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一年的缄默之后,土地总督察制度以高调姿态重回公众视野。与此同时,以“地根紧缩”为标志,遏制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在全国范围内强力推行。
而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探索新政已经先此施行。
规划补偿 机制创新凸显效率追求
2006年1月7日,《中国建设报》头版头条刊发《小思路破解大难题》,报道了西安经开区城市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改革,报道称,“经开区在全国首创公益配套设施建设补偿机制,得到了建设部首肯。”
“西安中登地产已经成为这一机制的‘吃螃蟹’第一人。”经开区有关人士透露,“对于公共场所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补偿机制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
西安中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河说:“在自己的红线(拍卖所得土地)内建设公共设施,很多单位都不愿意,但我认为这一方式能使企业利益和公共效益实现双赢。”
张河告诉记者,该公司位于凤城五路和凤城六路之间的一个高层项目,周边公共设施建设不足,在获悉经开区正在推行一项“公共设施规划建设补偿”实验后,双方一拍即合。由开发商出资在其地块“红线”内建设公厕和停车场,作为公共设施使用,产权移交政府。
“作为补偿,规划部门在国家法规政策许可范围内适当调整了容积率,使我们的建筑面积有所增加。目前,我们小区内有两个星级厕所和一个300平方米的停车场就是这一合作的产物。”张河说。
据了解,经开区的公益性配套设施规划补偿机制,主要是通过采取冲减建设项目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适度提升建设项目容积率等补偿手段,鼓励项目单位按照专项规划要求投资建设厕所、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公用设施,从而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数量少、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土地供应等难题,节约了建设资金,提高了已实施项目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了公用设施与其他开发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统一建设的目的。
根据这一办法,经开区已经与区内建设单位签订协议,落实了区内主要路段6个星级公厕和4个高标准停车场的规划建设。
“对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小型广场、公共绿地、城市公共空间等公益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实行规划建设补偿的方式,实际上是将公益性设施的建设投资主体转移至社会,这就成功破解了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独立定点难、建设执行难的问题,有效地完善了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这种模式改变公益性设施以政府为主的一元投资模式,该经验值得借鉴推广。”有关专家分析。
“精耕细作” 给跑马圈地设置“门槛”
“经开区一改过去完全按投资商需要配置土地的做法,用足用活环境、能耗、技术等指标‘门槛’,实施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能、发展前景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科学核定供地面积和土地出让金,并采取土地出让金与项目效益有效挂钩、项目税收与财政补贴挂钩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有效防止了项目‘跑马圈地’”。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05年,经开区共引进征用土地的工业项目46个,占地3189亩,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投资强度达到了150.7万元/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59.8亿元人民币,实现年利税16.72亿元人民币。以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项目为例,其用地面积15亩,投资总额1500万美元,投资强度达到830万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16,成为经开区建区以来投资强度最大的工业项目。
与此同时,经开区还在土地的“精耕细作”上下大工夫。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强化规划对土地开发的指导地位;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和促进优势企业在现有场地内挖潜提高;严格项目监控清理,盘活存量资源等。
世界500强三菱公司近年来陆续在经开区投资兴建了3个机电类生产项目,产品延伸到高、低压输变电和电机开关等领域;西门子公司则继投资4300余万元建设铁轨转辙机生产项目之后,近期又决定增资3400万元,在其预留土地内扩建交通信号设备生产项目;而可口可乐公司对其原有厂区增资挖潜,兴建了瓶胚生产项目;顶益公司在其预留土地内投资建设了包装纸箱生产项目,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产品包装成本,延长了企业生产链条。
这些变化,与经开区鼓励企业“精耕细作”、深挖潜力的努力紧密相关。
“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集约化管理意识的提高和在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也带动其他中小企业资源整合和挖潜意识的提高。”经开区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在盘活存量资源方面,经开区也成绩显著。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项目清理,经开区共收回闲置土地18宗2374亩,其中中心区7宗204亩,草滩生态产业园11宗2170亩。
“中心区收回的土地经过重新出让,项目已经全部建成投产。目前,我们正计划将现有的5个奶牛场从草滩园区迁出,进一步提高这一块土地的利用率。”经开区有关人士透露。
“惜土如金” 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
“我们的项目算是个大项目了,但经开区在土地审批上不但没有‘开绿灯’,反而打了‘折扣’。”年初开工建设的金威啤酒西安项目管理层人士笑着说。
去年7月,总投资1亿美元的金威啤酒生产基地签约入驻经开区,这是西安近年来最大的外资工业项目之一。这一项目计划用地360亩,最终获批200余亩。
“这样会不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经开区这一做法一度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给投资者提供的是政策、机制、环境、配套、服务、效率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不仅仅是土地的供应。土地上的锱铢必较,的确会给投资决策带来一些影响,但综合优势始终是招商引资最具吸引力的王牌”。管委会招商部门负责人这样解释。而金威啤酒的最终决策,则为这一解释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注脚。
时隔一年,商务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提高和坚持集约化发展,做好土地利用和发展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
这份文件印证了西安经开区的观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一套最具效率的土地利用机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最大的价值。
“土地资源稀缺是开发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管委会负责人岳华峰告诉记者,经开区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实行最具效益土地开发政策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聚程度为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式利用、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土地集约程度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发展格局,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土地“瓶颈”的制约,经开区想出了“以‘房’招商”的破解方法。通过建设“工业孵化器”,过去单纯的以“地”招商方式正在逐步向“房”、“地”并重的资源节约型招商方式转变。
据介绍,对于一些初创期的中小工业项目用地,经开区近年来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工业厂房,供入区企业租赁使用,同时由专业化公司提供统一的绿地、物业、生活服务、商务接待和基础人才培训等共享服务。此举既减少了土地占用,又避免了“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降低了企业初期的成本投入,规避了投资风险,引导企业把原先用于置地的资金集中到生产和经营上,提升效益。
在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一期1.8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工业厂房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二期5.8万平方米的多层标准厂房已租售60%。
“仅出口加工区二期多层标准厂房建设这一项,就节省占地近40%。”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这一思路,西安经开区安排在区域内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工业厂房总建筑面积,目前已经达到26.8万平方米。
在管委会经济发展局,记者看到这样一份报告:2003年以来,经开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GDP)7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7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40%以上,至年底有望实现四年翻两番,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该区财政收入上半年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52%,一举超过区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在这份报告之下,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方式,似乎正在成为这个西部内陆地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
(苏 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