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品牌价值链
2006年8月8日上午,品牌中国总评榜(1980-2005)颁奖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最隆重的品牌评选活动正式揭晓。 海尔、联想蒙牛等企业获得“中国25大典范品牌企业”大奖,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与张瑞敏、柳传志等人物获得“中国25大功勋品牌人物”大奖。 在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会上,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就蒙牛品牌做了十分精彩的演讲。日前,记者就蒙牛品牌的建设采访了牛根生先生。
关于品牌的“三大死穴”
凡事,只要把死都想清楚了,你就能活得明白。
牛根生认为,一个品牌也是这样,知道什么是死路一条,也许就能杀出一条活路来。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考察中国后,曾经宣布过一个让世界震惊的结论:中国没有企业。之后的20多年,我们夜以继日、快马加鞭,诞生了太多的企业,可是也死掉了太多的品牌。
这些“品牌先烈”,有的个头比蒙牛还大,牌子比我们还响,可是它们死了。
所以,牛根生认为,对于办企业的人来说,“天字第一号”的任务是怎样保证品牌不死,只有在寒风里岿然不动、冰雪里照样发芽,春天里你才有机会成为最美的那一枝。
按牛根生地观点,品牌有三大“死穴”,跳出来就活,跳不出就死。
第一个死穴:只重有形资源,不重无形资产。
假如给你一千万元办企业,你准备怎么花?相信90%的人会把90%的钱用到购买机器、设备、原料等有形资产上,而用到品牌和宣传上的钱大概不会超过10%。
牛根生认为,无形资产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但“背会”不等于“体会”,“知道”不等于“得到”,“会说”不等于“会做”。
正因为牛根生有过28年乳品企业的品牌建设经验,所以,可以说满脑子都刻着“体会”。刚从伊利出来的时候,牛根生曾到一家同行的小企业去应聘。老板非常看好他,准备让他当总经理;可是,当牛根生提出用无形资产入股的要求时,他大为震惊,于是谈话不欢而散。时至今日,这家企业还是那么小,小得多数人都不知道。直到今天,它也没在中央电视台露过脸。
因为当时应聘不成,牛根生转而开始创办蒙牛。牛根生办企业首先是从无形资产入手的。企业还没注册,第一本CI手册就做出来了,在筹备创立股份公司的53平米的临时办公室里,墙上挂的最醒目的一幅画就是蒙牛的蓝图规划;在制订CI手册的同时,企业文化的主体方案也做出来了,企业使命、理念、愿景,都是在公司正式创立前确定的。1999年总共筹起一千万元,我们拿出三分之一的钱,也就是300万元开始做品牌。4月份出产品,二三月份筹划宣传,6月份品牌形象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
市场上的产品成千上万,你最先注意的是哪一个?牛根生认为,当然是会说话的那个。广告与新闻就是产品的“嘴巴”。古往今来,会说话的产品卖得快,哑巴产品走得慢。
古时候的企业,走一步喊一嗓子,这是徒步走的企业;现在的企业,电视网络一播,全世界都知道,这是飞起来的企业。坐着没有机会,走着有一个机会,飞起来至少有两个机会。实际情况如何呢?牛根生认为,我们成千上万的企业还在走,舍不得飞。舍得花钱买机器,舍不得花钱做品牌。
实际上,百年之后,一个企业能剩下什么?厂房破了,机器旧了,人也到了另一个世界,真正能留下的东西,其实也就是品牌。
对无形资产的重视,也体现在品牌命名中。在创办蒙牛前,牛根生带领大家花了两个月时间,起了上百个名字,最后才百里挑一敲定了“蒙牛”这个名字。它是个会说话的品牌,时时诉说着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后来,上海的消费者把所有来自内蒙古的牛奶都叫做“蒙奶”。上个月罗干书记视察蒙牛时也说,“蒙牛”这个名字好,有产业特色。
所以,牛根生建议大家,如果你对无形资产足够重视,那么,请起一个好名字,好的品牌一般都是从好的名字开始。
第二个死穴:只重自我利益,不重生态平衡。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势头好的时候,是问题也不成其为问题;当发展势头不好的时候,不是问题也成了问题。
大问题出在哪?牛根生认为,就出在生态失衡上。有的问题来自内部,股东地震、员工怠工、团队内讧;有的问题来自外部,供应商不供货了,银行不贷款了,政府不支持了,媒体不友善了……对于一个生态失衡的企业来说,只要有一根导火索被点燃,爆炸声就会此起彼伏,蝴蝶效应、连锁反应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牛成立至今,蒙牛人在墙上一直挂着这样一段话:“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牛根生把企业比作一个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方方面面的利益你都得照顾到。如果你忽略或损害了其中的某个环节,就算这次你占到了便宜,下次它肯定就会不再到位。这时你的链条就断了,生态圈就没法再循环下去了。
蒙牛有个特点,只要是事关国家、民族大业的事情,我们都积极参与,航天、申奥、世界杯,超女、救灾、抗非典,蒙牛都站在前列。支持教育事业更是蒙牛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为了倡导尊师重教的理念,我们向全国16个城市的125万名教师每人赠送了一箱牛奶。今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重庆的一个养牛场题辞:“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牛奶”。为了圆总理的牛奶梦,蒙牛发起“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倡议,免费向全国500所小学供奶一年。牛根生认为,一个真正的大品牌,一定是历史使命的率先承担者;一个企业如果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大事,老百姓肯定也不会关心你的事,这样的企业跑不快、走不远、跳不高。
