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老舍茶馆久居都市的北京人与久居深山的普米族人,因为原生态歌舞进行了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而在此之前,曾有公司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两万人的调查,没有一个人知道普米族。
昨天在老舍茶馆展示普米族原生态歌舞的七位姑娘是音乐人陈哲发起的“兰坪民间文化村寨传承培育项目”中的学员。 她们表演了口弦、四弦、民歌以及获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的普米族《撞胯舞》等,普米族姑娘们的质朴、纯真和她们的能歌善舞都令观众们再一次感受到原生态的文化与心灵冲击。
事实上,在台上台下充满好奇和欣喜的背后,原生态的文化传承仍是相当困难的。陈哲介绍,普米族是56个少数民族之一,只有3万人,但在滇西北文化走廊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不知道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好像都忘了有这么一个民族。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我们还有个朋友,请热爱他们”。
陈哲的普米族文化传承计划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兼顾的计划。他希望从建设和恢复人文环境入手,从年轻群体入手,引导、促进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村,令民间文化在劳动价值实现中持续。
刚开始,陈哲只有四位学生想学习本民族文化,不久就有3位跑了。陈哲说,大山里的年轻人是向往城市生活的,也自然受主流文化影响,一个民族不可能只在封闭中生存,那样只有萎缩。好在近年来,普米族开始注重和恢复民族文化。现在陈哲的学员有18人,村寨计划也影响到普米族的思想转变,民族内部有了重塑民间文化价值观的意识。
目前,陈哲的普米族村寨传承计划最缺的仍然是资金。这一计划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也得到过福特基金会一年多的资助。但目前,随着计划实施的良性展开,资金问题越来越成为现实问题。
陈哲表示,原生态文化的根是村寨文化,村寨传承计划是一条漫长、艰辛,充满矛盾、困惑但又是保护传承的必经之路。陈哲希望各界人士支持这一计划,不然,好的局面就会一点点丧失。如果说,希望工程是对知识的看重的话,那么,村寨计划则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传承。陈哲说,一个民族文化消亡之后是无法再次复制,再次复生的。
本报记者戴方D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