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剧照:毛泽东(右,唐国强饰)与白求恩(特洛文·海斯饰)亲切交谈
几乎在每一个关于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的公开场合——关机发布会、光盘签售仪式、首播发布会……著名女导演杨阳都会激动地流下泪水,声音哽咽。8月11日,这部杨阳执导并担任编剧之一的20集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曾成功执导过《牵手》、《记忆的证明》等优秀作品的杨阳,说起《诺尔曼·白求恩》的创作拍摄过程,她形容自己“就像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久久难以从中抽离出来”。
“尊敬他,如一个英雄;爱他,如自己的兄弟;追随他,为人生的楷模”
这是杨阳概括自己对白求恩这个人物的感受。她说,现在我们知道的白求恩,往往是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描述的那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许多人对他的了解,大多限于他生命中最后两年在中国晋察冀边区所展现的华彩篇章,而对他的整个人生历程尤其是来中国以前的经历缺乏了解。这部电视剧首次全面展示了他49年的人生传奇:他不但是医生,还是作家、画家,爱好旅游、摄影。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医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油画,在中国时他还创作小说。他曾跻身于北美最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的行列,挣很多钱,也花钱如流水;风流倜傥,也曾放浪形骸。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中国与战争和贫病中的人们同甘共苦,在环境极差的小破庙里没日没夜地做手术,亲自用嘴吸出小战士伤口上的浓血……直到最后在治疗伤员时被感染而献出生命。杨阳还提到白求恩的遗嘱,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诉战友们应该准备大量的奎宁和铁剂,预防部队里的流行病,而且要到上海和香港去买才便宜。遗嘱最后的话是:“人生太美好了,真的很值得为它好好地活上一回,但是,也真的很值得为某一个目标去死一回。”说到这里,杨阳又哽咽了。
“白求恩的灵魂引导我走近他”
杨阳说,从2005年1月20日接受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担任这部剧的导演工作,就决定了创作和拍摄的过程必定是辛苦的、缺乏睡眠的、东奔西跑的,也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当时,投资方要求在2005年内完成全部制作,杨阳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而此时,剧本尚未完成。杨阳说至今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对剧本慎之又慎的自己,竟会如此冲动。
在不到20天里,她和助手们就完成了国内剧本的初稿。2005年2月7日,当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的时候,杨阳写完了最后一集剧本。书房里堆满了白求恩的资料,发黄的书页,复印的纸片,厚厚的传记;中国人写的,外国人写的,白求恩自己写的;到处都是白求恩的照片,幼年的、青年的、中年的。杨阳眼睛发潮,“诺尔曼在我的心里日益活跃,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乃至发脾气时的表情和动作都是那么清晰地呈现出来。”她认为,“是诺尔曼的灵魂一步步引导着我,走近他”。
随后的3月初,杨阳第一次去加拿大蒙特利尔选景、谈剧本、面试演员、跟加方助理导演、美术等见面。4月1日,该剧在山西开拍。大山沟里的片场依然很冷,尘土飞扬,所有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吃饭时没有桌子,就像老乡一样蹲着吃。但是主演和群众演员仍为了剧中人动容,眼泪一次次落下。杨阳则累倒在片场,高烧咳嗽至气管充血,她只是说:“能够拍摄白求恩的故事,是我三生有幸。”因为整个拍摄过程让她越来越有信心,尤其是后来在加拿大拍摄时,大家去了白求恩上过的大学、工作过的医院,杨阳每天经过市中心的白求恩雕像,看着鸽子落在雕像的胳膊上,就想到白求恩在这里如何作为名医无偿为贫民看病,想到白求恩日记里的句子:“当自己是最被需要的人时,就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人。”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白求恩为什么舍弃自己富有的生活到中国的原因。
曾被群众演员对白求恩的感情震撼
杨阳始终难以忘记拍摄过程中的一幕:在拍白求恩离开山西那场戏时,剧组请了很多群众演员,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小孩。白求恩依依不舍地和群众告别,老百姓一边送白大夫,一边流着泪。其实之前说戏时,杨阳根本没有要求群众演员流泪。她被群众演员自发的行动深深震撼了,也和摄影师一起流着眼泪拍完了这场戏。事后,主演白求恩的加拿大籍演员特洛文·海斯问杨阳,从哪里请来的这些演员,他认为这些演员演得太好了,太专业了。杨阳告诉他,这些都是从没学过演戏的当地老百姓,他们演得好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对白求恩的爱戴,特洛文·海斯也非常感动。
杨阳与剧组和泪创作的这部剧,终于赢得了看过样片的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称赞,他们认为该剧不仅塑造了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也再现了一个充满浪漫艺术气质的西方青年,一个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著名医生,一个关切民众病痛疾苦的人道主义者。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认为,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必将成为今年电视剧坛最大的亮点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