在维护企业内部的生态平衡方面,蒙牛是下了苦功夫的。牛根生举例说,比如,蒙牛有两条硬性规定,一条是中高层管理者的直系亲属不能进企业,非直系亲属进了企业也要进行备案,防止企业家族化;另一条是关于“经营人心”的,在蒙牛,请吃饭、送礼物、拜大年,是有规矩的,这个规矩就是: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职位高的送职位低的,当官的拜当兵的……也就是说,只准向下经营人心,不准向上经营人心,谁违规谁就会受到处分。
牛根生说,他在总裁岗位上的时候,每年红利、年薪的80%都给众人花了。2005年,他又把自己和家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都捐了,这些股份的市值今天已经涨到15亿元。全部用于与奶业有关的公益事业。
如果问蒙牛的生态平衡为什么维护得比较好,那首先是因为牛根生对自己比较狠!在待遇上,他不敢超过副手:住房不如副手的阔,轿车不如副手的贵,办公室不如副手的大,工资不如副手的高,股份也全部捐了……试想,一个企业的老板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五个不如”,它的企业还能办不好吗?
为此,牛根生给所有的企业家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今后社会上如果再有人找你的麻烦,你用不着以牙还牙,你就坚持一条,对自己狠点儿、狠点儿、再狠点儿,你跟自己较劲,别人就不跟你较劲了!你如果拿五分的力量跟别人较劲,别人会使出十二分的力量找你的麻烦……俗话说:改变别人难上难,调整自己最简单。
第三个死穴:只重临门一脚,不重开端设计。
现在,“决胜终端”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都在终端拼得你死我活,拿牛奶来说,你能买四赠一,我就能买二赠一;你能弄出个两米见方的堆头,我就能给你弄出个八米见方的巨无霸;你能配个导购员,我就能派个路演团……牛根生对此另有看法,他认为,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一件产品的命运早在它走出工厂前就被注定了,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与其说“决胜终端”,不如说“决胜开端”,如果你制造的是一颗有毛病的炮弹,在终端发射上一百次,它还是哑弹;如果你制造的是一颗合格的导弹,要达目的,只需在终端上轻轻一按。
所以,牛根生认为,竞争是全系统的,临门一脚只是程序上的关键,并非内容上的关键,开端设计才能从根本上决定企业和产品的命运。
与此同时,牛根生提醒大家,当今企业必须认识到两点,第一,产品同质化是社会的常态,微利也是社会的常态,想一下子跳离“红海”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那些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抓质量、认认真真降成本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可能;第二,不断创造、推陈出新也是社会的常态,因此,只有与众不同,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同质化与异质化,是两条腿走路,只靠其中一条腿是不可能长久的。
开端设计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品牌定位,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蒙牛的品牌定位,就是绿色、健康、和谐。蒙牛在中国第一个建起全球样板工厂,在全国率先推广20个大型示范牧场,在天然牛奶中又去掉5%的水分,直至今年又开发出中国本土第一个“补钙又留钙”的OMP牛奶——“特仑苏”……这些行动都贯串着两个鲜明的理念: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让品牌打动消费者的灵魂。
一个产品,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营销归根到底是要“营心”,从“牌在眼中”到“牌在手中”,再到“牌在心中”,体现了品牌由低到高的成长路径。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它消灭竞争对手的结果,而是它满足消费需求的结果。
牛根生说,中国古代哲学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所以,他笑称自己是在死亡边儿上谈品牌。远离“死穴”就能跳进“生门”。
综上所述,关于蒙牛品牌的价值链,牛根生最后用三个词来概括:品质,品味,品行。
“品质”就是永远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产品等于人品,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
“品味”就是坚持将绿色、天然、纯正、领先变成一种享受。
“品行”就是同赢的观念,就是30年、50年、上百年的言行一致,就是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对国家对社会始终保持品格上的一贯性,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你赢、我赢、大家赢,这样你才有可能赢天下!
采访结束,作为“中国25大功勋品牌人物”大奖获奖者,牛根生寄语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祝中国早日成为创造大国、品牌大国!再过20年,愿我们相聚在世界500强的品牌论坛上。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