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在英国挫败炸毁多架客机的重大恐怖阴谋后,世界各国的安检部门都绷紧了弦。尽管如此,美国国务院仍决定按计划在14日正式发行嵌入智能芯片的“电子护照”,替换传统护照。目前看来,这种护照中仍存在众多安全漏洞,因此人们对它存有诸多疑问。
智能芯片嵌入生物信息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8月11日报道,新的美国护照将在封底加入一块“射频识别芯片”(RFID),芯片中存储有纸护照中的全部数据,包括姓名、性别、护照号码,颁发的时间以及截止日期。所不同的是,芯片中还包含一张护照持有人的脸部数码相片。按计划,个人指纹或虹膜等人体生物信息也将在未来被输入芯片。
机场配备的电子扫描仪可在4英寸的距离内读取芯片内的信息。美国国务院称,电子护照可以自动识别人的身份,缩短旅客通过海关的时间,打击假护照,更好地保障边境安全。
电子护照已经在美国试用了一年,在正式启用后,美国国会将要求所有与美国有免签证协议的国家也必须对护照更新换代。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都在2005年开始试用这种护照,英国和德国还在芯片中嵌入了虹膜和和指纹信息。中国香港地区也决定在2007年正式使用电子护照。
安全隐患带来隐私争议
然而,电子护照的前景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论从其诞生之日就未停歇。安全专家担心,电子护照的应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为恐怖分子提供新的袭击手段。
如果被盗可能损失惨重
不过,美国政府经过一年试用,仍坚持认为电子护照是安全的。科学家也承认,由于芯片信息被加密,因此只能被“克隆”,无法被改写。然而,未来电子芯片中存储的人体生物信息将非常全面,一旦泄露,引发的问题将非常巨大。
据介绍,人体生物信息,是个人固有的生物特征和行为,包括脸相、虹膜、指纹、DNA、声音、笔迹、步态等。生物技术专家担心的是,一旦交出生物特征资料,就等于让其个人资讯变得无所遁形。如果银行卡被盗,你还可以注销卡号,但用DNA之类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后,可能打一个喷嚏,都会被人偷走你所有的秘密。
电子护照三大漏洞
信息复制
8月3日,一家电脑安全公司现场展示了电子护照存在的安全隐患。他们利用一台价值仅200美元的读卡器和一台并不先进的智能卡烧录机,就将一本英国电子护照中的信息克隆到一张空白的芯片中,又嵌入到一张智能卡中,这可以用来伪造护照、大楼出入门卡等。
远程读取
RFID芯片的读取距离为4英寸,但安装特殊天线的识别设备可将这一距离提高到160英尺。犯罪分子可以悄悄地偷走别人的信息。
引爆炸弹
更令人担心的是,RFID芯片可能成为爆炸触发器。恐怖分子可以把炸弹安放在某处,与RFID护照的远程读取设备相连,一旦护照中的某种信息被识别,就可能引爆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