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这种人类生存“世纪杀手”
新华社多伦多(加拿大) 8月13日电(记者颜亮 杨士龙)自1981年美国公布世界首个艾滋病病例以来,全球因艾滋病而死亡的总人数已达到2500万。 艾滋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纪杀手”。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AIDS”,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该病毒也被称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通过输血、性行为和注射式吸毒等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的方式在人群中传播。这种病毒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使人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失去抵抗力,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并最终死亡。
艾滋病临床上分为3期:1.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并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和腹泻等;3.艾滋病阶段。病人突出的表现是致病性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细胞免疫缺陷。
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对付艾滋病的特效疗法或疫苗。但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这种疗法俗称“鸡尾酒疗法”,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通过联合使用3种或3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艾滋病。这种疗法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
新闻背景:艾滋病问题大事记
新华社多伦多(加拿大)8月13日电新闻背景:艾滋病问题大事记 新华社记者颜亮 杨士龙
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在一份学术通讯简报上报告发现了一种新的致命疾病,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艾滋病。同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第一篇关于艾滋病病例的报道。
1984年,科学家分离出导致艾滋病的病毒,将其命名为HIV。
1987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AZT为首个抗艾滋病药物。
1991年,美国NBA球星约翰逊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宣布退役。红丝带成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识。
199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蛋白酶抑制剂为治疗艾滋病药物。美国跳水明星洛加尼斯承认感染艾滋病病毒。
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在当年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公布了他研制出的“鸡尾酒疗法”。
1998年,科学家开始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第一次大规模人体测试。
1999年,研究人员在非洲黑猩猩体内发现艾滋病病毒。
2000年,第13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2001年,医学界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基因药物。
2002年,调查显示,艾滋病已成为全球15至59岁年龄段人群的最主要杀手之一,成年艾滋病患者中女性占了一半。
2004年,因为发现大批演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美国色情电影业停业60天。
2005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增加到3860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有2500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宣布其儿子死于艾滋病。
2006年,科学家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源自野生黑猩猩。美国正式把艾滋病纳入体检项目。
背景资料:世界艾滋病大会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背景资料:世界艾滋病大会 新华社记者王雪梅
世界艾滋病大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由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召开。1985年,首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起初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从1994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
美国1981年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一“世纪瘟疫”的高度关注。世界艾滋病大会举办伊始,就得到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与会代表们认为,艾滋病的产生和蔓延与经济落后、贫困愚味、道德败坏等社会现象密切相连,国际社会应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他们呼吁国际社会应充分认识艾滋病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积极采取消除贫困、加大开发艾滋病疫苗力度、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历届大会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全球艾滋病的扩散情况、艾滋病引发的各种问题、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进展、艾滋病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等。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今年5月30日发表的报告指出,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在防控艾滋病方面已经取得进展,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的增长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后,逐渐趋于稳定。截至2005年底,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约3860万人,去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艾滋病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根治艾滋病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目前,一些国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仍在不断上升,全球防治艾滋病的资金投入以及能够获得治疗机会的艾滋病患者人数等尚远远不能达到遏制艾滋病蔓延的目标。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