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多层公寓享受社区服务经济来源稳定
园林式的绿化景观,红白相间的多层公寓,还有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商业用房、老年活动中心,甚至还有民航服务网点……这里可不是中心城区的高档小区,而是滨江区滨兴小区内的农民多层公寓。 “住在这里真的很好,估计香港人住的地方也就这样了吧?”小区46号楼1单元101室的方竹生大伯笑呵呵地说。
滨江“农民”越住越高
6年前,滨江的农民都住单院独户以及两户联建的点式农民住宅;5年前,第一批拆迁安置农户开始搬进6层楼高的多层公寓;而就在今年年底,一批农民还将搬入江虹小区丹香苑已经落成的18层高层农民公寓!滨江农民,可真是越住越高了。
2001年1月1日开始,滨江区停止建设单院独户以及两户联建的点式农民住宅,全面推行农村多层公寓建设,让一批批“农转非”人员搬进了社区化管理的农民多层公寓。今年,区里还将计划开工新建约80万平方米的农村多层公寓。
根据统计,到今年6月底,滨江区已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4.5亿元,开工农民公寓376万平方米,竣工214万平方米,交付使用145万平方米。共有4568户农民拆迁户入住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区。
农民住进了多层公寓,让滨江的土地使用效率也有了提高。区农村多层住宅建管中心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建多层农民公寓比原先农民建独院小楼,节约40%左右的土地,如果安排1万户住进多层公寓,就能省下土地2000亩。
“从前是‘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周兴泉感叹说。他是长河街道江二社区书记兼主任,又是小区的物管负责人。他说,以前滨江农民的房子,都是每户人家自己造,每幢房子的外观气派漂亮,可是许多幢凑在一起,看上去却不整齐。农民多层公寓则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好的新小区,绿地覆盖率超过小区面积的50%,还有宽阔的小区道路、种类齐全的健身设施、50%比例配置的地下车库———“从各个角度看都十分顺眼”。
不仅是外观更加漂亮,房间里的装修也和城里人家一样漂亮。走进新住户杨先尧的家,可以看见房间里铺了地板、还贴上墙纸,空调、冰箱、热水器……凡是城里寻常人家有的电器,在这里都能找到。“以往农民自己盖房子,‘面子’很漂亮,‘里子’就不行了。现在,你看看,我房子里哪一点还比城里人家差?”杨先尧对新搬迁的公寓很满意。
农民住进新公寓蛮舒心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滨江区寸土寸金。不过,乔迁新居并没有成为“农转非”居民的额外负担。
农民戚关福,因为征地拆迁变成了“城里人”,他的公寓房价格仅为每平方米670元。“现在,我的房子在市场上能卖到每平方米4000元。不过,这样好的房子我怎么会舍得卖?”戚关福说。
滨江的农民公寓建设一直由政府主导。从2001年起,征地拆迁的农民就统一享受每平方米670元的购房价格;而自己拆除旧房要求购房的农民,每平方米的房屋价格只需570元。“制定这样优惠的价格,就是要让每家农户都能买得起房。”区农村多层住宅建管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勇亮表示,今后用于安置失地农民的小高层和高层,也将以成本价格提供给农民。
别以为农民公寓价格便宜,质量就可以随便“忽悠”!滨江农民现在住的公寓,可是经过了好几次检验呢!区里专门开展了农村多层住宅“质量安全管理年”活动,组建了一批由区建管中心、拆迁户代表、人大代表为成员的义务“验房队”。
哪里有农民公寓竣工,“验房队”就会在农民兄弟搬新房之前,拿上红外线测距仪、铁锤等工具上门,敲空鼓、看裂缝、量层高、看漏水、查配电,给房子“挑刺”。发现了问题,他们就发放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哪个建设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不仅要被罚款,还要上“黑名单”,以后滨江区建房子,这些建设单位就要“靠边站”了!农民沈立方说,像他这样的“农转非”的住户,在搬进公寓前事先都会问上一句,这个房子有没有给“验房队”看过?
近期,滨江区政府还在制定新政策:要按照多层每平方米35元、高层每平方米65元的标准,由区财政出钱,为搬进多层公寓的农民建立物业维修基金。以后哪户“农转非”居民的家里房子漏水需要维修,哪幢公寓需要外立面改造,费用都从这个基金里开支。
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里人”
农民离开了土地,是“离地又转产”,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出路,才能真正让他们从农民变成市民。为此,滨江区专门出台了“五个一”政策:3人以上的拆迁家庭,拥有一套可用于出租的安置房,每户有一个人就业,每人有一份养老保险或生活补贴,每个劳动力拥有一次免费培训机会。区政府要让尝到“居住革命”甜头的农民,真正认同自己的“城里人”身份。
张伏香阿姨原来是农民,眼下成了小区的保洁员,负责所在小区的卫生工作。她说,小区里的68个保洁成员都和她一样,是搬进公寓,“放下锄头、拿起扫把”的“农转非”居民。
滨江区弄村的集体经济,也没有因为农民搬进了新社区而“缩水”。现在,区里把小区中50%的经营性用房以成本价转让给原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统一分配经营。
搬进了农民公寓,住户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这里都要讲卫生。”张阿姨说,“以前住在江二村,家里的垃圾往大门口一扫了事。现在住进楼房,每户人家的垃圾,要装袋后统一放进垃圾箱。”
(通讯员李小芝高新区(滨江)报道组余小平叶春冬记者翁若川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