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育新
郊区公墓现幽灵
撬开墓盖盗骨灰
5日午夜,天色黑得纯净,风吹过齐身的苞米林,传出阵阵轻轻的细语。郊区某地,因为有一座公墓,这里的夜晚少有行人。突然,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划破夜空,在静谧的夜里,让人感到有一丝诡异。
摩托车在公墓墙外熄了火,有个幽灵一样的人影翻过铁栅栏,进入公墓。他娴熟地走过墓道,来到斜坡上的一座墓前,用钢钎使劲撬动汉白玉墓盖。这个墓盖封闭得很严,急切中,一人举起铁锤,汉白玉墓盖应声而碎。此人钻进墓穴,这是一个家族合葬墓,此人努力搬动骨灰盒,终因骨灰盒沉重而罢手,沉静的夜里,传出他粗重的喘息声。最后,他推开骨灰盒盖,将里面的骨灰装在塑料袋中。山坡上的另一座墓又成了盗墓人的目标,撬开墓盖,抱出里面的绿玉骨灰盒,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丝袋子里。
巡墓发现敲诈条
每盒骨灰索要6万
7日早晨,公墓管理人员在墓地巡逻时,突然发现墓碑上写有如下文字的纸条:“请与我联系,电话829XXXXX,每盒骨灰往某某卡上存6万元钱,否则把骨灰扬了……”管理人员赶紧查看墓穴,果然一个骨灰盒与另一袋骨灰不见了。管理人员检查了附近的草地、树丛,没有发现失窃骨灰的踪影。
管理人员试着拨打了纸条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果然,一个男人懒洋洋地声音传过来:什么都不用说,往卡里存进12万,我告诉你们骨灰在什么地方。管理人员明白,确实遭到盗墓贼的敲诈了。他们再次拨打这部电话,准备与其谈判的时候,电话关机了。熬过漫长的一天一夜,8日一早,那部小灵通电话又接通了。经过讨价还价,盗墓者把价格定在3万元,他说:你们要是不往卡里存钱,我就把骨灰扬掉,然后电话通知媒体、通知骨灰家属,我大不了闹个白玩,躺在家里看电视,看你们怎么出丑。盗墓贼的威胁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真出现这样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公墓管理处决定,一面稳住盗墓贼,一面向公安机关报案。
技术锁定盗墓贼
幽灵现身提款机
动力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接到报警后,感到事情非同小可,立即组织精干的力量投入侦查。主管副局长龚志斌、刑侦大队长束玮,带领各组侦查员全力投入侦查。与此同时,为了平息事态,公墓已给盗墓贼提供的卡上,存入2万元现金。侦查发现,卡上的钱被嫌疑人分3次提出1.5万元,提款地点就是市区内的自动提款机。
调查还发现,这张尾数为“350”的银行卡办自建设银行哈达分理处,办卡人所持的是王岗镇刘某的身份证。侦查证明,刘某的身份证丢失,已经在派出所出据了证明。嫌疑人所持有的小灵通,是利用一个山东籍大学生的身份证办理的,目前这个大学生在山东,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什么时候被复印。侦查员到哈达分理处调取办卡时的录像,工作人员证明,这个卡是7月4日办理的,而办卡的监控资料只保存一个月,刚刚抹掉。所有的线索都断了,侦查员们感到碰上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经过认真地走访侦查,一个叫于长春的人进入侦查员的视野。据知情人透露,于长春是加格达奇来哈的打工人员,与姘居的女人靠打工维持生活。几天前,这个行踪诡秘的男人突然发达了,分别给自己的父亲与姘居女人的父亲邮去一笔钱。在线索越来越多地指向于长春的同时,技侦部门也锁定了于长春。昨凌晨,侦查员在哈达道口附近,将犯罪嫌疑人于长春及其同伙抓获。经审,于长春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看电视萌发邪念
学技术公墓作案
1974年出生的于长春,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在漠河认识田某后,两个人姘居在一起。于长春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不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再出去打工奔波。两个人来到哈尔滨谋生,事实上,谋生的艰辛超出他们的想象,于长春生出了找个机会整点钱的想法。
今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一条新闻:陕西省某地两个农民,盗挖了古墓后,利用古墓中的文物敲诈政府,最后被抓获。于长春目不转睛地看完这条新闻,一个罪恶的念头在心中萌生:哈尔滨地区没有古墓,但是有几个公墓啊,他仿佛看到了滚滚的金钱,都涌入他的怀中。5月份,他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在东华苑参加葬礼时,恰好有某公墓的工作人员在散发传单。他要了一张传单,随后几次到公墓查看地形,看公墓的现场环境,研究墓地的档次。6月份,他买来钎子和锤子,随时准备实施作案。
为了实施犯罪,于长春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为了给公墓管理者施加压力,他特意选择在中国传统的鬼节之前作案。他认为,两天后就是鬼节,为了怕扫墓的家属发现破绽,公墓管理者势必更愿意拿钱。他了解到银行的监控系统,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一个月后监控录像消除,为此,他特意在7月4日办理了银行卡。8月7日案发后,侦查员到银行调取录像时,银行录像已消除。
作案之后,他把骨灰藏在事先选择好的地点———朝阳乡前进村外的一个小棚子里。他在小棚子里放了一块板,把骨灰盒存在那里。怕别人把骨灰盒取走,他每天行踪诡秘地去看两次。被抓捕之前,他已经打好行李,随时准备逃走。他告诉侦查员,他并没有把骨灰归还的想法,准备跑到别的地方,继续用电话对公墓进行敲诈。
在刑警大队,记者见到了于长春姘居的女人田某。在田某的眼里,于长春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人。田某有过一次婚史,比于长春大4岁。田某不能生育,丈夫因此弃他而去。与于长春同居后,于长春的家人非常反对,但于长春非常坚决,为此两个人来到哈尔滨,希望能打拼出一番天地。她和于长春来到哈市后,看到某些人奢侈的生活,于长春感到靠打工挣钱恐怕一辈子也过不上这样的日子,于是产生了偷盗墓地骨灰致富的邪念,最终使他走上了犯罪的深渊。
--稿件来自《新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