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岛内乱局尚未见底
当前,台湾政局已进入一个持续动荡并酝酿某种剧变的时期,两岸关系正处在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且受制于旧格局的过渡阶段。
“保扁”与“倒扁”之争还会是政局变化的主线
在6月底针对陈水扁的罢免案没能通过后,台湾政局进入新的盘整期。
国民党调整此前的策略,回归到“静观其变、谋定后动”的状态。这不仅让媒体焦点从关注蓝绿对峙重新回到关注弊案上,也有为下一步推动“倒阁案”做基础性准备工作争取时间之意。有媒体披露,国民党为争取“立委”支持“倒阁案”,正在逐个选区地进行内部协调。
民进党则在“挺扁”问题上陷入既不情愿又不得不然的两难困境中。对于多数民进党人来说,陈水扁已是他们难以承受却又无法推卸的重负:留陈水扁在台上,民进党等于跟贪腐捆绑在一起,难有“停损点”可言,未来必然会进一步受到拖累,甚至要面对可能的更大风暴;逼陈水扁辞职,吕秀莲上台后又会引发巨大的不确定性,不仅他们最抱有希望的能在2008年延续政权的苏贞昌位子可能不保,而且民进党也有崩盘之虞。
近期台湾舆情发展的主线还是陈水扁家族的弊案及“保扁”与“倒扁”两股力量的拉拔。从“机要费发票案”到“台新银行秘密账户”,题材虽然有可能会变化,但主题都是有关陈水扁的负面消息,且出现了由赵建铭到吴淑珍、再由吴淑珍烧向陈水扁本人的趋势。可以预见,只要陈水扁一日不下台,类似的弊案、丑闻将会如影随形地紧跟着他。
未来台湾政局变化的枢纽仍是陈水扁会不会提前下台。舆论认为,尽管其执政的“正当性”与“道德基础”已荡然无存,但陈水扁“一皮天下无难事”,摆明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不到山穷水尽的境地绝不会主动下台。
百分之十八左右的深绿民众成了陈水扁最后的“堡垒”。但近来的迹象显示,这部分民众中有了两种意见:一派主张“暴风雨中不能换舵手”,只有保住陈水扁才能保住“本土政权”;一派认为,贪腐有害于“本土”,陈水扁更不等于“本土政权”,让他下台才能“深化民主”,民进党在2008年也才有胜算。目前为止,前者是主流,民调显示约占2/3,这也是陈水扁还能挺住的关键因素。随着弊案不断发展,一旦上述格局改变,陈水扁就可能大势已去。
陈水扁即使能够捱过8月,9月份开始也将面临新的关卡。首先,七八月酷暑过后,岛内群众性的抗议活动可能会向大型化、持续性方向发展;其次,若民意气氛合适,国民党内部取得共识,泛蓝仍有可能发动“倒阁案”,一旦成功虽不能直接威胁陈水扁本人,但却会造成政局剧变。
泛绿内部的矛盾是未来的另一观察点。李登辉与台联党加紧与陈水扁切割的动作会越来越多,对陈水扁、苏贞昌的牵制力也会加大。未来一段时间,苏贞昌挟陈水扁放权后有所扩张的行政权力、党内因“苏新连”结盟而在票选“中常委”中过半的实力,还会继续扩大优势,从而逐步把原来的“四大天王”格局变成“一大三小”态势。但“枪打出头鸟”,不仅陈水扁会加紧设防,而且其他几股势力也可能集结抗衡,其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升高。
相比较而言,泛蓝内部较为团结,特别是基层的凝聚力较强,有一股“绝不能输第三次”的劲头。
在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蓝长绿消”的趋势还将继续发展。近期不同机构的民调显示,民进党声势不断走低,其政党认同度仅有5%~10%,为创党以来的空前低谷;国民党的政党形象则明显提升,政党支持度大幅上扬到25%~40%,基本恢复到其鼎盛时期的水平。
陈水扁影响两岸政策的能力将继续下降
过去几年,陈水扁虽然也受到岛内外各种因素的牵制,但其在两岸政策上的每制造一次“惊奇”,往往都会引发某种冲击效应,给两岸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两岸关系稳定的最主要挑战,就是陈水扁年初以来已十分清晰的战略企图:借“宪改”尽可能地推进“法理台独”,继续冲撞大陆的政策底线,制造两岸关系紧张,以拉紧“深绿”、稳住权位,为接班人的两岸政策“定调”,并给自己下台后找出路,从李登辉手中抢夺“台独教父”的名号,使自己不致因任内的贪渎与乱政而遭到清算。
