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
7月24日上午,笔者来到肥西县桃花镇染坊村的芙蓉社区采访,正巧遇见50岁的居民陈祥安,他指着家里的装修向笔者介绍:“我们这套9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是三室一厅一卫,还有一个车库。我和老伴在社区里开了个小餐馆,儿子和女儿都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一家从农民全变成居民了,收入比以前种田翻了几番,生活过得开心呀!”据村民李世金介绍:“这里近年来被征用土地2000余亩,前年12月起实施撤村建社区,建造了13幢多层住宅,安置了520户,全村人都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省会合肥市近郊的肥西县桃花镇不少农地被征用,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肥西县桃花镇决定进行“社区集中安置,用地综合开发”的大胆尝试,利用社区开发发展来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创建了成功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使这里的农民失地不失利,安居也乐业,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
运行模式
据调查,桃花镇社区发展型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关键是“社区集中安置,留地综合开发”。具体的运行方式是“三集中、四统一”。
集中管理全镇土地,统一进行拆迁补偿。该镇成立了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全镇范围的征地、拆迁、补偿工作。
集中安置农民住宅,统一进行综合开发。在失地农民安置中,桃花镇以集中补贴的形式兴建失地农民安置房,再以低于建设成本的价格出售给拆迁农民居住。同时还预留一定数量的地用作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发展园区经济,壮大镇域经济,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据介绍,桃花镇综合开发建设创造的就业岗位有5000多个。
集中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统一安排农民生产生活。到今年6月止,该镇已经给失地农民发放了3000多万元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并让年满55周岁的男性和年满50周岁的女性的失地农民现在每人每月能领取100元的生活费,还设立了大病统筹基金、劳动技能培训基金、贫困救助基金等等,建立起了社区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意义深远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模式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对失地农民进行招工安置。这种模式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行得通,并且效果也好,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很适应;第二大类是定期定额地发放基本生活费,这基本上忽视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不能真正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大类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失地农民用完了钱又会回来找政府,麻烦也很大;第四大类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这类为失地农民解除了养老的后顾之忧,是较为可行的模式,但是它也只能使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稳定下来,而不能使失地农民富起来。而肥西县桃花镇失地农民的社区发展型安置模式的是一种新模式,它通过集中安置,综合开发建设,既能使失地农民安定下来,又能使失地农民富起来。”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孙自铎教授说。
孙教授认为,肥西县桃花镇从失地农民的就业、发展等各方面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引导他们走向城市、走向富裕。因此对于解决现在的失地农民问题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