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8月15日讯(记者 刘新国 通讯员金玲张春明)立秋后,天气非但不凉爽,反而热得像蒸笼。在栖霞市亭口镇引驾夼村崎岖的山路上,74岁的蒋丰顶独自一人朝着自家果园走去,背着修剪工具的他累得大汗淋漓。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尚春介绍,全村共有村民232户,其中子女长年在外工作的就有46户,占村庄总数的19.8%,家中的农活就压在了“留守老人”身上。
我市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9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2%,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不少农村年轻人成为“打工一族”,庄稼农活都压在了老年人身上;同时,大批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这给传统的家庭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带来了农村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一系列赡养问题。
在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李德翔委员提出“关注‘留守老人’”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转换,开展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同时,建议成立农村“志愿服务队”,加强对老人的关心扶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
鉴于目前农村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再劳累、孤寂?
“针对农村老年人经济负担能力差、社会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我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改造和扩大现有农村敬老院服务设施,计划于今年底将农村敬老院全部改扩建完毕,继续鼓励兴办老年公寓和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新增加养老床位7000张,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在对委员提案的答复中,市老龄委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
据市老龄委主任王明洪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根据农村实际,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探索建立了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成了第13轮投保,现已覆盖100%的乡镇、98%的村,参保农民达195万人,占适龄农民的90%,在领养老金农民16.7万人,积累养老保险基金14亿元;集住院统筹、大病救助、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在6个县市区试点,去年以来,9个县市区的11家医院对老年人实行了除药费外其他费用减免20%的优惠。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贴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同时,市老龄委与团市委继续组织“相伴夕阳红”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孤寡、独居、留守老人家庭为重点,由城市辐射到农村,倡导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多途径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还不够广泛和丰富,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王明洪坦言,“这是现实存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去年我市下发文件,要求利用农村集体闲置房屋建设老年人活动基地,我市计划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市80%以上的村(居)都有老年人活动场所,发动开展群众性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