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了解陕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18项指标,对我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
据最新公布的陕西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监测分析显示,2005年陕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16.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较2001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如果实现农村全面小康需要走100步的话,陕西目前走了16步。
全面小康之路走了六分之一路程
监测显示,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全面小康建设综合实现程度为35.6%,比上年提升2.9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为38.1%,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23.1个百分点。其中衡量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和农民居住质量指数等指标,其实现程度分别比2001年提高75.7、15.6和13.8个百分点。
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为44.3%,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17.5个百分点。2005年陕西农村居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和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分别达到73%和66%。
在资源环境方面,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为18.5%,比上年提升8.1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2.5%,已超过全面小康指标值,实现程度为100%。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达到1585立方米,已基本接近全面小康指标值,实现程度达到92.3%。
在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离起步指标值尚差6.7%,但比2001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离起步指标值差9%,未达到总体小康标准,但比2001年提高22.6个百分点。2005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2元,首次突破两千元大关,但在全面小康建设方面的实现程度仅为-12.9%。
四大“痼疾”阻碍“全面小康”进程
据调查,陕西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难点。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2005年底,陕西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5亩,耕地少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等现实问题,使我省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缺乏,加大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难度。据抽样调查,2005年农民人均医疗费支出占当年纯收入的8%,远远高出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虽然陕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区至2005年增加到11个,但全省覆盖面只占到农村人口的十分之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严峻。
三是农民文化程度低,加大了人口素质提升的难度。2005年陕西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尚未达到全面小康的起步值。农村教育收费的不规范成为制约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另外,人均教育支出费用的增长,并没有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反而成为制约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新负担。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
四是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加大了生活环境改善的难度。2005年,全省饮用自来水的农户不足40%;98%的农户仍在使用煤炭和柴草等非清洁能源燃料;农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只有1%,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匮乏,住房设施配套不完善、卫生标准差、室外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仍相当普遍。
针对陕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有关专家提出建议: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尽快改革全省农村教育和培训投入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适合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小城镇发展长效机制,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本报记者 王向华 通讯员 张晓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