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最缺的不是路,最怕的不是“行路难”;最缺的是智慧,最怕的是没有正视困难的勇气。而杭州,是一座智慧的城市,所以,杭州不怕。交通拥堵被称为“世纪城市病”,每个城市在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拥堵,使车辆运行速度下降,运输资源浪费,运输效率降低,能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给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据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约1700亿元,并逐年上升。而杭州,当然也逃脱不出这个宿命。老城区机动车目前已突破30万辆,远远超过道路增长速度;杭州的中心城区功能集中,交通出行的向心性特征十分明显;“三面云山一面湖”的城市地理特征,城市路网呈南窄北宽的漏斗状布局;杭州又是省会城市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每年会3500万的国内外游客涌入……“行路难、停车难”,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诞生了。幸运的是,五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大家依旧可以自由地穿行于杭城的每一个角落,欣赏每一处风景,享受每一天的心情。这都依赖这个城市的智慧,用五年孜孜不倦地探索,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破“行路难”成绩单。
亮点追寻
每一寸道路都精耕细作面对着有增无减的交通压力,城市里有一些道路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比如说莫干山路,这条路是南京方向过来的车辆进杭的一条主要通道,每天车辆多得堵成一条龙;环城北路,每天也堵得很厉害;而解放路,在钱江新城和隧道建成后,流量肯定也要增大。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快,在这个智慧的城市里,一种精耕细作挖掘现有道路潜力的思路诞生了。有了这一思路,才有了后来的“33929”工程、“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等道路整治。连接西湖和西溪的灵溪隧道,建成开通已有两年半。隧道开通后,从天目山路直接就可到灵隐路,省下了不少时间。这条隧道,就是2002年至2003年,杭州市实施“33929”———两年道路大会战的其中一个项目。所谓“33929”工程,包括了33条道路、9座桥梁、2条隧道和9大入城口,后来又加进了湖西综合保护工程里的17个新项目,包括西湖隧道、杨公堤、吉庆山—五老峰隧道等。这些项目总共加起来有70个,总投资160亿元,称得上是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道路整治。这个巨大的工程完成以后,在杭州版图上构筑起了一张呈“井”字形的道路网。就在“33929”工程即将完工时,我市又把目光对准了“三口五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三口五路”整治是十分必要的。整治后的这几条路,通畅性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彭埠入城口———艮山西路———环城北路———天目山路一线基本打通,初显“杭城第一路”的大气和精致。以前这里的公铁立交很堵,拓宽后,通过这里的车流明显增快。再比如莫干山路,以前是四车道,拓宽为六车道。解放路路幅虽没变,但车道还是增加了,绿化带后面,又做了一条车道。“一纵三横”中的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都位于杭州交通最为繁忙和拥堵的区域。这项综合整治工程,因此被形容为是一次“心脏搭桥手术”。经过整治,道路通行的有效面积提升了20%-30%,增设了6个人行过街地道和人行二次过街设施,交通的人性化、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一纵三横”集成了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违法监测系统、道路交通监视系统和区域交通诱导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尤其是步行诱导指示系统的运用,是一大“亮点”。“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另一件事关百姓家门口的实事。去年,实际建设改善完成背街小巷363条,平均每天改善一条。这项工程,使得城市路网的交通微循环确保了畅通,使千千万万户家庭直接受益。今年,杭州要改善的“背街小巷”还将超过800条。每一次创新都闪现智慧如今,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城市都在路口设置了“左转弯待转区”。然而,10天前,在杭州市城区出现了“直行待驶区”新标志,这在全省范围内还是第一次尝试。这个新标志首先出现在杭州最繁忙的路口之一上塘路和文晖路口(大树岗)。