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的灯光下,双龙威武矫健,宝珠火焰飞动,海水怒涛翻滚。这幅图景跃然于一青花釉里红双龙戏珠纹缸上,气势非凡。
这件藏品十分罕见,另一件藏于故宫。
宝贝是“借”来的,浙江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民间宝贝公之于众,牵手民企,首次展出由徐龙集团提供,由此揭开了浙江民间收藏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的帷幕。
“这是省博物馆整合民间收藏资源,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再实践。”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说,徐龙集团提供的68件瓷器,色色俱精,件件俱珍,大多是徐其明先生从海外淘回来的,有的还是孤品,价值甚巨。
不仅有得看
还得看得懂
一走进“越魂”展,你可能会纳闷,怎么原始瓷和青铜器挨着放,也不分分类。
其实,这是博物馆人独具匠心之处。
在战国时期,青铜是非常珍贵的,中原地区用青铜来制造礼器,而越国是用青铜来做兵器、农具的,礼器是用原始瓷做的,这是因为越王清醒地认识到,要称霸中原先得富国强兵。
“我们把越国的兵器和礼器摆在一起,再配上图片说明,一目了然,让老百姓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浙江文化的根基。”陈浩解释说,越王的生存状态,正是浙江精神的体现,即求真、务实。
他说,博物馆服务大众的最直接形式,就是多办精品展,与以前不同的是,博物馆的展览不再高深莫测,不仅让大家有得看,还得看得懂。
巡回去鉴宝
为大众服务
这几年,对博物馆人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不再以学者自居,他们更多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一系列精品展览背后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比如,“世纪经典”、“世纪精华”、“世纪掇英”三个美术大师(名家)系列作品特展,本身做到艺术性和通俗性相统一,使该系列特展成为国内有规模、有影响的品牌展览,成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一个精品工程。
又如,在“七艺节”推出的“旷世墨宝”、“百年回眸”、“画之大者”、“越魂”四个精品展览,用观者如云、人潮涌动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专家学者、文物艺术爱好者、普通百姓、学生等接踵而至,还有专程从国外赶来的。据统计,一个月的观众人数就达到了22万人次。
“现在,我们的展览丰富多彩。”陈浩说,2003年的临时展览为33个,2004年为37个,2005年34个,今年截止到现在,临时展览为15个。
当然,省博的公共服务绝不仅限于此。现在,由文博专家组成的小分队,赴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义务“鉴宝”。一趟下来,就为5000多人的20000余件收藏品验了身。
开国内先河
打出免费牌
博物馆调查发现,这几年,除了人数成倍的增长,观众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外地、低收入、未成年人大幅增加。
“我们的公共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陈浩说,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建的武林馆区就是为了扩大服务面,2万平方米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已得到落实。
当然,办公益事业也离不开钱。数据显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从2003年到2005年,该馆的正常经费依次为844万、1131万、1155万,而专项经费的增速更快,分别为624万、803万、1200万。
“办展览花的钱就是专项经费中的一部分,不难看出,政府的经费投入,已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从‘以钱养人’转变为‘以钱办事’。”陈浩对此更深一层的认识是,政府花钱,就是要采购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其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数字
2004年1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免费开放,这在全国省级博物馆是第一家。2004年的接待人数达105.6万人,与近五年来的平均年观众量相比,增长了近600%,突破了历史纪录,取得了空前的社会效益。
专家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徐日辉教授
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搞得非常好。文化是服务大众的。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相信随着市民欣赏习惯的养成、欣赏水平的提高,省博物馆必将成为广大市民欣赏历史文化、陶治情操的乐园。
另外,前些年我带学生去博物馆,那时门票是五块钱,感觉特别安静,可以好好地欣赏里面的文物。现在去博物馆,看到一些市民在里面乘凉,甚至有人在里面吃盒饭。因此,建议设置象征性的一元门票这么一个门槛。
(记者刘徽 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