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利箭出鞘深入训练场
中新网8月14日电当荧屏上《DA师》的雄姿让人肃然起敬之时,解放军一支年轻的“Y”部队在信息化的征途上快速前行。短短5年间,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初步实现了指挥办公自动化、军事训练模拟化、野战指挥数字化、综合集成一体化。结果给当代军人以启迪。《解放军报》今日刊文,纪录了该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战斗力提升的轨迹。
对手工作业“优秀”的置疑引发新考题
2001年初,组建不久的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在军区组织的实弹考核中,打出了全优的好成绩。这在全师官兵中的确是一件喜事,然而,师党委“一班人”却高兴不起来。“这是用老装备按老打法取得的优秀啊,假如这次考核是一场信息化战争,大家还能喜滋滋地坐在这里开会吗?”考核后的党委会上,师长和政委给常委们出了一道新考题。
师长梁军引用了一组数字:发达国家军队的数字化炮兵从捕捉目标、指挥员呼唤火力到发射第一发炮弹只需2至3分钟,一次火力打击后3至5分钟就转移阵地。而我们经过多年“快反训练”打出来的“优秀”,时间却比别人长许多!
一个简单的对比让人深思:这样的“优秀”能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吗?
议论,讨论,争论……为此,师里先后开了3次党委会。在第3次党委会上,师长梁军发了言:“战胜困难关键在于战胜自我。不搞信息化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战斗力永远也上不去。”掷地有声的话,让“一班人”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做为现代军人,要有把忧患意识转化为消除忧患的行动;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是最大的风险,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是挑战风险战胜困难!
那段时间,全师上下充满“火药味”,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有关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资料片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军内外多位研究信息化的专家先后被请到师里,高科技知识学习讲座一连搞了12个专题。
很快,一场以“组建预备役部队为什么、打赢信息化战争靠什么、提高战斗力抓什么、我们的差距是什么”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展开了。官兵们纷纷登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你争我辩中认清了一个道理:搞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必由之路。
经报请吉林省军区党委批准,该师一方面对官兵加大信息化知识培训,一方面由师长梁军、副政委田钧、参谋长李长志带队兵分三路,南下北上,考察走访20多家部队和科研院所,带回了上万组数据、30多万字技术资料。紧接着便是分头走访军地有关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出台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一个“实战牵引、前瞻设计、循序渐进、集成创新”的总体建设思路,就此形成。
“铁班子”打造信息化人才群体
今年6月的一天,师综合训练中心内气氛紧张。44名机关干部在这里接受上级联合考核组“军事素质认证”考核。考核结果令考官们一时难以置信:2人99分,42人取得100的满分。顿时,考官们连连赞叹:“了不起!”
别人眼中的“了不起”,在这个师已是平常事。近几年,他们先后参加上级组织的考核、比武和重大演习任务10余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因为全师有一个钻信息化、懂信息化的人才群体。全师高科技知识普及、计算机和外语考级、学历升级“三项成才”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目前,全师现役干部本科以上学历已由2001年的36.5%增至81%,机关干部基本达到了“会操作嵌入信息化系统的主战装备,会使用现代通信手段沟通联络,会操作自行研制的信息化装备,会使用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作业”的“新四会”要求。
“不懂信息化的班子,带不出信息化的部队。”这是师党委“一班人”的共识。5年来,他们个个以顽强的毅力钻信息化、抓信息化,被誉为信息化征途中难不倒的“铁班子”。数据显示:师9名常委5人取得研究生学历,4人在读;人人通过优等指挥员素质考核,达到计算机等级认证标准。师长梁军在职学习获得军事学硕士学位,被炮兵指挥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为研制信息化装备和学习先进知识,长春市的科研院所几乎被他跑遍了,连这些部门的保安都管他叫“铁腿子师长”。
在这个师,谁在信息化上干出了成果,谁就是党委的“香饽饽”。作训科长李海锁精通计算机网络专业。前年底,已在外单位打了转业报告的他被“挖”到师里,不到一个月就被破格提拔为科长。几年来,全师先后有4人因对信息化建设贡献突出荣立二等功,有28人荣立三等功,16人提前晋职。总参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看到这一成果后说:“没想到你们师里藏龙卧虎!”
