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兴致勃勃的观众剧照《秦娘美》
2006年7月28日至31日,黔剧舞台展演50周年纪念演出在贵阳市达德戏馆举行。连续四场,场场满座。上演的不仅有黔剧名段《搬窑》、《奢香夫人·双朝阙》等,还有新近创作的现代戏《山花乐》、《解救》、《贵州欢迎您》等。有省黔剧团的专业演员,也有一批票友,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观众。黔剧作为我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黔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及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次演出有着独特的涵义。
只见在这不足60个平方米的舞台上,粉墨登场的生、旦、净、末、丑都是些中青年演员,他们演得卖力,观众也频频喝彩,每场戏有的短小精悍,有的扣人心弦。为了这几场演出,承办者省黔剧团的100多演职人员可谓煞费苦心,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进行排练,不仅动员全团青年演员,甚至刚分配到团里工作的大学生也投入到排练中,并联合贵阳市山花业余黔剧团、贵阳市筑星业余黔剧团等票社,以专业演员带业余演员的形式,大家共同登台表演,互相切磋技艺。用该团团长朱宏的话说,就是要借此次活动,培养接班人,尽全力宣传黔剧。
20世纪60年代是黔剧发展的黄金时期,省黔剧团排演的《秦娘美》曾创下在省人民剧场每天上演两场、连续上演一个月,场场爆满的神话。那段辉煌的岁月,原省黔剧团团长刘玉珍是亲历者,而这几日的活动中,刘玉珍也在台前台后忙着张罗。她是黔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周恩来总理在黔期间曾十分关注黔剧,并留有墨宝,至今总理“为创造新黔剧而奋斗”的话语仍萦绕在她的耳际,1960年6月29日和7月1日这两天对已年过花甲的刘玉珍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刘玉珍说:“6月29日那天,黔剧第一次上京演出,梅兰芳先生观看了我主演的《秦娘美》后,走上舞台与我亲切握手,他还赞叹我们侗族走路的姿态很美。7月1日,我们在怀仁堂为国务院办公厅的同志演出,陈毅副总理一见到我们就说周恩来总理到北戴河开会去了,等会儿国务院请你们吃饭。尔后,黔剧《秦娘美》先后赴沪、杭、苏演出,梅兰芳、周信芳、欧阳予倩、马少波、盖叫天等著名艺术家撰文赞评。”这些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曾名文琴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56年6月2日,以《搬窑》、《三难新郎》、《人面桃花》等文琴戏拉开了黔剧舞台展演的序幕,为观众喜闻乐见,受到普遍欢迎,震动了当时整个贵州省黔西县城。后得到黔西县有关部门、省文化局(省文化厅的前身)等部门的高度肯定与重视。嗣后几年,安顺、遵义、贞丰等20多个县市的文琴戏专业和业余剧团像雨后春笋,相继成立。1957年,在贵阳成立了贵州黔剧业余研究所,1960年正式成立省黔剧团。文革结束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省城卖票演戏仍有人看,到上世纪80年代,戏剧处于低迷态势,黔剧在省城市场萎缩,却在遵义、兴义、安顺、黔西等地仍有市场,直到1988年后,不卖票演出黔剧,已无多少人看。此时,省黔剧团就以慰问演出、三下乡等形式送戏到各地,至今,省黔剧团平均每年都要在全省各地演出100余场节目,但已不是单纯表演黔剧,而是融入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节目。与此同时,一些老演员,直到退休前才组织起业余黔剧票社,发展了一批喜爱黔剧艺术的老年人。在创作上,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笔耕不断,先后创作了《秦娘美的后代》、《解救》、《山花乐》等一批新戏,但精品几乎没有。如今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下,在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下,黔剧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探索、创新阶段。 作者:周静陈福培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