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其背景,就是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这0.8个百分点,放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放在‘十一五’规划中降耗20%的硬杠杠下,显得格外醒目。”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此评述。
相关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解决目前矛盾的决心在中央,关键则在地方政府。首先要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及能耗情况进行一次总的盘点和理性反思,才能真正找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全国能源领导办公室于7月联合发布的各省(区、市)能耗指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切口”,这一“清单”显示:总人口不足600万人的宁夏,2005年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均居全国之首;GDP排名第一的广东每万元GDP消耗0.79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成为全国“能效冠军”。
《瞭望新闻周刊》兵分三路,对地方能耗高与低的“样本”进行全面追踪、解剖:一路赴宁夏,一路赴广东,一路赴处于“中间层面”的一些省区进行深入调研。
宁夏能耗缘何位居全国之首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武勇、黄会清报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2005年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显示,2005年宁夏单位GDP能耗4.1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9.03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4997.7千瓦时/万元,三项指标均为全国之最。
产业效率低且能源浪费严重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郝林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宁夏在“十五“期间的能源消费逐年增加,年均增长达23.4%,明显高于GDP年均10.9%的增速,尤其是2003年到2004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产业迅猛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高速增长,年增长接近50%。
近年来,宁夏一直将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高能耗产业发展较快且比重大,其技术手段和能源使用效率相对偏低。尽管目前宁夏电石工艺单耗、硅铁冶炼单耗和铝锭综合交流电耗等部分产品单耗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机制纸综合能耗及烧碱交流电耗等其他高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0.18%,1千瓦时电量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仅为0.835元。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和热力生产供应等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5.21%,每千瓦时电量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0.477元,单位电量利用效率低。
统计显示,全国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在70%以上,而宁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52%左右,其中,火电加工转换效率为34.35%、炼焦转换效率为71%、洗选煤转换效率为84%。表明宁夏能源加工工艺还比较落后,对煤炭资源造成很大浪费。
能源浪费四大“罪魁祸首“
一是工业耗能比重过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过高。郝林海介绍说,2005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为599.4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为69.8亿元、277.8亿元和251.8亿元。可宁夏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278.8万吨标准煤,第二产业2208.5万吨标准煤,第三产业158万吨标准煤,一二三能耗比例为0.9:88:6.3。
二是高耗能产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从工业内部的能源消费状况分析,有电力生产、煤炭洗选、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和非金属矿等六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为147.5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4.6%。尽管近几年在节能降耗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成效,上述部分行业的万元产值能源消耗水平都逐步有所下降,但整个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三是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成为能耗高的另一原因。宁夏是煤炭资源大省之一,也是典型的“富煤贫油乏气(区)”,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高达99%左右。近年来随着电力工业的逐步壮大,发电装机近90%是燃煤发电,用于发电投入的煤炭占全部煤炭消费总量的40%以上,占加工转换煤炭投入量的60%左右。
四是企业自备电厂无序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宁夏已投入运行、在建及拟建小型燃煤自备电厂总容量157万千瓦(网外),占宁夏2005年底总装机的30.2%。在运行、在建、拟建的企业小型自备电厂中13.5万千瓦及以下机组共60台,总容量157万千瓦,平均单机容量为2.6万千瓦,平均发电煤耗在6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单位千瓦耗煤约是60万千瓦机组的2倍,且大多没有节水设施。
编辑点评:近几年,宁夏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落在别的省份多远,同样保持着“高速增长”,但联系到其同样“高速增长”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拉动究竟有多大,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否认真算过这笔账。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一对看似很难解决的矛盾体。但走出这一矛盾的困扰,必须彻底摈弃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可喜的是,宁夏已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且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扎实迈出这一步。
广东构建低能耗高增长型发展模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健、赵东辉报道:近5年来,广东的GDP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当全国平均能耗上升0.8%时,广东单位GDP能耗在去年全国最低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了2.5%。上半年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广东经济的增长已从以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投资,逐步转向产业的优化升级。近些年来,广东省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总量在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单位GDP能耗越来越低,经济发展初步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高科技促进九大支柱产业不断升级
2003年初,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提议下,广东邀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8家权威机构,对广东的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9大产业进行诊断、研究、摸底,最后形成10个综合报告、61个分行业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广东省九大工业发展规划》。
通过优化升级工业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广东的第二产业单位能耗大幅下降:去年广东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8吨标准煤,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
“十五”期间,广东高技术产业迅猛增长,其增加值年均增长24.1%,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及增幅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科技活动机构、科技人员、科技经费、高新技术产品的7成都来自企业。自2002年开始,广东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目前投向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新型发光和显示器件、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资金已达11.3亿元,孵化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随着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广东第三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十五”期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7%,总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去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2%。