现在,该路口前方右转信号灯为绿灯时,东向西直行的机动车可大胆往前,进入待驶区等候通行。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路口的一块崭新指示牌写着:“右转绿灯时,直行机动车请进入待驶区”。在直行的两个车道向路口中央延伸出的一段区域内,在白色虚线内写着“直行待驶区”字样。杭州市下城区交警大队的交警介绍说,该路口平均日流量约10万车次,设置“直行待驶区”后,一个信号灯周期,两个车道可多放行七八辆小车,一小时可多通行180多辆小车,同时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不会发生冲突。大胆的尝试,终于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这一做法在杭州得到推广,目前解放路与中河路口、环城西路体育场路口、体育场路中河北路口、西湖大道定安路口、环城北路莫干山路口等地方也已经设置了“直行待驶区”。尽管暂时还有一部分驾驶员不习惯,但路口通行速度已经大大提高。说到创新,不得不提的还有杭州的快速公交一号线。从先行国家和城市的经验看,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唯一选择。一辆大型公交车所占道路面积约等于两辆小汽车,而载客量却大了40倍,能耗也只有小汽车的十分之一,排污比小汽车低90%。杭州是国内较早尝试快速公交的城市,快速公交一号线也是国内最长的快速公交线,因此被杭城百姓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统计数据表明,快速公交线路已经开始显现效应:自从4月26日开通快速公交一号线以来,日平均客运量已达3.8万人次,车辆平均运送速度达25.3公里/小时,运营速度比普通公交线路快20%左右。最高客运量5.1万人次,准点率达89.7%。同时,相继停驶5条与B1线重复率高的线路,日均减少配车143个,减少发车班次1700个,从而节省了道路资源。据一项针对B1线乘客问卷调查表明,满意率达90%以上。与此同时,为了使快速公交线路、车道设置等方面更加合理,有关部门及时作出调整:从7月10日起,有3条线路的公交车准入快速公交专用道行驶,与B1线实行“同台换乘,一票多乘”。类似的创新,在杭州的交通管理中还有很多。许多细节上的设计,你走在路上也许感觉不出来。比如把路口的人行道和地面做平(没有台阶)、行人二次过街等,都很人性化,也很实用。杭州总是在尝试,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上动脑筋。每一个车位都尽力挖掘买车容易停车难,是眼下不少市民的感叹。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去哪里找那么多的停车位?不过,五年来,杭州对现有空间进行了充分“挖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城区“停车难”矛盾。“挖潜”的其中一招,就是通过背街小巷改造腾出停车位来。“有时候,你只要把原本有四五米宽的小巷子再拓宽50厘米,就可以在这条小巷子里挤出一排车位来。”城建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比如刚改造好不久的抚宁巷、金钗袋巷,就为附近居民增加不少车位,其中抚宁巷只拓宽了50厘米,工程量特别小,却特别见效。又比如万寿亭街,街宽有4米到6米,却被立在中间的电线杆分成了两半。最后,城建部门对电线实行了“上改下”,停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珠碧二弄50个、潮鸣寺巷40个、九莲新村新增80个……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停车位被挖掘了出来,今年我市要改善的800条街巷中,预计可以整理出1万个停车泊位来。为了对付“停车难”,我市还想出了一个新招———在高架路立交桥下、操场地下空间等地方,建造停车场。目前,清泰立交桥下的空间已经被开发出来建了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宽20米左右,分成两列停车,中间行车,比一般的停车场还要宽敞。按照“成熟一个、办理一个、实施一个、投入一个”的原则,我市正在考虑实施的桥下停车场项目包括:凤起立交(西端、东端),中河立交,艮秋立交(南端、北端),德胜跨铁立交(西端)、文晖大桥(东端)等。这些桥下停车场建成后,无疑将大大缓解周边单位、附近居民的停车难。此外,上城区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计划对杭十中操场用地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建一个可容纳1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用来解决周边区域停车难问题。
样本调查
