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最早对唐山大地震进行全景式报道的报告文学集《唐山大地震》,近日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推出30周年纪念版。
据悉,在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前夕,《唐山大地震》一书的作者钱钢赶到唐山与读者见面,一位郑先生带来了当年他从报纸上剪辑下来的该书的连载本。 “1986年7月,我在从青岛回唐山的火车上,一口气看完了钱钢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感触很深。但这本书我找不到了,看到报纸上连载就想到粘贴成册,保存了下来。”郑先生说。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带着孩子买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有意让孩子了解唐山那段历史。
与此同时,团结出版社出版了《唐山大地震亲历记》,陈建功、冯骥才等60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回忆震后的唐山。
贾云年,唐山大地震时作为河北地震局地震地质考察小组的成员之一因公殉职。妻子陈非比也是地震工作者,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诉诸成30多万字的《悲壮的历程》,寄语丈夫和所有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战友。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河北作家、《震城》作者张庆洲的新作《唐山警示录》。
有调查显示,大地震时,唐山市区70万人中有63万人被埋在废墟中,当天死亡的有五六万人,靠自己的力量获救的有二十几万人,而获救者又去救助他人,这样被救出的人达二三十万。
在研究了地震后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异之后,“中国地震社会学第一人”王子平更加关注灾后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提出了“精神废墟”理论—灾后人们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被孤立,这时靠“精神救灾”以振作灾民的生存意念十分重要。“我还记得当时在唐山矿旁边,隔着一个水塘听见对面慰问团的歌声传来,那时心里的感觉难以形容,就觉得一切都恢复了,生活就这样回来了。”
现在,“地震社会学”已经渗透到了唐山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对今年出版界对唐山大地震的纪念,王子平说最好的纪念是强化人们的防灾意识,提高民众的抗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