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陶忠辉 实习生 叶翩通讯员金缃缤)吴章鸿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心实验室工人。就是这名普通工人,成功地将儿子吴纯培养成连获15项大奖的国际钢琴冠军。2002年,她作为全国教子有方好家长,入选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迄今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巡回演讲达数百场。
“不轻易剥夺孩子兴趣”
1993年,吴章鸿与前夫离婚时,儿子吴纯只有11岁,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离婚后母子俩所有的财产,除了一架旧钢琴就只剩下各自的换洗衣服了。面对空荡荡的家,她首先添置的不是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床,而是写着“自立”、“坚毅”的两张条幅,与儿子共勉。家庭的破裂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幸的,但是对酷爱音乐的吴纯来说,他最担心能否继续学琴。妈妈当然知道儿子的心思。她做出了让儿子吃惊的选择——让儿子继续学琴。她对儿子说:“妈妈并不奢望你能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我只是看到你那么喜欢钢琴,又那么有天分,不想因为大人的缘故,剥夺了你也许一生都不会丢下的乐趣。”学琴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为了赚钱,除了在单位里正常上班以外,她做过缝纫、家教,送过外卖,当过餐厅服务员、营业员等等。
“让孩子体会生活艰辛”
为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体会生活的艰辛,吴章鸿决定让11岁的儿子掌管生活费,把一个月的饭菜票都交到吴纯手里,任由他支配,但是平均每天不能超过10元钱。炎炎烈日,吴章鸿带着儿子一起挤公共汽车,乘车两三个小时到达市区,再辗转几个商店购买打工所需的材料和配件,几十公斤重的铜线和有机玻璃棒,全靠她和儿子肩扛手提。中午,她和儿子蹲在马路边吃最便宜的盒饭,饭后继续工作。一天下来,儿子感慨地说:“妈妈,我今天终于能够理解你为我付出太多的心血!”吴纯14岁时,吴章鸿就鼓励他去做钢琴家教。吴纯第一次拿到自己挣回的100元钱后,欣喜地告诉妈妈:“我能挣钱了!”吴章鸿鼻子一酸,泪水淌下来。“吃苦”教育让吴纯迅速成长。1998年,吴纯只用了3年半时间提前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乌克兰敖德萨音乐学院,年仅16岁就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2003年,年仅21岁即担任“李赫特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评委。2004年6月,成为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士生。
“不以成败‘论’孩子”
1997年12月底,吴纯被选送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钢琴曲目比赛”。遗憾的是,由于临场发挥不佳,吴纯没能拿到名次。走前她曾对儿子说:“妈妈不去送你,也不会去接你,因为家里没有钱。”但现在她决定去机场接儿子,因为孩子失败了,此时他最需要支持与理解。可家里距离机场如乘出租车,要花200元钱。最后,“我花了1元钱,乘公共汽车赶到民航小区,然后步行走上了通向机场的高速公路。”走下飞机的吴纯忽然听见母亲的呼唤,一脸惊讶:“妈妈,您怎么来啦?对不起,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我却没有拿到奖,你怪我吗?”吴章鸿含泪拍拍儿子的肩头,鼓励道:“儿子,这次不行,咱下次再来。妈妈相信你能从这次比赛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学会与孩子交流”
儿子出国后,吴章鸿心里空荡荡的,寝食难安:年仅16岁的儿子在国外能否健康成长?她从各种杂志书籍上选择好文章,特别是优秀人士成功的小故事,圈出重点,写下读书心得,“每周一信”,寄给儿子。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习,吴章鸿要求儿子每月回一封信。她总是仔细反复阅读儿子的回信,然后分析、确定应该给儿子什么样的帮助?每当孩子在异国他乡遇到不公平的待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都会及时给儿子安慰,给他勇气,给他建议,让他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家书抵万金”。吴章鸿耗尽心血选择的文字滋养着儿子在异国他乡慢慢成长。为了加强与吴纯的联系,2001年,45岁的吴章鸿学会了电脑,在网上和儿子交流。2004年3月,母子俩“每周一信”被辑录出版为《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书。该书至今已再版9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