花大力气构建节能体系
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和能源缺口大省,全省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经济发展长期受到能源紧缺的制约。广东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发展的低能耗、高增长,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构建节能体系。
“十五”期间,广东在加强能源供应、能力建设的同时,坚持优化调整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结构,大大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去年广东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比5年前明显优化。广东还不断扩大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液化天然气、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并网光伏发电等领域实施了多项示范工程。目前广东已建和在建的生活垃圾发电厂有二十多座,农村使用沼气池18.2万户。
广东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去年以来,广东确立了以优化重点产业结构、提升优强企业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双优”技术改造工程,其中包括重大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制造业升级等节能工程。还确立了以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十二大重点技术创新专题,其中包括绿色产品、新能源等节能专题。
在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广东积极推进节水工作,去年万元GDP用水量比上年下降26立方米。政府还组织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七项重大工程,以贴息或补助的形式,推动重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使之发挥节约能源的示范效应。
2004年12月,广东省委第一次提出建设“绿色广东”,此后它被写入广东“十一五”规划纲要,并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在全国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000家企业中,广东只占26家。广东省政府不但通过编制节能规划、加大投入,重点改造、提升这26家企业的节能水平,而且还提升监管门槛,把对能耗大户的监管扩大到1000家,坚决查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编辑点评:前些年,广东一些地方也曾经走过“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路子,可贵的是,该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走出一条值得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广东已成为一个“完美样本”。我们期望广东省能够做得更好。
警惕高耗能产业重新抬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储国强刘军陈忠华报道: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表示,将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关,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坚决制止个别地方酝酿发展高耗能产业,防止出现电力供给与高耗能产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马凯此一评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相关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各地一般在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都会有个追求开门红的“开局效应”,这个五年也不例外。一些地区出现了投资和建设热潮,加之今年煤、电、油、运的供应势头不再吃紧,部分被中央三令五申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又悄悄溜了出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赴陕西、山西、内蒙古等能源产区采访发现,电力生产能力普遍增强,供需矛盾得到极大缓解。但与此同时,个别地区为刺激电力需求竟又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高耗能产业发展。
部分地区出现电量富余苗头
随着近年来新建电厂的大规模投产,我国电力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个别能源产区甚至出现了电量富余现象。
西北电监局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去年西北地区总发电量1857.73亿千瓦时,总用电量1822.81亿千瓦时。今年西北电网全年电量均可以实现平衡,且备用充足。除青海电网一季度外,全网和各省(区)无论是年度总量、还是分月平衡结果,都呈现电量较多富余的局面。预计全网富余电量276亿千瓦时。其中仅陕西省就将富余电量107亿千瓦时。而由于电量富余,许多电厂机组开工不足,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明显。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介绍,今年将是我国电力供需由紧张转为缓和的“拐点”,主要原因是我国电力供应能力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5亿千瓦。去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6602万千瓦。今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在7500万千瓦左右,是建国以来发电机组投产最多的一年。
部分地方高耗能产业抬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电力供求形势发生变化,个别地方政府为提前应对可能发生的“窝电”现象,置国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政策于不顾,重又扶持高耗能产业发展。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目前高载能企业用电占用电总量的70%左右,去年用电超过30亿千瓦时。为了进一步加大对高载能企业的优惠扶持力度,乌兰察布市政府向外作出四项承诺:一是今年全市各行政部门对高载能企业实行“零费制”;二是将增值税留给地方的25%返还给企业;三是今年从市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高载能企业进行适当补贴,高载能企业生产用电每千瓦时补贴2厘~3厘;四是出台交通特许政策,要求市内所有的公路限载点对高载能企业的原辅材料运进、产品运出一律放行。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是近年来晋陕蒙宁地区高载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乌海市铁合金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60万吨,占全国铁合金总产量的1/5;电石年生产能力也达到16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30%。宁夏石嘴山市建立的几个工业园区大多以高耗能产业为主,平罗县太沙工业园区,高耗能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一半以上。
编辑点评: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关于“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评述,对一些地方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电力等能源供应从紧张转向缓和,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也在要求我们,要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出发,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作出更为科学的规划和总体调控。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转变理念是节能降耗的根本
在我看来,上半年能耗增速继续上升,与目前还是偏快的经济增速和较高的重化工业投资增速有关,而最重要的,还是节约型社会理念是否深入人心。
从目前情况看,今年降耗4%有些困难,但这并不可怕,如果我们从现在起真的把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深植人心,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工作,“十一五”的降耗指标就能实现。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人的观念转变十分关键。小到个人和企业,能否以节约的理念生活和工作;大到国家,能否真正为发展注入科学和可持续的理念。
德国和日本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从70年代起开始出台调整相关的能源政策,不仅出台相关法律保障能源安全,注意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石油比例,增加核能、水电等可持续能源供给,同时十分重视节能和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小抓起,以节约能源为荣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今年BP的统计显示,日本和德国的能源效率是最高的。
所以,必须把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成一件关乎民族兴衰的大事来抓,要降低能耗,关键是从根本上转变理念。比如降耗指标,能否真正硬化起来,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管;经济、法律、教育等各方面是不是跟上了,等等。如果我们老是想先发展,节能是以后的事,那么即便政策制定了,执行起来也会很难。□(李洁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