但是,陈水扁对两岸政策的影响力已今不如昔,其意愿与能力之间的落差也越拉越大。目前,陈水扁的个人声望已列岛内“十大政治人物”最后一名,缺乏起码的感召力,已基本不再具有引领风潮、煽动民粹的条件。即使他通过体制外的方式鼓动“宪改”,其能量也将有限,与2003年“公投立法”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陈水扁的个人利益与民进党整体利益及2008年选举需求之间出现严重冲突,其操弄型的“急独”路线也得不到党内主流意见的支持。民进党内新潮流系、多数新生代民意代表及台当局经济事务官员不赞成“台独”盲动与对两岸交流的限缩。作为阻挡罢免案的一个举措,陈水扁还对美国重申久已不提的“四不”,明确承诺不会用体制外手段推动“宪改”,这进一步削弱了其在体制内推动“宪改”、制造两岸紧张的能量。
按照陈水扁原定计划,今年9月前主动进行有关“宪改”的社会动员,要办万场说明会。但是,受到弊案的冲击,这一打算完全落空。9月开始,台“立法院”大概也很难如其所愿地花大力气处理“宪改”议题。若政局出现较大变化,“宪改”有可能根本上不了台面。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随着陈水扁困境的加深,其刻意制造两岸关系紧张,以求转移焦点的诱因也会加大,冒险性有所上升。从过去陈水扁的所作所为及其赌徒式的性格看,不能排除其在身处绝境时放手一搏、实行“台独末路狂奔”的可能性。
陈水扁从年初的“终统”闹剧中并未捞到想要的东西。近期,陈水扁为求脱困又向“急独”势力表态要推动“制宪”,在岛内也没有引起预期的反响。未来虽然他必然还会在两岸关系上继续制造新的事端,但其效果将有限,难以改变两岸关系大势。
“苏修路线”的空间也有限
苏贞昌接任“行政院长”之初,在两岸政策上十分低调,完全唯陈水扁马首是瞻。但从5月初开始,随着“台开案”的爆发,苏贞昌利用陈水扁身处困境、自顾不暇之机,以“台湾主体性”、“政策主动性”为包装,悄悄地推出与陈水扁有区隔、相对较为缓和务实的两岸经贸政策,被岛内媒体戏称为“苏修路线”。
从前不久结束的“台湾经济永续发展会议”(简称“经续会”)的过程与结果看,苏贞昌欲借此次会议为自己未来决策“背书”,力主适度放宽两岸经贸限制,以便打开台湾经济发展的“死结”,争取工商界的支持,为自己拉升民望、赢得政绩的意图表露无遗。
与谢长廷、游锡堃、张俊雄等前任相比,苏贞昌的处境相对好一些:一方面陈水扁处于弱势,另一方面自己又是党内希望所系。在陈水扁宣布放权之后,苏贞昌的政策空间与人事权也有所增加。正因如此,在蔡英文的大力协助下,苏贞昌在此次“经续会”上顶住了泛绿内部的压力,强行将“取消台商对大陆投资40%上限”、“两岸直航”等议题列入会议的“其他意见”。
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这一切不过是复归原点,等于没有退也没有进,苏贞昌以“全民共识”为自己政策“背书”的目的基本落空。会后,李登辉公开指责,陈水扁则暗中批评,并一再强调在此问题上他与李登辉的意见“完全一致”,“中常会”上甚至出现了各派势力联手攻击“苏修路线”的场面,逼得苏贞昌只得赶紧表示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仍是最高原则,“根本没有苏修路线”,“投资大陆40%上限不会调整”。
未来,从其个人利益出发,苏贞昌势必一方面顺应陈水扁的意图,强化“积极管理”即对大陆投资进行更为务实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尽其所能地放宽两岸经贸限制,推动客货运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使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保持开放而非退缩的总体态势。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陈水扁与苏贞昌已紧紧绑在一起,“苏修路线”的空间有限。为了保住权位,陈水扁紧紧拉住苏贞昌,也“套牢”了已公开支持苏贞昌参选2008年“总统”的新潮流系。由于双方已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虽然彼此还存在着权力之争与不同利益考虑,但都会以“大局”为重。陈水扁“放权”之后,苏贞昌所增加的主要是人事权及对内政策,大陆政策仍由陈水扁所掌控。
“深绿”对台行政部门还有很强的牵制力。在陈水扁、民进党支持者已缩小到仅剩约18%的情况下,“深绿”不仅成为陈水扁暂时保住权位的最后依靠,也是苏贞昌能否获得民进党提名的决定性力量,因而都处于被“绑架”的地位。这一基本格局等于给“苏修路线”划出很多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不管苏贞昌愿不愿意,他已没有更好的选择。□(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