武林广场不再人车争道2005年4月30日,武林广场西通道正式开门迎客。那一天,家住戒坛寺巷社区的陈大伯徜徉在现代化的地道内,看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肯离去。他兴致勃勃地说:“体育场路车子多,我们老年人穿马路跟过雷区一样,造地道就是做了实实在在的老百姓工程”。作为杭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武林广场一直是人流车流密度极高的地段,人在车流里穿梭,车在人流里挪动,堵塞在这里曾经是很平常的事。据交警部门统计,如果以一个灯次(红绿灯变化一次,大概半分钟时间)计算,体育场路武林广场段最高峰时有100多辆车通过。行人说,到百大要过“车林”;司机说,过这里要穿“人流”。尤其是当银泰、百大等商场搞促销活动的时候,人流汹涌而来,很容易就把道路堵塞了。全城的出租车也都集中涌向这里,结果出租车也趴在车流中动不起来了。拥堵的道路状况,同时也造成了交通事故频发。武林广场地下通道的建成使用,大大缓解了人车争道的交通难题。昨天下午,记者在杭州百货大楼门口的地下通道入口观察了一下,短短10分钟里就有300多人经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并不反感从地下绕行,因为没有了与汽车争道的“担惊受怕”,轻松多了。据交警部门统计,武林广场地下通道开通以后,高峰期间每小时可通行上万人次。走在武林广场地下通道,在视觉上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被称为“杭城最漂亮最豪华的地下通道”,金属吊顶和金属墙板达到简洁、大气的装饰效果,表面冲孔的面板加上灯光,也给人清爽干净的感觉。整个地道净宽6米,净高2.5米,埋深有8米,平均深7.6米,隧道顶部距离地面3米左右,地道内设有相应的设备管理用房。此外,该地下通道有4个出入口,分别在杭州百货大楼、电信大楼、邮局、武林广场东南角,每处均有上下两台自动扶梯。
数字印证
截至今年7月份,杭州市老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0.98万辆,比去年同期净增5.31万辆,年增幅为20.6%,新增电动车6万辆,保有量已达到43.62万辆。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或更新公交车256辆,在全市的公交车中,空调车拥有率已达67.46%。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准四级公交客运站有9个,已开工建设的有6个,正在做前期准备的13个;港湾式停靠站已建成79个。2006年4月26日,我市开通快速公交一号线,日平均客运量达3.8万人次,车辆平均运送速度达25.3公里/小时,运营速度比普通公交线路快20%左右。同时,上半年新辟公交线路13条,优化线路9条,延长服务时间9条,调整线路325条。今年,我市已经建成了曙光路地道、天目山路-紫金港路过街地道等4个过街设施,在建或即将在建的还有8处过街设施,包括庆春路-新华路人行地道、艮山西路-闸弄口地道等。针对停车难的问题,我市正对18个规划停车场车库项目和22个沿道路学校操场建设停车库项目进行调查,预计今年可新增停车泊位2500个。
市民发言
自从杭州日报推出破解“七大问题”特别报道以来,得到了读者的强烈关注和热情参与。通过热线、短信、网聊等形式,我们征集到了杭城老百姓对于破解行路难的许多感受和建议,并把其中一些观点整理了出来。期待地铁早日通叶先生:这几年,政府确实做了很多的实事,要不然杭州的交通早就瘫痪了,这些工程我们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不过,杭州每天都有这么多车要上路,要想根本解决行路难问题,我看是不可能的,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现在最期盼的就是地铁能够早日通,杭州的地铁造好了,我看现有道路的压力就变小了。我家六岁大的女儿经常问我,爸爸地铁什么时候有啊?我们大人其实也都在等,盼着能够早一天坐上杭州的地铁。建地下通道非常好徐女士:像武林广场啊庆春路新华路口啊等建地下通道,我觉得非常好。我们一家人觉得,能不能尽量不要建高架,因为高架比较吵,住在高架路旁边的人肯定要受到影响。高架堵在前面,心里肯定不舒服。以后能不能多建些地下通道、地下隧道什么的,少建高架,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一点想法。快速公交应推广吕大伯:一些人对快速公交有意见,我就觉得非常好,今后应该推广。我儿子住在下沙,上个星期我坐快速公交车去了一趟,确实快多了。不过隔离墩高了点,这个东西有点不安全,最好能想个更好的办法。遵守交通也能缓解行路难楼先生:在平时的观察中,我感觉到,交通拥堵主要是堵在路口,其实行人闯红灯会让路口更加堵。你闯红灯了,对面的车就得停一停、绕一绕,这样一来,一个绿灯时间里能通过这个路口的车就少了。所以我觉得,大家都遵守交通秩序的话,对缓解行路难会有帮助的。另外,许多电动车也会闯红灯,车速来得个快,不仅影响交通,还很危险。修好的路尽量避免开挖楼同学: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正在修的“五纵六路”实行了错时施工,一段路一段路之间有个时间差,这样挺好的,可以减少修路对正常交通的影响。在修路过程中,最好把污水管、电力、自来水等管线安装得好一点,要不然万一坏了破裂了,又得重新挖,本来紧张的道路就容易堵了。杭州日报将继续推出杭州“破七难”特别报道,下一个话题是“上学难”。我们将继续开通热线(85109999)、短信(移动用户发送至07555114,联通用户发送至1555114,免收信息费)及网聊(QQ:100851099;MSN:hb85109999@hotmail.com),征集你对杭州市努力破解“上学难”方面的现实感受和未来建议。热切期盼着你的参与!(记者方张接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