿卡尔省靠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以军向当地一座交通繁忙的桥梁投掷了炸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同时,黎首都贝鲁特南郊也再次遭到以军战机轰炸,城区能够听到接二连三的爆炸声。空袭持续了约20分钟,目前暂不清楚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
以色列战机10日还在贝鲁特南郊的哈伊萨尔姆、布尔吉巴拉吉纳、希亚哈3个地区散发传单,宣布要轰炸这些地区,要求当地居民迅速撤离。
以拒绝俄解决黎以冲突草案
新华社电 以色列电台11日报道说,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恩·吉勒曼10日拒绝了俄罗斯向安理会成员国散发的一份有关解决黎以冲突的决议草案。
10日早些时候,俄罗斯向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散发了一份有关黎以冲突的决议草案,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和全面停止敌对行动72小时”,以便国际救援机构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吉勒曼说,以色列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停火只能让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实现重组并且恢复元气”。他说,俄罗斯的决议草案会阻碍国际社会达成一项更加全面的方案化解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