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记者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三合镇鹤栖一队。73岁的金凤春老人,老伴随儿女到国外打工,自己守着一栋大房子。当问及其独居在山沟里是否安全时,金老汉摆手急言:“有110,不用担心。”在老人的炕头,有一个红色的按钮,金老汉指着它说:“一摁这家伙,派出所民警三五分钟就来了。 ”原来,它就是“110”报警按钮。
坐在炕头可报警
边境社情复杂,群众居住分散,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如何通过有限的警力打造群防群治的局面?吉林公安边防总队三合边防派出所构筑“边境110”,探索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新路子。
边境110,对犯罪分子是威慑,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定心丸”。位于边境一线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三合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总人口的80%。青壮年大量外出,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其中独居户就有64户,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让群众感觉民警就在自己身边,出现警情后能迅速赶到,三合边防派出所将所里警力及驻地执勤卡点警力有效整合,在2003年创造性地组建了“边境110”处警分队,深入偏远村屯加强巡逻防控。
针对村民电话普及率不高的实际,三合派出所还为每户村民安装了按钮式报警装置。同时,为了方便夜间报警,按钮大多接到老百姓的炕头。
一天,辖区群众报警:智新鹿场附近有一辆出租车被抢后往三合方向逃窜,派出所民警立即带领联防队员分两组实施追捕。当追捕小组搜查到城东村时,发现了被抢出租车。群众纷纷向民警提供线索:两名歹徒往村后跑了,很可能藏在后山。民警和联防队员在群众的带领下展开搜捕,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报警装置推陈出新
村民一旦按下报警钮,派出所主机就会显示报警户姓名、报警户基本资料、现场声音。这种报警方式,是三合派出所的第三代报警装置。
2003年,“十户联防报警装置”在三合镇鹤栖村等151户村民家中落户。这个装置以有线报警为主,每十户并联在一起。一户遇警按下按钮,其他9户闻警赶来援助。2003年下半年,三合辖区边民利用这第一代系统制止了6起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但第一代装置只能吓跑犯罪嫌疑人,难以当场抓获,明线安装也容易被破坏。派出所随即对该装置进行设计改进,户与户用双脚线连接,将报警灯取消。当一户村民报警时,其他村民家中显示报警户,闪现报警灯,振动报警铃,村民予以及时援助。2005年5月2日,境外人员申某持刀潜入三合镇大苏村村民李某家中抢劫,李某发觉后,立即按动报警装置。附近村民接到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将犯罪嫌疑人申某制服。
为了将报警信息及时传送到派出所,抓住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最佳时机,2005年8月吉林公安边防总队投入近百万元,与长春邮电设备厂合作研制开发了“BF—01型”联动报警装置。第三代报警装置由系统主机、分机、子机三部分组成,设多处报警按钮,主机设在派出所,分机设在联防组组长家,每户安装一个子机,实现邻里互助和警民联动的有机结合。民警利用新型报警装置,预防和制止盗窃、抢劫等案件70余起。
爱民固边新载体
一线相连,偏远村屯不再偏远警民心贴得更紧。南湖村80岁的金顺子老人告诉记者:“报警器就是俺的救命宝贝!”原来,一天晚上,老人突发心脏病,束手无策的家人按下报警按钮,派出所民警和镇卫生院的人员迅速赶到,老人转危为安。
“边境110”还把接受群众求助作为一项基本功能。在“边境110”的警车里,都配有担架、救生衣、急救药品、攀登绳索等工具。
2006年1月22日晚,龙井通往三合的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三合派出所接到求助电话后,所长周福生指挥“边境110”处警分队迅速出警,同时通知医院做好急救准备。事发现场3人伤情危急,意识不清。副教导员王泽强立即指挥民警用担架将伤员抬上警务车,送到医院时仅用了20分钟,为医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截至目前,“边境110”及时抢救、治疗危重病人20余人次,为广大边民群众提供服务220余次,为百姓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