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蚕农养蚕制丝,商贾或买或换,安康的丝绸于是由古长安一路西行到了波斯。
历经多年的发展,安康成为国家蚕桑主产区,蚕茧产量也已占到全省85%以上。桑茧丝绸的红火,曾让安康人受益多多,而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起落,也使安康的蚕农和企业饱受辛酸和折磨。
低潮中,他们没有放弃,多年的坚守,为的就是——
紧紧抓住久盼的机遇
今年5至7月间,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省委书记李建国、代省长袁纯清等多位中省领导到安康视察调研指导,这在安康发展史上是少有的。7月23日上午,省政府在西安召开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座谈会,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的讲话振聋发聩:“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在陕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难点在陕南;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焦点在陕南。实现陕南突破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客观要求!”
座谈会之前,袁纯清代省长曾利用六七天时间,分别到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进行调查研究,他对陕南“突破发展”的思路和要求高屋建瓴:“陕南突破发展必须立足于富民,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殷实一点;必须立足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必须立足于实现市本级财政收入和市带动县域发展能力的提高。”
“陕南突破发展要害在绿色,根本在产业,关键在规模。其基本方针是依托山水,重在富民,多元化发展,规模化做大,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推进,生态化保证。要做到这些,就要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久盼的机遇来了!安康市委书记黄玮、市长刘建明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激情荡漾,面对压力和动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突破发展”?安康选择蚕桑产业率先突破。其一,蚕桑产业是安康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骨干项目;其二,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调整,“东桑西移”
给安康蚕桑的突破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好的空间;其三,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为安康加快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7月20日,安康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一项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奋力实现蚕桑产业四个翻番,即在“十一五”期间,蚕种发种量由现在的45万张达到100万张;蚕茧产量由1500万公斤达到3000万公斤;厂丝产量由1000吨达到2000吨;蚕业收入由5亿元达到10亿元!
要让“老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陈旧的思维、体制和方法显然难以奏效,于是安康选择——
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
“两放开一改革”是安康突破发展蚕桑产业在体制、观念和政策上的重要突破。
鲜茧价格是激发或刺伤蚕农养蚕积极性的一把双刃剑,也是促进或阻碍丝绸企业发展的一大经济杠杆。计划经济条件下,蚕茧价格是“红灯”,谁也不敢乱闯,长此以往就在干部的思维中形成了价格禁区,引发的结果是:价格低,伤害了蚕农利益,烘茧丝绸企业的利益空间增大;价格高,蚕农受益高兴,而企业受国际市场价格制约,丝绸价位有利可图也还罢了,若国际价位大幅下滑,而蚕茧成本居高不下,丝绸企业就会亏得血本无归。本着有利于增加蚕农收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安康首先“放开鲜茧收购价格”,即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价的指导下,允许具有鲜茧收购、烘烤资格的法人按市场行情收购鲜茧,建立蚕茧最低保护价制度,通过公平竞争,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蚕茧收购价格机制。
其次是“放开干茧销售市场”。多年在农村采访,多次听到农民的抱怨:“别处蚕茧价高,我们这儿价格低,想销到别处,可政府划定了区域,不许我们外销,心里憋屈。”要理顺体制和“心气”,就必须创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发展环境,于是安康决定放开干茧销售市场,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逐步取消严格的干茧上交和茧区划分规定,大力支持加工企业通过提供服务、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自己稳定的茧区和原料供应基地,建立统一而又开放畅通的蚕茧流通市场。
“一改革”就是加大龙头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安康建起了缫丝一厂、二厂、丝织印染厂,石泉、汉滨、紫阳、平利、汉阴、岚皋等蚕茧主产区也纷纷建有缫丝厂,这些企业曾经红火过,后因体制、市场、技术等原因,大多数因严重亏损甚至资不抵债而名存实亡。通过艰苦的国企改革,几家大的龙头企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要再度振兴安康的蚕桑产业,加大龙头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至关重要。在这“一改革”中,安康采取了“三结合”的措施:一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企业改革相结合。进一步加快现有茧丝加工企业改制步伐,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同时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加快形成一两个大企业集团,增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二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大公司、大企业改造、兼并、重组现有企业,投资兴建缫丝、丝绸、制衣等新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充分发挥“能人大户”和民营企业的作用,支持鼓励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
汉滨区河西镇西山村是闻名当地的蚕桑产业大村,村民李本荣年养蚕20张,收入近两万元,靠养蚕他家建起了两层楼房,购置了家电和摩托车,还供养了一个孩子上大学。闻听了市上的决定和开放政策后,他发自内心地拥护和高兴,“蚕桑是我们的‘摇钱树’,好领导、好政策会给我们农民摇来更多的票子”!
体制、政策的创新必然解放和促进蚕桑生产力的发展,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必须——
夯实基础创新科技水平
要突破发展,必须抓好蚕桑基地建设,并努力提升创新蚕种建设、桑园管理和蚕农养蚕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的要求,安康突出抓好8个主产县区、40个重点乡镇,支持发展100个专业强村和5万户专业大户。加大低产劣质桑园的改造力度,引导和鼓励蚕农利用好田好地建设优质高效示范桑园。允许桑园依法有偿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坡地兴建桑园,一律视作退耕还林,享受补贴政策。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小水利建设等支农项目和投资,适当向蚕桑产业基地集中和倾斜,对连片发展高产密植桑园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验收合格后予以奖励。
蚕种的优劣直接关乎蚕桑产业的效益,安康蚕种的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但按照发种量由现在的45万张增加到100万张的“翻番”要求,质量和数量还需大大提升。《决定》发出后,安康加强优质蚕种建设的步伐加快,相关部门和机构在优质高产蚕种研制、选育、试验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已进入“角色”,秋蚕发种量将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安康农民养蚕历史悠久,提高他们的养蚕技术水平,对产量和收入“翻番”至关重要。安康创新蚕桑科技的措施是:引导蚕农改变传统的养蚕习惯,重点推广优质桑(蚕)种、密植桑园、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蔟蚕具、蚕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力争在较短时间使全市小蚕共育达到60%以上,省力化蚕台和方格蔟为主的优良蚕具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下功夫提高亩桑产叶量、张蚕产茧量和蚕茧质量。为大范围提高技术水平,安康决定每年培训蚕农20万人次以上,使每个养蚕户有一人掌握养蚕先进实用技术,每个重点村有2至3名技术骨干,每个乡镇有一批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服务队伍。
在西北地区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蚕桑县石泉县,县委书记明平英介绍说,面对大好机遇,我们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努力把石泉建成“西北蚕桑第一大县”。在“十一五”期间,全力实现发种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工业产值四项指标“翻两番”的目标!
从机关到农村,从书记、市长到农民,“突破发展”、“开放创新”已成为安康的最强音!
(本报记者 袁治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