军民合力实现“钢铁”与“硅片”对接
去年初,师党委提出了“利用某卫星定位系统,改造运用到师炮兵野战指挥”的方案。由北京某导航技术公司对系统的具体功能提出研发方案。半年后,该公司技术人员带着新研发的设备来到师里,测试中却发现定位系统有很大误差。
师领导和机关技术人员反复查找炮兵侦察有关资料,列公式,画图纸,突然发现炮兵计算所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的横、纵坐标正好相反。“问题就出在定位系统使用坐标系上!”这一发现令在场的官兵异常兴奋,马上通知了北京的这家公司。当技术人员把这一“新发现”与原来的计算方案一对比,顿时恍然大悟,并主动降低了设备的价格。
集成创新是他们打开信息化之门的“金钥匙”。他们采取先进的积极借鉴、成熟的直接借用、相近的主动借助、通用的整体借来的办法,通过对地方信息化技术的嫁接、移植、嵌入,进行集成创新,走出了一条起点高、效果好的信息化建设路子。据统计,师里直接应用地方成熟技术、先进设备300余种(件),实现资源节省,效率提升。
打开这个师的《高技术人才储备数据库》,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他们的“一团一组一队”。“一团”,就是由20多位资深专家、教授组成的“决策智囊团”,直接辅助党委进行信息化建设决策;“一组”就是由80多名信息、通信、技侦、心理战、电子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研攻关组”,帮助破解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一队”就是由近100名网络设计、调试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保障队”,负责信息化系统维护检测、重大活动中的技术支援保障等工作。这“一团一组一队”为师里的信息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100多条,协助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30多个。
走进这个师的装备库房门,那一字排开的作战指挥方舱、参谋作业方舱、信息处理方舱等10余台车载的信息化装备,无不浸透着军民合力攻关的汗水。他们整理出足有1米高的实验数据便是“钢铁”与“硅片”对接的有力见证!
五年砺一剑出鞘显锋芒
2004年初,多家军内外媒体准备把他们信息化建设作为典型进行宣传。稿子写好了,报纸小样都出来了,当从外地出差回来的师长梁军得知情况后,立即打电话请求报社连夜将稿子撤了下来。他说,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还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东西不能急着宣传。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由机械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转变开始了。2004年8月,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暨预备役炮兵部队建设会议在河北唐山举行。他们被作为信息化的典型参加会议,并接到了铁路输送装备的通知。这时,师党委决定:参加活动人员、装备全副武装,采取摩托化行军方式,从长春长途奔袭直赴唐山。有人担心近千公里的路程,几年心血研制出10余辆车载的“宝贝疙瘩”,路上有点磕磕碰碰谁负责?师党委态度坚决,这套数字化指挥系统研制后还没有经过远距离演练测试,必须抓住这个极好的机会,进行演练和检验。于是,他们一路上以实战为背景,根据不同地形和气候,边走边练,检测装备的性能指标,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次既积累了20余组科学实验数据,又提高了官兵驾驭信息化装备的能力。
去年8月下旬,科尔沁草原黄沙漫天,炮兵阵地上的各炮群蓄势待发,一场炮兵检验性演习考核即将开始。这时,师指挥部突然接到报告:“有线通信线路被友邻坦克机动时辗断,传输系统失灵!”
演习中的意外情况,给他们出了一道现场考题。还有10分钟打靶就要开始。紧要关头,指挥员镇定自如:“启动B方案。”各级指挥员接到命令,迅速转入无线联通计算机指挥网络。通信传输恢复正常。10分钟后,随着炮兵群指挥员下达射击的指令,目标一个个被摧毁。考核结束时,军区考核组做出了这样的评估:对19个目标进行射击,发射炮弹全部覆盖目标,35个演练课目获得全优,指挥效率比传统指挥手段提高了8至10倍。(刘玉书、孙兆秋、徐晓鹏、江盛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